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林芝地区位于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平均海拔 3000m 以上,是我国第三大林区,具有丰富的野生资源。从2010年开始,黑龙江大学教授张彦龙从黑龙江省东宁县到西藏林芝,从中国东北奔赴西南,用一个人的力量带起了一个高层次的黑木耳产业科技特派团,改进了西藏地区地栽黑木耳培养基及栽培方法,提升了黑木耳的质量和产量,实现了科技与经济社会互动“双赢”,帮助当地百姓发展黑木耳产业增收致富。
2010年开始与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科技局合作开展黑木耳产业项目援藏工作,张彦龙从东北奔赴西南,开启援藏之旅。“为了确保菌种生长良好,我和一些工作人员24小时轮流值守,手把手地给藏族干部进行技术讲解,在夹杂着汉语和藏语的交流中,探索着适合高海拔地区的黑木耳栽培方法。”张彦龙对自己初到西藏林芝时面临的困境记忆犹新。11月的林芝产业基地阴冷潮湿、氧气稀薄,但张彦龙和他的服务团队却要在此时驻寨林芝地区为来年春夏投入生产的黑木耳培养菌种,其困难可想而知。
经过不断努力,张彦龙及工作组成员克服高原缺氧、产业基地阴冷潮湿、气温低等困难,攻克了高原地区黑木耳产业化种植关键技术,成功地从几十株本地野生黑木耳种选育出两株适合当地栽培的菌种,同时对高原袋料地栽黑木耳的培养基配方、灭菌时间、出耳下地时间、划口数量及口形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改进,解决了内地栽培方式在高原地区水土不服的问题。2个月,10万袋大棚培养室工程完工;34天,10万袋栽培菌种完成生产;50天,精心培养的菌种陆续长满菌袋……袋料地栽黑木耳技术试验在青藏高原成功落地。高原培植的藏耳不仅耳色黑肉厚,口感佳,而且绿色、天然、无污染。更重要的是,经对比分析,张彦龙还发现藏耳中含有内地培植的黑木耳在数量上无法比拟的黑色素和铁、锌等人体所需微量元素,营养极其丰富。
2012年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米林县承担了25万袋菌包的示范性转化,在全县8个乡镇进行试点栽培,实现净利润达200万元。看着邻里栽培黑木耳走上致富路,过去藏民眼中的怀疑变成了羡慕和欣喜。“栽培藏耳不仅使大家的钱袋子鼓了,藏族同胞的科学意识和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也都有所提高。”张彦龙说。
一年的科技援藏结束后,张彦龙教授圆满完成了既定的工作任务,可每每想到当地农牧民每年只有种植青稞和大麦所得两千多元的微薄收入时,张彦龙的心又不平静了,他决定继续开展西藏的袋料地栽黑木耳的推广工作。这使得他既要完成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又要经常赴西藏指导黑木耳生产和栽培。
在张彦龙的接洽与推动下,黑龙江大学和米林县签订了县校合作事宜,共谋长远发展大计。因为张彦龙清楚地知道,小小黑木耳推动整个县域经济发展依靠的不仅仅是技术,也包括综合管理、市场化运作、规范标准制定等各个方面。他说:“黑木耳的技术服务必须围绕产业来做,设计出能够嫁接到其他地区、其他行业的产业格局,解决提高农民收入的现实问题。”在张彦龙的倡导下,米林县还对当地黑木耳获得了“藏耳”的商标注册,并以其优异的品质,打入北京等一线城市高端市场。而且,随着林芝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藏耳”及其栽培又成为当地旅游的新名片。
如今,张彦龙教授带领他的团队不仅改进了西藏地区地栽黑木耳培养基及栽培方法,完成了黑木耳菌种液体发酵技术的多项研究,获得了品质优良的新菌种,而且提升了黑木耳的质量和产量,实现了科技与经济社会互动“双赢”。即将登上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的赛场,张彦龙信心满满。(记者 石岩松)
责任编辑:张佳怡
审核:张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举报邮箱:chinahljc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