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网 > 原创

奔涌吧!龙江创客丨李锋:没有慈悲心做不了医生 发布时间:2022-08-13 14:17 来源:黑龙江网

  近日,由中国传媒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中心联合知名风投机构500 Global共同编制的《2021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报告指出,有36.1%的受访大学生想在毕业后去北上广深等超大城市创业,有50.6%的大学生想去成都、杭州、南京等新一线城市创业。

  诚然,奔赴一线城市创业,早已成为一个时代的铺陈与注脚。但多年来,有这样一群“与众不同”的“龙江创客”——他们审时度势,来到相比起“北上广深”而言不那么抢眼的黑龙江,在这里投资兴业,走上一段崭新的人生旅程。

  他们当中,有些本就是黑土地的孩子,有些是来自四海八方的人才,有些是创业多年已经有所成就的“成功人士”,有些是还处于创业初期的“新创客”,但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将黑龙江视为创业的热土、成长的舞台。

  龙江爱才,近悦远来。这片黑土地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她为什么能够成为一代代“龙江创客”们的“此心安处”“诗和远方”?她是如何将人才“引进来”?凭什么值得人才“留下来”?又将怎样陪伴他们继续“走下去”?

  正值黑龙江省出台《新时代龙江人才振兴60条》之际,即日起,黑龙江网联合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共同策划采写龙江科技创业人物系列专题报道《奔涌吧!龙江创客》。让我们共同回望他们的来时路,见证一片土地与“创客”们的“双向奔赴”,见证人才们在新时代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浪潮中竞相奔涌。

  李锋看起来就是那种最普通的医生。

  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工谷的走廊,我第一次见到了他。中等个子,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粗糙的双手上像是留着橡胶手套的白色粉末。

  但如果你有机会跟他聊上几次天,或许,你会发现他并不像人们对医生惯有的判断,看淡生死,少有情感波澜。

  相反,李锋心思细腻,思考多于表达,像一个哲人多过一个医生。

  在他身上,你能看到医者仁心与现实困苦的冲突,他们并非无所不能,只是明白自己该做什么,自己在做什么。也正是那些迷茫的、委屈的、坚守的、感人的故事,才架构出这样一位普通,又令人敬佩的中国医生。

  李锋从小在四川武胜县的一个小乡村里长大。村子处在丘陵地带,用他的话讲,“说山不是山,说地不是地,走路也不方便,想修道也不容易,穷得很”。

  李锋家算是村里有名的“医生世家”。父亲是赤脚医生,姨妈和舅舅也是医生,姥爷在乡村医院当院长,是全村在医学方面最有权威的人。

  就是在这样一个家庭环境下,他却目睹了至亲与疾病抗争并失败的过程。

  10岁那年,姥姥被确诊为肝癌,一家人眼看着她由原来的肝炎逐渐发展成肝硬化,接着发展成癌变,每个人都曾试图救治姥姥,但结果收效甚微。

  持续的无能为力让人感到迷茫,而迷茫本身只能带来更深的悲伤和痛苦。在疾病的折磨下,姥姥没能撑得太久。去世前,她已经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

  姥姥不该受此折磨!李锋想,如果姥爷他们的医学水平更高些,会不会就不至于此了?打那时候起,他就暗自发誓,要做一名技艺高超、能够救人的医生。

  李锋做好了面对困难的准备,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开始大步朝着目标前行。但没想到的是,这条路比他想象中还要不好走。

  1996年,李锋考入了哈尔滨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读了整整五年。2001年毕业那年,他做了两个决定,其一是跟妻子结婚,其二是到天津一家区级医院做医生,而这一干就是四年。四年间,即便顶着高强度的工作量,李锋也没有放弃学习,渐渐地,他发现这个平台已经不足以为他提供更高的发展空间,于是他决定回到哈尔滨医科大学继续读研,专注研究骨科学。

