一位是从西南联大走出的获得曼彻斯特大学博士学位的中国固体火箭奠基人、为中国“两弹一星”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一位是荣获过中国新闻界所有奖项的新华社女记者,他们相差34岁的旷世奇恋,让读者心动又心安:动心于真爱,安心于超越世俗功利而真实地住在自己内心的幸福。
“一部真诚的作品带给人的感动,如春风化雨滋养心灵。很久没有听到如此真诚、坦率、触动人心的分享,同读一本书,感觉是共同走进同一条河流,深层次的交流畅快淋漓。”
“一本好书给予我们的享受是财富和地位都无法抵达的。感恩严平姐给我们奉献了触动心灵的好书,不少读者因为阅读了这本书,重新相信爱情,更加珍爱亲人。”
1月27日下午,大寒时节,但张严平新作《君生 我未生》读书分享会现场温暖如春。演讲嘉宾动情地分享了张严平、杨南生的爱情传奇带给他们的震撼与感动,以及两颗干净、纯粹的灵魂给予他们的启迪与能量。
孙德宏
工人日报社社长、文学博士
我用一上午的时间,一口气读完了张严平写自己的书《君生 我未生》,放下书,我不知所措地沐浴着窗外的冬日阳光,真温暖啊!
《君生 我未生》,这是大记者张严平写的一部关于自己的爱情之书。以我对严平的了解,这位素以客观报道别人并大有成就,甚至成了新闻同行“标杆”的大记者,应该对这种“隐私”类的东西,尤其是自己的隐私,是绝对不会拿出来公开说的。但是读了这本书,我十分赞赏——这当然是她自己的故事,但是,我更把它看作是一部新闻同行完全超越自我生命的灵魂之作。
一个青年记者因为采访认识了一位大科学家,年龄之差34岁的婚姻,与名望无关,与金钱无关,与一切身外之物全都无关,只与“爱”有关!
在这里,惊奇的情节、娴熟的技巧、优美的文字等等好文章的重要元素,已经远远退居次席了——不知不觉间使我大为感动的是:我读到了一个优秀新闻人的坦诚和真实,更读到了一个普通人的纯粹和永远。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一个永远的职业记者、一个纯粹的人的生命和心灵。
书很纯粹,人更纯粹。
关于她那充满“惊奇感”的爱情故事,我也曾听到过一些传说,但是当面从来没好意思问过。我不知道这位素以报道别人为己任的大记者如此没有保留地“报道自己”,甚至把自己与“忘年之爱”的大科学家的那些情书也公之于众,她是否犹豫过?
但是,读过全书,我相信在她那里这可能就不是个问题,因为这与一切世俗名利无关,“只因为爱”,这就更令我充满了敬意——在这个“写自己”的长篇“报道”里,我没有感到丝毫的孤芳自赏,更没有感到丝毫的自我吹嘘。相反,我感受到了“纯粹”,感受到了“永远”。
陈小波
新华社领衔编辑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作为阅读者、推荐者,这次读书分享会的动议者,我想以三位未能到场的朋友的“读后感”来表达我的感想。
第一份是八十岁老人王殿昌写的。
他的儿子发我时这样写道:“这是我爸写的、我妈补充的读后感,是您在朋友圈推荐之后,我爸妈开始读《君生我未生》,这一个多月精神上沉浸其中享受了难得的美好时光,震撼到心灵深处。我爸说一定要认真写读后感。”
“……杨南生和张严平从相遇、相恋、相爱,在结婚后分居两地的3年多中,他们写信、等信、读信,杨南生给张严平写了96封书信,张严平给杨南生写了98封书信。杨南生的情书充满着生命的青春活力,不输给年轻人。每封来信,对方都是读很多遍,激动、流泪。我也随着他们的喜怒哀乐而起伏,欢喜、哽咽、流泪。信件保存得特别好,还编上号,他们的情书不是一般常见的平庸俗套,他们热烈认真地讨论人生、音乐、诗歌、文学等。
杨南生以他丰富的阅历和高贵的品格,以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领和影响着张严平。他既是丈夫,又像哥哥、父亲那样爱护、关心、照顾、包容着自己的妻子。
张严平既是妻子,又像女儿、母亲那样倾心地信任、温暖、滋养着杨南生,慰藉着杨南生前半辈子反复受伤的心。杨南生把平平当成了一束光,照亮了他的晚年生活。
感谢上帝,终于委派一个单纯、无污染的灵魂,去慰藉、温暖另一个纯粹、高贵、受伤的灵魂!
