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市教育局将深化能力作风建设与主责主业紧密融合,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坚持“三聚焦、三着力”,持续推动各级各类教育水平稳步提升,以深化能力作风建设新成效助推全市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聚焦解放思想,着力在创新突破上抓好落实。坚持以思想解放破解教育发展瓶颈,坚决打破“三种思维”,推动能力素质再提升、工作作风再优化、目标任务再落实。打破“惯性思维”,推动“双减”落地。坚持校外减负与校内提质双轮驱动,深入推进“双减”集成改革,将227所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权移交到位,实现培训机构预收费数字化监管全覆盖。以提高课堂质量为落脚点,多维考量、多方联动、多措并举,科学合理设计学生作业,严格规范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最大化降低学生校内外负担,促进形成良好教育生态,有关经验入选教育部优秀案例。打破“跟跑思维”,形成品牌特色。打破思维定式,一体推进教育评价、督导体制、县管校聘等改革。率先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发展机制,紧盯教育数字化转型攻坚,对现有资源和平台进行整合对接、“升舱”改造,推动教育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牡丹江市被教育部列为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单位和全国信息化重点实验区。打破“属地思维”,推进教育开放。坚持跳出教育看教育,摒弃狭隘思想,实施“远交近联”,推进“百校结好”,大中小学一体推进对俄交流,加快建设“对俄农业商贸联盟”,获批教育部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培育单位、首批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试点单位,争创省市共建产教联盟示范区,打造教育向北开放新高地。
聚焦攻坚破难,着力在教育惠民上抓好落实。坚持把为民服务作为攻坚破难切入点,紧盯人民群众最关心、师生需求最迫切、制约发展最突出的热点难点问题,确定3类8项攻坚破难项目,集中力量、专项攻坚、定向突破。用心用情促进学生成长。着眼于提升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抓好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健康促进、贫困学生资助、课后服务等“为学生办实事”活动,创新推进中小学生课后服务网上报名、选课、缴费等便民举措。坚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深度打造“明眸皓齿”“阳光体育”“核心体能大比武”“行走牡丹江”等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品牌,为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厚植成长沃土。千方百计促进学校发展。着眼于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主动向上争取政策资金,抢抓机遇,投入资金6千万元,改善47所学校办学条件,切实加快温馨校园建设。积极争取建设资金1.5亿元,推动省百大项目市利民实事第二十一中校舍新建、江南实验学校江南分校新建等重大项目顺利实施。从严从实解决急难愁盼。回应群众对师德师风新期盼,坚持师德问题“零容忍”,与市纪委监委共同开展在职教师违规补课专项整治,与市委政法委共同开展校园侵害专项行动,组建177人巡查队伍,排查无证办学“黑机构”“擦边球”违规培训,对相关人员给予党纪政务处分,推动学生家长课堂满意率持续提升。
聚焦激发干劲,着力在晋位争先上抓好落实。坚持将提振精神、激发干劲作为工作落实的重要抓手,激发干事创业、晋位争先热情,建设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的干部队伍,积极打造“学在牡丹江”品牌。实施校长领导力提升工程。抓住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制度实施有利契机,选优配强干部149名,打牢抓好工作落实的干部队伍基础。针对部分校长思维固化、知识老化、能力弱化问题,依托“周五学习日”“周六校长课堂”,开展“校长办学理念思与行”“校长领导力大比武”等系列活动,大力培育讲政治、懂教育、会管理、善落实的校长队伍。实施教师能力素质提升计划。创建“集体大备课、个体大比武、群体大展示、全体大培训”四位一体多元交互式平台,实施教师能力素质提升改革,组织全市2.3万余名教师参加培训;开展“八个一工程”,推出“每周一师”宣传计划,组织867名教师参加省级竞赛,5个组获得省专项奖,高中组排名第一,切实以赛代训、以赛促学。实施“学在牡丹江”品牌锻造工程。立足打造“区域教育中心”的战略部署,打造形成“四品八德”“思政一体化”“劳动研学”“四维评价”“高效课堂”等系列育人品牌。宁安市被确定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先行创建县(市),《生涯规划读本》在全省推广,11人获部级优质精品课,21项教学成果获省优秀成果,课程改革、红色牡丹江经验在全省大会做交流,持续擦亮“学在牡丹江”品牌。
责任编辑:张佳丽
审核:张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举报邮箱:chinahljcn@126.com
即时新闻
更多>融媒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