  骨科的工作很有创造性,李锋跟我讲,人体共有206块骨头,它们相互连接构成人体的骨架——骨骼。骨科医生处理的主要手术是骨折,而这个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模一样的骨折,也没有完全模式化的修复方式。“比如说同样两个骨折块,对于碎得不严重的,我们可以把它复原得像原来一样,对于粉碎严重的骨折,我们则是尝试尽可能恢复它的功能形态,可以用板子和钉子来固定,也可以用杆把它们穿在一起,而一些比较复杂的手术,你还需要把碎的骨头块一块儿一块儿地拼起来。”

  “有点像搭积木。”李锋这样跟记者形容,“但是还不完全一样,因为你不仅要把它拼起来,还要保留他的血液供应。”人体的骨骼是需要血液供应的,骨科医生在处理骨折患者的时候,需要在尽量少地破坏骨骼本身血液供应能力的基础上,重新拼接塑造出一个完整的,最起码能实现其原本功能的骨骼。

  等到研究生毕业那年,李锋已经是31岁了,他决定先就业,然后一边工作一边读博。临近分科,李锋选择了更细分的关节科作为就业方向,他认为这个学科的成就感更强,“你想象下,一个骨关节炎的患者,腿伸不直也弯不了,甚至没办法走路,做完手术之后,没过多久他可以重新恢复正常行走。”

  “你会非常有成就感。”

  李锋始终认为,对于医生这个行业而言,成就感是必要的。因为在这个行业的从业生涯中,前半生是很难看到所谓的回报。身边的医生们总说,劝人学医,天打雷劈,他深以为然。从上学到就业,别的行业一般来讲需要16年到19年时间不等,而学医如果想在好一些的医院立足,至少要把硕士、博士读完,那么至少还要再加上五到六年。除了时间成本,经济成本对于一个普通的家庭而言也是沉重的压力。

  相信医学生普遍会有这样一种迷茫:我读了这么多书,没日没夜地学习和实验,在漫长的学习生涯里几乎赚不到一分钱,就业比别人晚不说,后半生也不一定能挣到多少,到底为什么要吃这么多苦?

  李锋也曾被这种迷茫所困扰。除了在天津就业那几年每个月几百块的微薄工资,研究生毕业以前几乎没再赚过一分钱,只能“啃老”。读研究生之后则是靠着妻子“接济”攻读学业。他一直认为自己亏欠妻子很多,“如果没有她的鼓励和支持,我撑不到今天。”

  幸运的是,除此之外,李锋也在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动力和支撑。

  这些动力很多来自于患者。

  有年冬天,一个从乡下来的患者入院手术,术前坚持要给李锋塞个红包,为了让患者和家属安心,李锋把红包收下后交到了住院费里,等到患者需要办理出院手续的时候才把缴费票据交还。第二年夏天,患者的儿子背着两大编织袋自家种的苞米和豆角再次来表示感谢。李锋觉得,那种真诚的感谢,就是他从医的价值所在。

  当然,在挽救生命,获得感动的背后,医生的工作通常还伴随着长期的忙碌与琐碎,以及一些更消极、更负面的情绪。他们要面对的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病人,而是要面对病人背后的家人、朋友、亲戚,包括看热闹的路人。

  2012年3月23日,这是李锋印象格外深刻的一个日子,那一天,在哈尔滨医大一院实习的28岁硕士研究生王浩无辜被一位年轻患者持刀砍死,出事前,这个年轻人刚刚收到香港中文大学的博士录取通知书。

  这一事件发生时在医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也给李锋带来了很大震动。

  接下来的不长时间里,他陆续又听说了三四起恶性杀医伤医事件,“好像有一个带头效应似的,整个行业都非常压抑,一些医生甚至直接转行不干了。”

  医生怎么就成了高危职业了?这让李锋感到困惑,随之而来的则是保护性地自我告诫:“从前我总把每一个患者当亲戚和朋友般看,这些杀医案发生之后我就想,患者就是患者,这样自己的落差会不会小一点儿?”