他俩打心眼里喜欢对方,欣赏对方,尊重对方,都把对方当成自己的心上人。在他俩身上年龄不是问题,古今中外年龄相差较大的夫妻很多,过得很好的也挺多。社会上倒是有不少年龄、学历、相貌、门当户对的夫妻,物质时尚、高档,生活富裕奢华,精神世界却很贫乏,常常为一点小事,彼此吵得不亦乐乎。
他俩心心相印,心有灵犀,相互吸引;他俩志趣一致,“量子纠缠”。在茫茫的宇宙间,频道相同、频率一致的那两束波,总会相遇,彼此接收,同频共振,融为一体。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是事实;但是君不恨我生迟,我亦不恨君生早,一切都恰恰好,只是彼此更加珍惜,爱充满了相伴的29年。
杨南生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学习呢?
1.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对祖国赤胆忠诚。
2.长期的艰苦奋斗精神,始终昂扬着崇高的理想和执着的信念。人们感叹:对于一个单纯、真诚又富有献身精神的科学家来说,科学就是他的信仰。为此,他有着殉道一般的无畏与执着。
3.严格的科学精神,不惜一切代价,捍卫科学真理。
杨南生有着人世间干净、丰富、高贵、灿烂的灵魂,他的人性之美,洗涤了我的灵魂。”
第二份读后感的写作者是一位将军。
“ 读《君生 我未生》,每一篇章首页,都能看到杨南生和张严平的照片,有了对相由心生的感悟。
从面相看,坚毅、执着,慈祥、善良;
从神态看,那发自心灵的笑脸和目光,真实纯粹,能看出远离世俗、漂在有音乐有诗句的空间简单幸福,那种无污染的神态和光泽,让人看到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是什么样子;
从精神上看,如同菩萨的代言人,除了世俗,什么都向往美好。哪怕是伤痕和破碎,都用来凤凰涅槃。
杨南生的完美,是张严平的发现;张严平的纯美,是杨南生的雕琢。”
第三份读后感来自一位三十岁的女子。
“ 除了他们彼此选择的这段婚姻爱情的悲喜,我还不停地在想的一个问题,作为一个女人,张严平遇上这样的杨南生,究竟是幸还是不幸呢?
杨南生的前半生,几乎被他的科研事业以及他的爱国热情填满。搜遍词库,想找个伟大的替代词,也没有找到,可是伟大又显得那么没有人味,似乎他是一尊雕像,一座丰碑,一个历史上出现的人名而已。而张严平在他离去后回顾他的人生经历时,又让我觉得这是一个最有人味的人了。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亦是一个浪漫至死的诗人。他的奉献、投入、天赋不是几句话可以轻飘飘带过的,他的磨难、孤独和悲怆也不是经过时间的沉淀就可以释然的。他读书,听音乐,自我对话,为自己寻了条出口。他真的做到了无怨和无悔,即使被亏欠了那么多,从来也不会去提及。以德报怨,以前我是不理解这个词的,觉得它有违人性,现在在杨南生身上,我懂了,这是人之仁,君子之仁。也许正因如此,生命中所有的亏欠都化作了一个不可思议的礼物,一颗晶莹剔透的小露珠,一棵生机勃勃的小草,一头闪着光芒的小鹿,一段生命三分之一长度的灵魂之恋。对于杨南生,这段爱情与婚姻是上天的恩赐与眷顾。
可是对张严平呢?她在跳入这条湍急甚至有点危险的爱情河流的时候,也是义无反顾的啊!从张严平的眼睛看杨南生,只见一个纯粹、宽厚、善良、赤诚的海归男孩,笑意盈盈地谈论着诗歌、交响乐与人生哲学。他摘掉自己头上的光环,扔掉手中的荆棘,赤条条、坦荡荡地作为一个男人去爱一个女人。张严平爱杨南生也爱得直接,灵魂能对话,哪还在乎躯壳的差异。这场感情,她没有犹豫,一头就扎了进去。除了爱,我没有看到任何杂质参与他们的爱情……”
三位写出了我想说的话。
这本书让人重新认识一位杰出的新华社女记者,让人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让人认识一段不可思议的感情。
杨浪
著名媒体人、文化学者
人到了我这个年纪,生命开始以天计,会很怕浪费时间。但在用了两个晚上读完《君生 我未生》这本书后,我很高兴自己读到了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
这本书很特别,是女性作者的非虚构写作。在阅读时,我感觉到一切都是那么传奇、美好,他们的爱情故事让人怦然心动,也会让我们回忆起自己的那份情感。
几十年后,相信依然会有人为这份情感感动、落泪,因为他们是如此的透明、清澈。
这段情感,称作旷世奇恋并不为过,甚至具备了走向国际,让更多国外读者同样喜爱、感动的丰富元素。
卢小飞
人民日报记者部原副主任、中国妇女报原总编辑
感谢严平对读者大众披肝沥胆的无私馈赠,让读者在万千种爱情故事中享受了另类的旷世爱恋,既有惊天地泣鬼神般的魂魄激荡,也有潺潺溪流蜿蜒曲折的悱恻缠绵……
掩卷深思,我也会爱上南生,但我会冲破世俗社会的压力和家庭的藩篱,不顾一切地冲向他吗?
