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网 > 出版

新传播格局下,电视媒体何去何从 发布时间:2023-11-30 09:07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自2015年第一届世界电视日中国电视大会举办以来,至今已是第8届,大会的主题从“电视连接你我他”到“世界触手可及”,从“预见电视的未来”到“从电视到大视频”,再到今年的“开蔚然新篇 创无限可能”,每届中国电视大会都在诉说着电视媒体不断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历程。新形势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述好中国精神,展示好中国魅力,如何助力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是中国电视必须回答的问题。本届大会突出了新时代媒体的特色,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也共同探讨在新传播格局下电视媒体未来的发展方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媒体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电视媒体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之一,肩负着舆论宣传的重要使命。在新时代,电视媒体又要如何做?综观与会者的分享,“以人民为中心”成为热议的高频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广大电视艺术工作者要继续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将崇高的价值理想融入到电视艺术创作之中,以优秀作品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董涛谈道,电视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牢记文化使命,赓续历史文脉提供了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广大电视艺术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断推进内容创新、提高创作质量,以生动的笔触反映时代新气象,描绘人民新风貌。

  近年来,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全媒体概念也不断发展,电视行业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均发生深刻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电视行业必须将传统优势和信息技术手段结合起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王效杰认为,作为电视工作者,首先要理解我们的历史与文明,深度挖掘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丰厚基因库、题材库、故事库,在实践中通过丰富的节目方式、创新的表达形式、融合的传播渠道,让中华文化迸发出更加耀眼的思想光辉,用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大力书写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光辉历程和成果,记录人民群众伟大奋斗实践,描绘时代发展宏伟蓝图,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身为电视工作者,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顺应技术发展潮流,积极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全媒体+超高清电视服务体系,推动电视媒体作为广播电视网络视听主力军挺进主战场,守好主阵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编务会议成员姜文波说道,要抓住重大机遇,推动广播影视升级换代和战略转型,加快构建适配手机、电视机和公共大屏三类终端呈现的全媒体超高清制播平台,加快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全媒体超高清电视服务平台,建立可持续运营模式,培育壮大超高清电视新业态、新模式和新消费,推动电视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新消费、新期待,为新时代中国电视的美好明天作出应有的贡献。

  “讲什么”与“怎么讲”同等重要

  “数字时代的媒介融合改变了文化和艺术的生产机制,随着叙事观念的转变,‘讲什么’与‘怎么讲’同等重要。”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三级研究员许婧认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处在前所未有的内容变革和模态创新当中,在观念、理论、实践、技艺、艺术等层面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增强文化底蕴,传承中华文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中华美学风范,正成为中国电视节目走内涵式发展的自觉意识。

  在回顾《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关于进一步规范电视剧、网络剧、网络电影规划备案和内容审查等有关事项的通知》等政策后,极光行业洞察事业部总经理娄洋认为,随着行业规范化发展,“减量提质”趋势将进一步深化,从而进入高质量投产恢复阶段。在网络视听行业政策环境、流量环境、媒介环境的变化下,精准定位与融合协同发展将成为行业向纵深发展的新要求。同时,应该看到,头部视频平台仍然在扩充用户规模。因此,行业聚集性将进一步加强,而媒体内容在传统媒体渠道Web端、新兴渠道OTT端以及智能手机上的用户触达也将逐步加深。

