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市共有约200万亩水田,年产量不超过百万吨的五常大米,市场销量却达千万吨,目前五常市共有大米加工厂2000多家,种植合作社4000多家,按照官方年产量100万吨来计算,这些五常大米不够全五常的米厂、合作社一周的加工量。也就意味着消费者买到的五常大米中,大部分都是“假”的。真正的五常大米不是产在五常就叫五常大米,只有五常出产的稻花香大米才有资格叫五常大米,像长粒香、龙稻、龙洋这些品种严格意义上来说算不上真正的五常大米,哪怕同样是稻花香,不同产区,不同灌溉条件,米的价格是有差异的,有的地区是地表水灌溉,有的地区是地下水灌溉。在五常本地这种差异导致大米的批发价会有0.5-1元/斤的价格差。五常大米具有地理、品种及环境优势等特点,近些年五常大米以假乱真、真假掺卖的情况屡见不鲜,市场上有很多吉林榆树、舒兰的大米等称为五常大米在终端售卖,不少五百强企业也在打“五常”字号的擦边球来误导消费者,对于五常大米而言,各种乱象影响了售价和品牌形象。
五常大米市场的混乱,其实与大企业关系不大,主要存在于中小企业与造假者之间的厮杀。但这些中小企业,多半经营状况不容乐观,资金上,中小企业很难获得低息贷款,企业硬件无法提升,坚持做好米,又没品牌优势,对于市面上的造假者,政府处罚力度又不够,所以只能靠降低产品质量来提高企业营收,最终恶性循环。
所谓的好大米卖不上好价这种问题,其实是一个伪问题,大部分真正的五常大米已经卖上好价了,一部分用于出口,一部分通过地方政府平台、大型企业订制、私人订制、高端商务场所等渠道已经预先完成销售,还有一部分流入常规市场,并且终端销售价并不低,市场上纯正的五常大米终端销售价都在每斤8元以上,所以这里所讨论的就是一小部分真正的五常大米和“其他”五常大米存在的问题:
市场价格混乱,消费者认知差异
五常当地主产区稻花香批发价5.5-6.5元/斤,而目前市场上打着五常大米字样的产品大部分售价区间却在从3-15元不等,使得消费者在五常大米这个产品上存在价格认知差异,不知道真正的五常大米到底值多少钱,哪个区间的才是正常的五常大米售价,所以导致消费者在低价购买到假的“五常大米”后对产品失望,认为“五常大米”不好吃,从而影响真五常大米销售。
行业门槛低,企业经营者自身能力不足
大米加工行业进入门槛低,造成了企业数量众多、普遍规模不大,竞争手段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企业盈利能力不足,品牌小、杂、乱的现象十分突出,部分企业通过牺牲产品质量换取盈利,也有农民为了获取最大利润种植采取劣质种子因素,市场无序竞争。
除此之外,企业经营者自身能力不足也是重要因素,大部分大米加工企业老板均农民出身,文化层次较低,学习能力较差,对市场情况不了解,也不具备去外地拓展市场的能力,对电商等新型销售业态也一知半解,对品牌打造、产品包装等认知能力不足,很难与市场其他同类产品竞争。
市场信用缺失,部分已存认证公信力下降
地理标志产品
地理标志产品是在某个特定区域内生产出的某种产品,具有某种突出或特别的优良品质和食用价值,是一种区域公用品牌。作为区域公用品牌,之前政府有三个部门负责此事,即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农业部。国家机构改革后,工商和质检功能合并了一部分,但原来的三套地理标志管理体系还存在,一块牌子,三个入口,从源头上就削弱了标志产品的排他性与严肃性,公信力自然没么强。
既然是区域品牌,对各地来说当然越多越好,所以许多地方对申报地理标志很积极,有的地方还有考核,成为一种政绩,进一步催生地方热情。但是地方政府对如何维护品牌并不内行,得到授牌后,有的是本地生产者谁都可以用,有的是地方民间组织出面打理,交钱就行,还有的是上届领导抓了几个品牌,新的领导就抓别的品牌,对老牌子视而不见。这种短期行为特征,导致许多授牌后续问题难以解决。
市场造假是个老大难问题,无论国际还是国内,好牌子都吃过这种亏。不过,像大米、螃蟹这样的地理标志产品,在一个区域内几乎公开假冒、尽人皆知,并不多见。这里面,当然有地理标志产品的特殊性,比如地理产品通常按照行政区划申报,与之邻近的地区,可能自然条件一样,产品质量不相上下,“傍名牌”者就有些理所当然了。
五常大米标识
根据五常市大米协会所制定的《“五常大米”证明商标使用管理规则》,符合“五常大米”证明商标使用条件的,需要签订《证明商标使用许可合同》、领取《证明商标准用证》,同时申请人需领取证明商标标识以及缴纳管理费。根据第一财经不完全统计,近5年来五常市大米协会对“五常大米”等商标被侵权发起维权的案例超30起。