凭着与严平心灵相通的一面,或许会的;但却做不到两性相吸的全部,因为南生爱的是她一个,因为她的纯洁、质朴、率真甚至幼稚,以及艺术的感应和心灵的自由奔放都恰好应和了南生,是两颗心的水乳交融……书中的一些段落每每会让我不自禁地湿润了眼眶……
作为读者,再次感受到什么是拿起来就放不下的好书,享受着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的感觉,即俗话说的抓心挠心的感觉……
作为新闻同道,钦佩羡慕她的善于发掘和细腻的诗兴表达,感觉是作者写过的最隽永和拥有丰富人性的报告文学巨制,袒露了一个伟大科学家作为人的完整与丰富,在昭示高贵品格的同时,也无声地鞭挞了那些低微与龌龊。南生的人格力量定会影响无数的后来者……
作为一个性别平等和社会文明的倡导者,在回望社会历史潮流上下翻卷,顺流逆流不断搏击着顿挫着前行的时刻,我的心是难以平复的,这样的一副沉甸甸的精神产品,无论是当下还是未来,都必定会起到它对于文明进步所拥有的振聋发聩的作用。
黄海群
中国妇女报原社长
朋友推荐,《君生 我未生》不错。当我如愿打开这本书,两天两夜,晨昏不分,合上书,己是午夜时分,万千感动裹挟泪水恣意奔落。
如果继续分享读书体会,就三句话。第一: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该书让我们热泪盈眶中相信爱情)
《君生 我未生》是严平老师写给爱人杨南生的一本27万字的情书。是用真情记录真情,用真爱写书真爱,用生命续写生命的一本当代爱情圣典。字字珠玑、声声回响的《君生 我未生》是生命对生命的摇动,灵魂对灵魂的照亮,是面对爱情,面对人生,面对挫折,面对苦难时,无论你在何地,身处何方,都会让你坚信并坚守人生向上、向善、向爱生长的信念、力量与方向。
就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张严平、杨南生,他们的爱情竟如此纯粹干净,清澈透亮。这份生死相许的爱情,因为熟悉、因为真实,更有说服力穿透力,让我们在喧嚣、浮躁、俗务的世界里找到一份心动后心安的力量。这份力量就是,热泪盈眶中再次相信爱情,相信爱情美好!
第二: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该书让我们深情眷恋这个世界,因为人间值得)。
这本书让我们认识了两个闪闪发光的人。而这两个闪闪发光的人,都是熬过了一个又一个不为人知的黑夜,一路向阳生长,追光而行的人。杨南生给予了张严平27年的深情陪伴,给予了27年的灵魂供养,正因为这份爱的滋养,我们看到了生命在苦难中开出的花朵,看到了今天的《君生 我未生》中,生命的高贵与神圣、葳蕤与辽阔。
生命来来往往,长日并不方长。严平老师曾动情地说:杨先生留给我的一切感知感受都在,依然能感觉他就在你身旁,甚至温情、甚至气息,可伸手就是抓不住这个人,找不到这个人。有多缱绻深情,就有多无助无奈。这本书也在无声警醒我们,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同时也在提醒我们,阳光下,生活明媚,万物可爱,人间值得,人间值得我们留连忘返,深情相拥,美美与共。
第三: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珍惜属于自己的情和爱,活在当下)
认真的灵魂值得被爱,让心成长的爱情才可托付。新华社记者的笔力,航天科学家的情怀,使《君生 我未生》一书一经推出,好评如潮,万千读者热情响应。全国性的三•八书香活动,正在选用此书。一部好作品,读者通过作品走进作者丰富的内心深处,并为之深受鼓舞。读者与作者在作品共筑的精神世界中,共融共生,共鸣共舞。
《君生 我未生》提醒我们,生命没有永远,永远不算远,珍惜世间你所拥有的情与爱,要爱就请深爱,活在当下,活出精彩,半是修为半为君,半缘修道半缘君。
相遇太短,思念太长。27年的陪伴,赵明诚成就了千年才女李清照;27年的陪伴,杨南生雕琢了新华社记者张严平。谢谢严平老师,期待严平老师像千古才女李清照一样,作品源源不断,作著千古流芳。
刘雅文
北京华景时代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副总裁