  不过,当他继续回到工作岗位上,这些思考通常不会起到作用。

  一次,李锋接收了一个巨大颈段脊髓肿瘤的患者,是个中年女性。人的椎管内径一般有15毫米左右,而肿瘤已经长到了13毫米左右,已经把脊髓挤压得比面片还要薄。

  “如果不手术切除,短时间内百分之百会瘫,如果做了,有很渺茫的希望可以恢复。”

  但那希望实在是过于渺茫。她脊髓中的万千神经如今就像朽木一样,肿瘤就是旁边支撑的那根柱子,一旦把柱子拿开,很有可能这堆朽木就会彻底坍塌,人也就彻底瘫痪了。

  因为没有把握,李锋建议患者去北京、上海等更专科化的医院手术。但患者和家属几乎要跪下哀求,“家里条件不好,又没有经济来源,北京、上海我们根本去不起,不在这里手术只能等着瘫痪了,求你们帮我们做手术吧,做成什么样我们都认。”

  李锋于心不忍,决定试着拯救她。手术进行得还算成功,但由于椎管肿瘤长期对脊髓的压迫,患者最终还是瘫痪了。

  再后来,患者因为褥疮来住过两次院,丈夫几乎对她置之不理,是李锋自费一天两遍地为她更换药和纱布。看着患者顿顿都吃馒头和咸菜,李锋还主动拿了500元钱,让她买点营养的食品补补身体。

  不久后患者出院。时隔一年后的某天,刚刚下手术的李锋疲惫地来到医责办,接到了法院的传票,原告就是那位患者。

  那是李锋碰到的第一个医疗官司。

  李锋还清楚地记得庭审那天,离开法院时患者坐在轮椅上被家属推着追过来,表情显得很局促不安。“医生,我也是没办法,父母老了,下面还有几岁的孩子,丈夫也离开我了,实在是活不下去了,我不是想告你,实在是没有办法了。”

  李锋的回答是,“没事,我理解。”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对于别的行业而言,40岁已经是个快要退休的年纪了,可对于医生而言,这才是刚刚起步的时候。

  曾经,李锋有机会选择去更轻松的行当,想了想,最后还是放弃了。他承认,自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每个医生都是,没有慈悲心做不了医生。没有这股拗劲儿,也没办法在这个行当扎根下去。他有时候也会抱怨,但实际上,他比谁都舍不得这里。

  命运总会在不经意间开花结果。2019年的一天,李锋去一家口腔医院看牙,意外碰到了一位以前教过的学生。他毕业不久就开始创业,现在已经是这家医院的院长了。闲聊间,两人谈到创业,在学生看来,医生的精力总归是有限的,与其一个人单打独斗,不如在工作之余通过创业将治疗方案做成产品,帮助更多的人。

  他向李锋介绍了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工谷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宋冬妍老师和夏宝骥老师,经过与两位老师的沟通,以及一段时间审慎的考虑和研究,2020年8月,李锋注册成立了哈尔滨昇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不同于其他医疗赛道创始者,李锋仍然认为自己的主业是一名医生,创建公司只是为了提供更好的治疗服务。结合自己的从医经历,李锋发现患者当中患有痛风的比例很高,于是他在公司痛风治疗的相关系列产品研发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如今,他和他的哈尔滨昇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经打造出了适合痛风的预防、治疗、维持等不同阶段的产品,产品从中成药到冲洗液、外用贴膏均已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前段时间,公司还初步建立了骨质疏松患者慢病管理平台,研发骨质疏松诊疗设备,使诸多骨质疏松患者受益。截至目前,哈尔滨昇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经申请专利27项,获得批准13项。

  李锋将公司定位为他“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最后一公里”,除此之外,他还会在社交网站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不为成为网红,只是想给需要的人传递正确、准确的医疗常识,希望能够让大众对疾病和身处疾病当中的个体本身有更多关注。“用普通的话讲复杂的病,让更多人了解疾病的诊疗,少走弯路。”这些年,他的表达从来没有停下过。

  有些时候,李锋还是会偶然想起自己经历那场医疗官司之后的消极时光。很长一段时间里,李锋总会在心里问自己:我想救人,我想帮患者,我确实已经拼尽了全力,但如果注定被误解,我做的这些努力还有没有必要?

  后来,他看到明代《增广贤文》里的一句话,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李锋把它设成了自己的微信签名,希望自己永远记着这个答案。(记者 曲立伟)

责任编辑:刘海龙

审核:董雪婷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举报邮箱:chinahljcn@126.com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