除了真假掺卖外,五常大米还面临着商标被侵权的困扰。有不少消费者,看过国家标准、米的包装,企业的实力以后,就自以为该企业做的是真的五常大米,其实现在造假掺假的手段,很多五常大米行业的从业者自己都辨别不出来。而无论国家地理保护标志,GB/T19266,甚至五常大米协会与市政府主导的博码溯源,以及飞鹰标,都不足以涵盖大米背后的内容,人心是最难标准化的。
除以上俩种五常大米常用标识外,还有很多国家主导和其他民间组织为企业提供的各项认证标识,经常在一款产品的包装上看到五六项认证标识,但是部分消费者和企业对此并不买账。为此,我们深入终端市场和走访企业了解情况:一些消费者认为,部分认证花钱就能买到,只会增加产品的售价,并没有感觉与非认证产品在食用上有本质差别,看认证不如看品牌,认证含金量不高。一些企业主认为:想有这些认证也不是难事,花钱就能办,没去做认证的原因就是没有因为产品有各项标识而提高附加值,反而会增加运营成本。由此可见,各项标识申请门槛过低,大部分的中小企业主以及消费者对标识认识不够、忠诚度不高,现有认证的验证方式以及溯源体系无法保证产品就是货真价实的,企业品牌影响力大于官方认证,其主要原因就是各项标识现有公信力不足的表现。
如何解决问题
相关部门出台一套更为严格、门槛更高的市场标准。让真正的五常大米其他大米区分开,提高认证通过门槛,品质检测不达标不可以称为五常大米,重新定义五常大米的国家标准,要求执行到每一个农户,每一家企业,与实际执行标准统一。
统一命名。市场上多见有五常稻花米,五常臻香米,五常贡米,五常寒地香米,五常清香稻等等,凡此种种,在名字上做文章的基本不是纯正五常大米,消费者对于这种名称也是难辨真伪,统一类别名称,可降低消费者辨别难度。
降低检测入口,放开质检门槛。每家企业每年免费检测两次,农民免费检测一次,每年都要进行一次综合统计,对质检不合格不达标的企业或农民拒绝使用五常大米品牌,或者拒绝以五常大米的标准来收购农户的大米。
提高政府监管力度,加大处罚力度。加大联合执法力度净化大米市场,严格控制其他地区水稻流入五常市场及加工企业,提高企业作假成本,让企业无法承受作假所产生的后果,媒体也要加大对五常大米“李鬼”的曝光力度,同时做好科普工作,告诉消费者如何辨别真假五常大米,真正的五常大米到底值多少钱。
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制定行业标准和管理制度。行业协会动员各种力量共同推动信用体系建设,搭建信息化平台,包括信用评价体系的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交流等,把信用体系建设纳入法治轨道的同时,打通消费者反馈沟通桥梁,主动发挥市场作用,让造假者失去存活空间。
采取有奖鼓励市场监督,发展百姓监督员。广泛号召消费者投诉造假的企业,对有效举报的消费者给予高额奖励,同时设立消费者检测中心,任何消费者对于买到的五常大米都可以提供免费检测服务,只要不符合标准,则惩罚相应企业并奖励消费者,如果符合标准,则送检者花费适当的费用。
总之,五常大米之行业乱象,政府、企业、农户、经销商,每一个行业从业者甚至是围观的消费者都是推手。目前五常大米的方方面面的乱象,归根结底就在于利益与良心的纠结。除企业和农户原因外,政府也需要加大对造假企业的处罚力度,需要决定是否牺牲短期的经济增长,通过改革达成可持续的长期增长,增加五常大米品牌附加值,树立五常大米品牌形象。(作者系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协会驻会副会长刘梦晗)
作者简介:
2009.10-⾄今 哈尔滨梦晗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
专业从事客户服务管理领域中的业务流程外包、信息技术外包、知识流程外包与电子商务四项业务,2013年至2016年连续4年荣获百度数据外包项目年度最佳成就奖,2013年7月荣获中国邮政EMS数据外包项目最佳外包合作伙伴;2015年8月荣获百度糯米数据清洗项目最佳外包供应商奖;
2010.9-2013.7 和君咨询集团 咨询师
国内规模最大咨询公司,在职期间曾服务过百度、新东方教育集团、徐工集团、吉林森工集团、某医疗集团、某地产集团等国内多个知名上市公司咨询项目,擅长品牌营销、结构重组、战略规划等相关工作。