2021年3月底,我们拿到了这本书的初稿,当天晚上,我们是含泪一口气读完了这部作品。这是一部难得一见的好书,故事里有爱情、事业和时代。作者用饱含深情的文字记录下其与杨南生先生相遇、相知、相守的点滴,讲述了一个真挚、纯粹的动人爱情故事,展露了一个满怀赤子之心、民族精神的航天人的奉献与牺牲。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描述本书主人公杨南生最恰当的词,是“赤子”。这是一种美好,在当下这个时代非常需要的人格品质。
很多人,不知道何谓“赤子”,也没有亲近过“赤子”,那么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也就少了一份真诚的感动和信任。认识杨先生这样的人,看见这样的一种生活哲学和态度,对读者是精神上的洗礼和鼓舞,更是一种精神力量的汲取。本书呈现出作者与杨先生的灵魂结合以及杨先生为事业终身奋斗的故事,更能激发读者活出当下的美好,活出精彩,更热烈地拥抱生活、拥抱世界的生活态度。
我们认为这是一部经久不衰,超越时代背景的重点作品。我们把这部作品列为超A出版项目。
在出版过程中,通过和张老师深入的接触,她纯粹的性格,直爽的为人,感动着我们,她对待工作的严谨性与专业性,深深地刻在我们心里。同时,我们也倍感压力,如何才能将这部经典作品,更好地展示给读者,这本书通过什么形式呈现,才能配得上张老师的气质和感人的内容,封面一版版地设计,一版版地否决,最后选用了红色封面加上双面人脸这个简洁设计,以诠释杨先生和张老师纯粹又热烈的感情。
陈寿富
原火箭兵报社副社长,现任火箭军政治工作部宣传文化中心副主任
《中国记者》杂志社、中国新闻书店发起和组织今天这样一个活动,既给大家创造了一个老朋友见面、新朋友相识的机会,也让广大读者一起分享读书感悟,共同缅怀尊敬的杨南生先生,因为一个半月前的2021年12月9日,是杨南生先生的百岁诞辰日。
杨南生先生生前所从事的固体发动机研制工作,是我们火箭军部队所掌握的国之重器的重要基础工程。张严平老师在《君生我未生》一书中,多次提到杨先生对战略导弹部队的高度关注和深厚情感。我认识张严平老师,是因为16年前宣传全国重大典型:“忠诚履行使命的模范指挥员”杨业功将军。由于那次杨业功先进事迹巡回报告活动,我有幸到过张严平老师和杨南生先生那个简陋而温暖的家,与杨南生先生有过面对面的交流,亲耳听过他讲述他与严平老师的浪漫爱情,亲眼见证过这对跨代伉俪的恩爱生活。
鉴于以上原因,我是带着深厚感情第一时间认真阅读《君生我未生》一书的。在部队,我的许多战友、同事,还有我的老师和同学都在争相阅读这本书,大家把这本书作为丰富党史军史火箭军发展史内容和开展砺剑精神教育的重要参考资料。
我情不自禁写下的题为《信念 境界 挚爱》的感言,刊发在了我们自己的报纸《火箭兵报》上,后来火箭军新媒体也制作播发了一期“东风夜读”音频节目,得到了大家的普遍关注,"东风快递”官方微博阅读量达到了7万4千多,至今仍有网友在点击浏览收听。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每个人读书都会有其不同的收获和感悟。我读《君生我未生》一书,既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科技的力量、音乐的力量,也感受到了爱情的力量、友谊的力量、奉献的力量。
特别是关于“奉献的力量”,我有着特别的理解和感悟。在名利得失面前,很多人都会或多或少遇到这样那样的无奈和不如意。对这些无奈和不如意,每个人也都会有自己不同的处理方法,而杨南生先生的处理方法则是淡然和奉献。
张严平老师出生于军人家庭。她深知,“牺牲奉献”是军人职业的代名词。在以牺牲奉献为本色的我们这些军队人员眼中,“将军”一词又是神圣威严而又令人景仰的称谓。读完《君生我未生》一书, 我最直接的感受是,杨南生就是一位富有浓烈家国情怀的没穿军装的中国军人,他是我国国防科研战线一位默默无闻的“将军”。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16年前,在杨业功先进事迹报告会上,张严平老师曾无数次慷慨激昂地表达对中国军人、对杨业功将军的真诚赞颂。如今,我们通过《君生我未生》一书,深入了解到的“杨南生将军”对待信仰的坚定,对待事业的执着,对待名利待遇的淡然,何尝不是与日夜守卫和平的中国军人一样可敬可爱,何尝不是与杨业功将军一样令人景仰!
