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网 > 文化赋能看龙腾

漠河最北“守”艺人康健:巧手捏面塑 指尖传非遗 发布时间:2022-09-02 14:35 来源:黑龙江网

  相信很多人小时候都会在妈妈包饺子的时候要一块面剂子玩,康健也一样。只不过,幼时的他肯定想不到,长大后竟然能靠“捏面团”成为一名非遗传承人。

  来自漠河的90后小伙康健是漠河林业局的一名普通职工,2020年8月,他被批准为“漠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塑传统手工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在他的工作室里,英姿飒爽的“穆桂英”、逼真传神的“齐天大圣”、惟妙惟肖的“关公刮骨疗毒”“三顾茅庐”,还有耗时一年零四个月捏出来的水浒108将,足足摆满4个展架。凭借这一作品,康健也在大兴安岭第六届工艺品大赛暨旅游纪念品大赛上,获得了工艺品类一等奖。不过说起和面塑结缘的契机,还真是十分偶然。

  2018年底,康健去天津参加堂妹的婚礼,由于距离北京很近,他便临时起意决定开车带家人去北京玩几天,没想到正好赶上了一个非遗文化大会。“我看到里面还有面塑作品,就自己查了查,感觉这和我一直在玩的捏面挺像的,兴许自己能学会。”之后,他辗转联系上了一位曾有过一面之缘的面塑手艺人,跟着他学习制作面塑肖像,并很快掌握了捏人物五官的技巧。

  有了五官,还要有骨架才能算是一个栩栩如生的“人”。2019年,康健因工作前往哈尔滨参加第十四届龙江文博会现场,在那里,他遇到了中国面塑传承人关柏春。“当时我只是觉得这位老先生很有意思,就在一起聊天,问他的面塑卖不卖,他说不卖,今儿就是来身体力行宣传面塑文化的,于是我就给他看了自己当时的几个作品。”关柏春看出康健的作品风格与面塑大师萧占春有几分相似,便问他想不想拜师学艺。“我之前联系过萧老师想跟着学,但他已经很多年不收徒弟了,于是这次关老师就给我当了引荐人,让我成了萧老师的关门弟子。”

  生活中,康健是一个很传统的人,最大的爱好就是看古典小说,因此,他手中的传统人物面塑造型生动,形象逼真传神。通过捏、搓、划、压、拨、切等技法塑成头、脸、身、四肢,再披上发饰和衣裳盔甲等,一件完整的作品要历经构思设计、和面、配色、捏塑、干化等过程,需要创作者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2020年12月,他参加全国第三届《金手指奖》泥面塑大赛,获得金奖;2021年9月,他再次获得大兴安岭第五届工艺品大赛暨旅游纪念品大赛工艺品类一等奖。

  在他看来,相比于玉石等昂贵的材料,面塑的成本相对较低,但之所以能入选国家级非遗,其真正的价值就在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他坦言,自己曾婉拒过不少网友的定制请求,没去做那些火遍全球的“日漫IP”,想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自己更感兴趣的中国传统人物面塑上。“说实话面塑赚不了大钱,主要是一种文化的魅力,每一尊面塑背后传承的中国传统文化才是最有价值的。”

责任编辑:石启立

审核:刘海龙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举报邮箱:chinahljcn@126.com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