2014.1-2017.6 北京圣紫茗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事业部合伙人
负责北京、上海、南京以及哈尔滨分公司的线上服务外包业务板块,在此期间为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平安、阿里巴巴、滴滴出行等国内知名30余家企业提供服务人数近2000人。
2017.8-2018.12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协会 绥化分会会长
2018年6月,策划并主持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协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
2018年12月,参与策划并组织的《哈尔滨名优精品年博会暨民俗文化展》活动在哈尔滨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在展馆特立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协会专区,共为会员企业免费争取到总计价值20万元的展位,活动为期一周,参会会员企业共销售各类绿色食品2700万元。
2017.10-2018.6 靖江市植善电商创业孵化中心 负责人
2017年10月,与江苏省靖江市残联共同打造国内首家残疾人服务外包产业园,为各类残疾人员提供就业、创业服务,园区运营期间直接解决智力残疾人员就业27人,非智力残疾人员192人,实现残疾就业人员平均薪资每月2300元以上,并成功孵化7个残疾人的创业团队,此中心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中国残联及相关省市领导均莅临参观、指导,江苏省政府、泰州市政府、江苏卫视、江苏网、泰州日报、靖江网等多家媒体持续报道。
2019.1-至今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协会 驻会副会长
2019年4月,组织召开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销对接会暨高峰论坛,由黑龙江省部分县区主管农业的领导带队,共有323家省内外知名绿色食品营销企业和生产加工企业参会,此次产销会经过采购商路演、对接交流、供采双方圆桌洽谈等多种方式,共签订供货合同和意向合作1.26亿元,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中国食品网、网易、搜狐、今日头条、黑龙江省电视台、黑龙江农业信息网等媒体争相报道。
2022年3月,积极响应《黑龙江省“十四五”数字经发展规划》,主导开发并运营《黑龙江省绿色食品数字服务平台》,此平台得到了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及相关主管部门的高度认可,目前成为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合作平台,为全省所有绿色食品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此平台的建立使黑龙江省是在全国范围内首家实现企业实时查询认证进度与大数据分析汇总的省份,真正实现了农业大数据的应用场景,平台上线不到一年的时间,已经有多个省份的有关部门前来学习交流,被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列为《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项目。
2021.9-至今,中国民主促进会哈尔滨市委员会 南岗经济支部副主委;
2021.12-至今,黑龙江省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 营商环境特邀监督员。
责任编辑:
审核:刘海龙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举报邮箱:chinahljcn@126.com
即时新闻
更多>融媒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