火箭专家杨南生、导弹司令杨业功、“四毛”作家张严平,三位异域同频的特殊人物,通过《君生我未生》这本书,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谱成了一曲无言大爱的优美旋律,激励着广大读者和后来人砥砺前行。
此时此刻,我借用某航天研究院一位领导的即兴诗句,表达对杨南生先生——我心中这位特殊“将军”的缅怀之情:
风骨如君世称奇,学富五车贯中西。
天生才俊学识广,力学苑中成大器。
液体引擎鸣上海,固体腾飞震戈壁。
最叹功高不自诩,两袖清风一布衣。
刘江
新华社“新华视点”主持人新华社十佳编辑
我在看严平大姐这本书的同时,刚刚读完杨潇的《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恰巧杨潇曾任职新华每日电讯报,也是我们的前同事。这两本书在我的个人阅读经验上形成强烈的互文,可以说是一头一尾增补、延展了我对西南联大的认知。
《重走》讲述的是80多年前,11名教授与300多名大学生组成的湘黔滇旅行团,从长沙先是坐船,然后步行1600公里抵达昆明的艰苦历程,挖掘的是西南联大传奇的起点。
而《君生 我未生》的男主人公杨南生,也是西南联大的毕业生,他在那里学习四年。用他自己的话说,西南联大给予他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人生观、价值观。我觉得还包括生活趣味和待人接物的态度。
对我来说,这两部作品互相补充,交叉印证了一个事实:西南联大中国最优秀的高等精英教育,在创造了科学、艺术群星璀璨的文化奇观的同时,是如何塑造中国知识分子心灵的。除了帮助他们成功完成历史性的社会角色之外,还怎样影响了他们的私人生活,让他们在个人情感中永远保持活力,并对周遭的人与环境产生深刻影响。
这个特殊的阅读体验,增加了我对《君生 我未生》的理解。我感到,严平姐这段惊世骇俗的爱情背后,其实有着深刻的合理性——因灵魂契合产生的爱恋是持续、永恒的。
感谢严平姐的厚爱,使我成为这本书最早的几个读者之一。初读手稿,我就有一种强烈的感受,所有杨南生先生的直接引语、书信、诗歌乃至具体的行为细节,每一个字我都不舍得漏掉。杨先生太可敬、可爱了。
首先印象深刻的是他在初见爱人时的表现。用我们办公室同事说的话就是“杨先生太会撩妹了”。那个场景看来好笑又让人怦然心动。严平姐严肃的提问都被全盘打乱,两个人情不自禁地走近彼此、热烈碰撞。杨先生从戏谑到尊重,从被吸引到率直表白,确实都是爱情本来的样子——自由、奔放、不羁。
杨先生的情书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历史、文学、音乐、哲学,体现出作者才华横溢。他在信中讲述法国小说《小王子》对他的启迪,他给爱人抄写英文爱情诗,他用音乐抚慰彼此的思念与痛苦。作为一位科学家,他的文学修养、艺术品位不亚于一个人文学者,他直言小说参与了他灵魂的成长。这也是他们那一代知识分子十分突出的共同特点:文理兼修,中外融通。
其后,面对世俗的阻力,杨先生也曾挣扎,可是一旦信念坚定便勇往直前。特别是杨先生总是宽厚、深情地劝解严平姐,让她体谅父母强力阻挠的背后都是因为对子女的爱。
事实上,世上大多数令人瞩目的爱情都是昙花一现,最初的惊艳在残酷的现实中更容易凋零。所以,这个故事的下半场也是让人肃然起敬的重要原因。他们所面对的考验是严峻的:悬殊的年龄、异地的居所、跨界的工作,特别是他们两个人都是生活能力不强的人。
专注事业与内心生活的严平姐并不善于家务。她如果外出,总是一口气手忙脚乱做好几盒饭菜放到冰箱。我非常好奇地问过她,杨先生是否抱怨过?她十分肯定地说,从来没有。杨先生总是笑眯眯地说“好吃极了”。严平姐性格大条,衣物随手乱放,杨先生会幽默地说:平平是潇洒的,东西想放哪里放哪里,不像我这么笨,要放到同一个地方。在杨先生那里,对人的尊重是深入骨髓的,对爱人不是占有、索取,而是体恤、谅解、共情。这种真诚、质朴的高贵品格,保护他们的爱情没有被现实消磨。
我觉得,杨南生在爱情生活中的表现,很大程度是他所接受的西南联大的高等教育的结果。
