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网 > 原创

【我是党代表】使用口红获启发 设计上下可调式盘根盒  大国工匠刘丽29年研发技术创新成果超千项 发布时间:2022-04-24 10:25 来源:黑龙江网

刘丽在工作中

  她近1米7的个子,体态敦实,早年长期在野外工作,肤色黑黢黢的,膝盖的酸疼总比雨水更先降临。她常穿着大红色工服,左手袖口洗出了白斑。她就是大庆油田第二采油厂第六作业区采油48队采油工班长刘丽。

  刘丽是一名标准的油二代,父亲是大庆油田的第一批会战建设者,从小生长在油田,铁人王进喜“人拉肩扛运钻机”“跳泥浆池压制井喷”的故事,以及父亲的谆谆教导,让刘丽与生俱来带着一股子“石油味”。

  “别看上技校出来是当工人,当工人一样有出息。”1993年,父亲的话鼓舞着19岁的刘丽,她走进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二采油厂。顶着全校第一的名声,她换上崭新的红色工装,成为采油48队的一名工人。从工作之初,刘丽包里总是揣着一本技术书,白天上井对照实物琢磨,记忆井口流程和实际操作规程,下班回家再把白天学到的知识整理成笔记,细细揣摩,直到吃透弄懂为止。刚上班的头两年,记录的学习笔记摞起来就有齐腰高。

  工作中,她从最普通的活儿练起——加盘根、换皮带。一根皮带30多公斤,刘丽做起来很费劲,但她手上的老茧越磨越厚,肩上的水泡消了又长……5个月,她创造了15秒换皮带的纪录。参加工作不到4年,她把采油队所有岗位都干了个遍,练就了一手绝技——一摸工具就能知道规格型号,一看电流就能判断井下状况,一听声音就能辨别机械故障……1997年,经过层层筛选,刘丽赢得了代表黑龙江省参加全国石油系统采油工技术大赛的资格。获得全国比赛第三名,被评为首届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技术能手,这是一个很多同行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都达不到的高度。

刘丽在工作中

  “采油工要想干出水平来,光靠力气不行,提升技能更重要,要把活干得更巧、更快、更好。”作为新一代石油工人,刘丽更懂得用“大智慧”来为大庆油田的高产、稳产作贡献。每次上井工作,采油工都要携带撬杠、管钳、扳手、螺丝刀等多种工具,重达15公斤。这些又多又笨重的工具激发了刘丽思考的热情。经过构思、试验,她把撬杠、管钳、扳手和螺丝刀合为一体,操作工具由4件变为1件、总重量减少至2.5公斤,使用时可随意切换,既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又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这让她感受到技术革新带来的快乐和便利,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更换盘根是采油工眼里头疼的活儿。一圈橡胶,盘成圆环填充在密封腔体内,起到密封井口,防止井液泄漏的作用。每隔一两个月换盘根时,工人要把螺丝刀近乎直立地插到10多厘米深的盘根盒内,一个个抠出来。但在指甲盖宽的缝隙里,根本使不上劲。冬天橡胶遇冷变硬,有时被挤碎还会产生碎片,抠出来更加费劲,一干一小时,手都冻透了。工人们用细铁丝做成小钩子,但仍治标不治本。一次刘丽在使用口红时,发现转动底部,口红慢慢露出头来。她从这种旋转方式,得到启发,设计了上下可调式盘根盒。转动手柄,就可一次取出全部旧盘根,操作时长缩短到10分钟,该成果在大庆油田抽油机井推广应用。此后,这项发明又经历5次改进,在原有基础上增设了新型节能盘根盒压盖,具有自润滑和扶正功能,可减少光杆与盘根的磨损,降低电能损耗。该成果于2017年获得大庆油田技术革新成果特等奖,2019年获得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一线创新成果一等奖。29年的打拼,也让她获得了一系列荣誉:中国质量工匠、全国技术能手、全国最美职工、全国劳动模范等。2021年12月,刘丽被授予“大国工匠年度人物”。

  扎根采油一线29年来,刘丽一直用执着的工匠精神破解生产中遇到的低效率、老问题、坏毛病,累计让油井多产油6万多吨。为了让技能和匠心代代相传,她还牵头成立了“刘丽工作室”,11年时间里,“刘丽工作室”从两名采油工起家,逐渐扩大到涵盖采油、集输等35个工种,成为拥有11个分会、531名成员的创效“集团军”。她倾其所学助力石油工人技能提升,培训学员1.5万余人,先后走出6名集团公司技能专家,65名高级技师、技师。工作室累计获国家专利174项,推广成果5000余件,创效1.2亿元。刘丽用实际行动让石油人才队伍生生不息。(记者 石岩松)

责任编辑:刘海龙

审核:董雪婷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举报邮箱:chinahljcn@126.com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