  谈及新时代10年中国剧集创作转向的变化时,许婧表示,民族身份的建构中常常包含大量有意思的文化建构,因此,电视剧无疑承担了远超过娱乐功能的使命。这其中,深挖中国故事精彩历史的题材在转变;本土化、国际化、年轻化和生活化的叙事表达在更新;现实题材剧集的创作回温,农村题材创作的边界正在消失;现实主义创作正在回归日常主线等。“数字时代,中国剧集的创作方向一定是在‘文化元素混杂’中不忘民族之根的创意初心。10年来,中国剧集在内容上的创作转向、叙事更新、美学演进同样昭示着技术和艺术交互同进、同步前行的三个维度,就是科技换代、媒介延伸、人文更新。”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电视剧、纪录片、文化节目有意识地将承载中华美学精神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植入创作,将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和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融入剧情和内容制作中,通过剧情化讲述、综艺化表达、新技术赋能,带大众赏非遗、鉴宝藏、晓文明,持续掀起文化热潮。对此,董涛强调,要立足新时代,以电视艺术为载体,激发丰沛的文化创造力。从时代的火热生活中汲取灵感,获取素材,让主旋律成为聚人心的正能量,共同创造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新气象。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电视行业重任在肩,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面向世界,我们要立足于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讲好中国坚持和平发展、构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要提炼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用最能打动人心的情感塑造勤劳善良的中国人民形象,用最易与世界相融相洽的理念传播中国声音,要提高对外传播的针对性、实效性,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感召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营造有利的舆论氛围,贡献电视艺术的独特力量。”董涛说道。

  向超清化、移动化、智能化发展

  “世界在不断发展,广播电视领域也不例外。”亚洲—太平洋广播联盟秘书长艾哈迈德·纳迪姆表示,媒体融合模糊了传统平台和数字平台之间的界限,媒体行业充满活力、瞬息万变的格局既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必须应对好这些有关发展的关切,以确保电视继续有效地服务于我们的社会。

  在欧洲电视和广播销售机构传播主管、世界电视日活动协调员阿兰·比伦斯看来,在电视行业面临挑战的背景下,电视人仍有坚定不移的韧性。“着眼于无障碍话题,在为今年世界电视日制作的特别策划短片中,我们强调了电视作为所有人(包括视力或听力受损者)都能使用的媒体优势。这种针对无障碍使用的承诺,确保了电视媒体能够平等地触达每一个人。尤其令人振奋的是,我们看到了欧洲与中国之间的紧密联系。”为此,他呼吁各方促进合作,共同推动电视行业走向更加光明、更加包容的未来。

  艾哈迈德·纳迪姆也认为,在一个相互联系的世界里,当前的国际和区域合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内容制作和创新继续推动行业向前发展,而版权保护对于保持创造力仍然至关重要。

  全媒体时代,谁掌握了科技创新的主动权,谁就掌握了媒体变革的发展权,谁就能在未来媒体格局中引领潮流。数码视讯科技集团副总裁王雪认为,整个视听行业一定会朝着超清化、移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传统行业的制播机构在快速拥抱新媒体,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如何平衡前端投入成本和终端预期的理想效果,始终是技术方案提供商要考虑的问题,并且随着多业态的融合和多场景的协作,必须积极应对复杂网络和终端多样化呈现带来的新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今年伴随着ChatGPT4.0的发布,生成式大模型成为绕不开的话题,AIGC时代就这样到来了。对此,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院长、新华社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感知智能应用研究部学术带头人杨溟在交流期间多次提到“颠覆”一词。“新技术面前,新视听背景下,新物种在给我们创造完全想不到的作品。”他认为,一方面,颠覆的是媒体。过去认为媒体是做新闻,是对已发生事实的报道。今天公众对媒体的要求可能还要增加一条,就是对未发生事件的预测和预警。另一方面,颠覆的是技术。从单一的传统视听技术到更高级、更智能化的视听技术。“在AIGC时代的水晶球中,可以看到过去、现在,也可以看到未来。但是做水晶球的前置技术时要注意把握和控制风险,让数据可用、可控,规避风险的同时最大化地保护隐私。”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张洪忠在分析大模型对互联网传播生态的影响后提出,在产品功能研发中,单一功能的产品已经很难顺利“出圈”,广电媒体及相关企业需要生产出多功能、一体化的新产品,才能满足用户需求。因此,推动人工智能向通用化、情感化方向转变是大势所趋。同时,他还强调,如今的电视行业不要沉湎于过去,要尽早抓住高级的人工智能技术大模型这一新趋势。

责任编辑:张佳怡

审核:张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举报邮箱:chinahljcn@126.com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