他在西南联大先是读航空系,有来转入机械系。他大学时代是吃稀饭、咸菜、窝头,宿舍是一个茅草棚住几十人,一天到晚漏水。如此简陋的物质条件下,所接受的教育内容却是非常优质的,精神生活欢快甚至奢侈。他们音乐、艺术、体育的教育十分齐全,课后常常看外国电影。他们一边放映还要一边配音,操的是云南口音,全场时常欢声笑语。
书中写道,杨南生十分喜爱帕斯卡尔的一段话: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就是在这种启发与滋养下,我们看到一个纯粹的知识分子。杨南生信仰“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对上,他会在众人垂耳恭听领导训话的场合站起来直抒己见;对下,作为科学权威,他从不对下属发脾气,每一个技术人员都可以随时向他提问。他对教养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控制情绪和虚伪是两个概念,不能把任性当成美德。”“再厉害也要讲道理”。他对摊贩、勤杂工、街道大妈一视同仁,永远尊重友善,主动问候。
另外,这本书难能可贵的地方,除了杨南生还写出了与他同时代知识分子的群像。其中四人令我过目难忘。
杨南生的舅舅萨本栋是中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教育家。积劳成疾英年早逝。他对杨南生的影响至深,让他看到“人这一生可以为科学、为自己的国家活得何等纯粹”。书中列举了萨本栋的事迹,其一就是他任厦门大学校长时,屡次拒绝以权谋私录取高官后代,举着寻租信函对教师们说:“难道我们可以拿学校的制度做交易吗?”杨南生留学英国前向萨本栋辞行的一幕令人动容:昔日意气风发的舅舅腰背完全佝偻,才40多岁的人满目沧桑与憔悴。此前抗战时期,建设厦大极端艰难、工作繁重,正如叶企孙所言,萨先生对厦大这是做到了心力交瘁的地步,以致严重影响了他的健康。
在杨南生身边,聚集着一群精神、情感结构相似的同学、朋友,他们的生活理念高雅、对知识的追求发自本能,超越功利。
杨南生一生的挚友之一连培生,是庚子赔款的最后一届留英生,再后来留苏,是中国第一代核科学家。两人共同爱好音乐,直到晚年,最开心的是老友一起欣赏音乐。
杨南生与另一个朋友、清华数学系教授孙念增过从深厚。一次,杨南生曾请教过孙一个问题:“模糊数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不九接回一封回信,长约3000字。
书中还有一个细节印象极深,我觉得是非常典型地体现了他们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情感的丰富与深度。
杨南生与初恋在古稀之年相见。这位女士专门去了他们的家,看到简陋的住所,颇为触动,慢慢地说了一句:“南生,你的福气在不见之外”。她发现严平不太会做饭,就主动教。她真诚地对严平说:“南生能跟你在一起,真是上帝的恩德。”至今,严平家的书架上,还放着这位女士为他们夫妇拍摄的照片,杨南生仰天大笑如少年。
我想,嫁给杨南生,对于严平来说不仅仅意味着拥有了一个爱人,而是拥有了一个与绝大多数人不同的精神世界。她不是通过阅读文字、图片、音像资料了解西南联大,而是穿越时空,充分观察、体认了这个特殊的知识分子精神共同体,与那段历史直接对话,甚至构成了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最后,作为一个读者,我非常感谢严平姐,她以充满激情、真诚的工作分享个人故事,令很多人从中受益。同时,我相信,这本书既是关于爱情的书写,也是关于一代知识人的心灵写真。它所蕴含的社会价值,未来也将随着时间的流逝日益凸显。
强晓玲
新华每日电讯副刊室副主任新华社十佳编辑
说起严平老师,怎们说呢,在我工作的这20多年里,尽管无缘结识,但她在我心里一直就是一座山,每次看到她的文字都会热血沸腾。很多时候稿子写不下去,也会翻出她的范文找灵感,便能感受到她的无穷力量。
跟严平老师真正结识,还是去年春节前,当时我们接到一个采写任务,需要当天成稿,其中有关于穆青采写焦裕禄的一段内容,需要联系严平老师,因为我们都知道她是《穆青传》的作者。于是我跟新华社国内部原副主任陈芸老师要严平老师的联系方式,陈芸老师说:“你直接联系吧,她特别单纯,就像一个小女孩!”
是的,读了《君生我未生》的开头部分,我突然理解了陈芸老师的话。也更明白了为什么我们眼里的严平老师总是“像一杯水,清澈、透亮”,总是“把自己放得很低很低”,因为她笔下的杨先生就是这样的人。
阅读中,我一次次被他们的爱情故事和里面那些并不久远的人和事所深深的吸引、震撼和感动,也愈发理解了严平老师所说的“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爱情的书,它关乎灵魂与成长,关乎苦难与幸福”……
《君生我未生》中有有很多动人的地方,读书的过程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我一直觉得现代女性的成长有时候也一样很迷茫,大家需要一些真的东西来给予力量。
阅读中,便会有更多的自问,一个人应该在怎样的环境,遇到怎样的人,才能成长成为一个全新的你。书中严平老师写到“活出一个比从前更好的新生命”“在爱与痛苦之中开出花朵”……我想这本书对于国社记者来说,应该明白了一位名记者的成长,如何在事业上纯粹的投入,在生活中通透而自由。因为我们知道严平老师在多次讲座中说到,年轻人不要太在乎名利,要努力去写出打动人的作品,新闻写作都是笨功夫,文字不会骗人……因为她就是这样的人,她就是这么做的。
其实读完还真有些羡慕严平老师,真的,不是每个女人都有机会遇到对的人,今天的她也恰恰可能是遇到了杨先生,才会活得那么纯粹、那么不世俗,就是大家说的“不食人间烟火”的张严平。正因为有这么一个有爱的人,爱人的人才能把她包裹的、宠爱得心无杂念,简单而纯净。
严平老师在书中说过,自己太幸运了,是杨先生保护了她所有对美好的相信。她说,“如果我没有遇到他,很多事我可能就想不开,现在我觉得那些事都无所谓。在杨先生的对比下,世间很多事没有了分量。他还让我知道,人最高贵的不是地位、金钱、名利,而是活出自由独立、心若蓝天。”
她曾说,“杨先生的一生不写出来,就会有一种窒息的感觉”。不错,我们都能读出来,这真的是一本好书,对于年轻记者它有意义,如何成长?对于其他受众,同理,拥有一颗高洁的灵魂才是真正的自由、幸福。也正如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她,温柔而有力量。
其实在书的后半部,尤其是杨先生所遭遇的不公,甚至让人觉得讽刺一样的待遇时,我们都会与严平老师一样,会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刺痛内心。我们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我们天天都在为这里发生的很多事情鼓与呼,而当一名记者自己走上上访之路后,又是怎样的悲凉和无助啊。但我们更看到在一个高洁的灵魂指引下的无所畏惧,在不公面前,杨先生有音乐、有艺术、有爱,可以释然丑恶,明眸有光,笑得灿烂。
这本书也让我们读懂了博雅教育的重要性,除了家国情怀,它更懂得让每一个人学会去感知美,感知艺术,感知人类精神世界最高级别的欢愉与救赎,而这些更关乎一个人成长中如何与自己和解,与世界和解。我们今天的社会那么多的丑陋邪恶,以及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难道不是社会教育出了问题吗?正如张严平曾采写报道的《钱学森之问》,一样深刻!
作为一名记者,我特别喜欢杨先生“第一读者”那段,太喜欢了。我觉得感同身受的就是一名长篇报道的写作者在浑天黑地耕耘多日后,虚弱的、急切的、需要的肯定,恰恰杨先生懂,这就是爱,不单单是对妻子的肯定和疼爱,更是灵魂高贵之处的内心关照。
合上书,感慨万分。更觉得非常幸运,自己身边就有这么一些发光的人和事来指引你不惧怕,理解什么才是真幸福。
非常感恩严平老师,我想这本书让小小的我不仅仅是收获了她纯洁的诗一般的浪漫爱情故事,致敬杨先生!致敬严平老师!徜徉在您优美的文字中是一种幸福!
张严平现场演讲
此刻在这里发言,是我此生发言中最激动的一次了,感谢我的朋友们瞒着我悄悄组织了这样一个隆重、温馨、自由而活泼的读书分享会,让我有机会与这么多心灵相通的老师、朋友们相聚一堂,彼此交流。作为一个作者,还有什么比这样的时刻更幸福。
刚才,各位嘉宾老师的发言,深深打动着我,你们对这本书的喜爱、评论、建议,让我深知你们是这本书的知音与知己,也是这本书出来后,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的存在,有幸遇到的具有真知灼见的发现者、开掘者、提升者。
你们的评论与意见,极大地丰富开拓了我对这本书的认知与视野,提升了我仅仅凭主观感性而有的一种尚朴素却欠缺深度的情感与思想内涵,引领我透过自身的文字,领悟更广阔、更丰富的关于人生、关于生命、关于爱情、关于世界的思考与境界。
书出版近两个月来,我收到了包括在座的很多朋友、读者写来的感想,有一些读后感,是几经朋友转手送到我的手上。捧读这些话,常常令我热泪盈眶,捧着这些炽热的话语,就像捧着一颗颗跳动的心。那时刻,我感受到一种巨大的温暖与幸福。我再次相信,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相识不易,但灵魂可以找到灵魂。
有读者曾问我,这本书是如何写出来的?我想,这本书是在爱与痛苦中开出的花朵。
8年前,当我失去了爱人,我的精神垮了,痛苦不堪,茫然无措,常常早晨醒来问自己:我为什么还要活着呢?那时候我就想逃到一个荒岛上,一个人都没有,特别是一个认识我的人都没有的荒岛上,忘记一切。
记忆是无法忘却的,那么多的爱,那么深的痛,又如何忘却?我失眠、自闭,断绝与一切人的往来,直到有一天,无意中读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段话:“苦难是什么?苦难应该是土壤,只要你愿意把内心所有的痛苦埋藏在这个土壤里面,很有可能开出你想象不到的灿烂的花朵。”
那一刻我被我被震醒了,明白了命运馈赠我的这一切,正是向我的人生投下一片土壤,要让我在这片土壤中播下一颗种子,发芽、生长、开花。
种子就是这样,潜进了我内心的土壤中。每一天,我都会记日记,与爱人”交谈”,与自己交谈。那时候我并没有清晰的写作目标,这个过程就像一个生命的自然生长,活着就要呼吸,要么长出来,要么窒息。
这个过程也是我把自己打碎重塑的过程,我不断反省,一层层地脱皮,再一层层地生长。
也就是在这样的爱与痛苦中磨砺,我看到了更大的天地,领悟到了命运赐予我的这场人生经历,是何等辽阔的世界。第一次懂得了痛苦对于我灵魂再造的意义,它打破了我在一帆风顺下形成的平庸与狭小,让我看到了人生别样的纬度。
它超越物质,超越名利,超越一切世俗的成功,甚至超越自身的苦难,即是一种不被任何红尘萦绕羁绊的自由而美好的精神。
同时,我也第一次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那是一种包含着痛苦的价值,立足于真实的人生,深刻而持久的灵魂喜悦。
种子就是这样萌动发芽了。2020年夏天,我决定写出这本书。这一决定是种子自然萌动生发的力量,也是我对生活,对于世界重新找回的一种坚信与愿望。我坚信美好的、明亮的、高贵的、深爱的精神的种子深藏于每一个美好、善良、正直的人心中,只要有另一颗种子的碰触,便会有最真挚深情的回响。
写出这本书,便是我向生活投下的一颗种子。我渴望在那些拥有同样种子的心灵中收获到共鸣与回音,这回音将是我感受到的力量与幸福,也将是种子与种子之间碰撞共鸣、相互凝望而发出会心微笑时刻的幸福。
历经春夏秋冬,这本书终于出来了。它得到了期望中的共鸣与回音。朋友们把这种回响传递给我,我激动而喜悦,无言以对,唯有对这种最美妙的共鸣感恩,对生活感恩。
今天早晨,我收到了一位朋友发来的她读完这本书的读后感,她说:收到快递送来的书,迫不及待一口气读完,几度落泪,掩卷给好友发了一个微信:读严平老师的书,觉得自己还活着。这让我想起前几天有一位朋友读完这本书,给我发来一句话:读完这本书,我觉得自己之前都没活过……
一个说“还活着”,一个说“没活过”,这两位朋友的两个极端的表达,正是她们内心种子在迸发出炽热的力量。她们深深地感动着我,激励着我。
一位作家评价,这本书是用真情写真情,用真爱写真爱,用生命写生命,用灵魂写灵魂。我想这本书出来后,在与读者的分享中,也正是真情碰撞真情,生命碰撞生命,灵魂碰撞灵魂。
正如成都的一位读者给我发来一段微信,他说:书一经问世,每本书都像是有生命的行者,它所向往的归宿,就是与期望它的目光相遇。
今天,这本书已经与包括在座的各位期望的目光相遇。这便是它内心的向往,便是我由衷的幸福。我相信在这种相遇中,我们会对生活有更深刻的理解,感受到更深刻的幸福。
我也期望自己借由这种相遇,让内心变得更辽阔,更阳光,更坚定,不断地成长为一个更美好的自己。
深深感谢今天这个分享会,让我能在这么多敬重的老师、亲爱的朋友们面前敞开心怀,说出心里话。今天下午这段珍贵的时光,我将永久珍藏在心中。
最后请让我再一次向各位老师、朋友们表达我真挚的感谢。
责任编辑:杨柳
审核:董雪婷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举报邮箱:chinahljcn@126.com
即时新闻
更多>融媒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