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备春耕正如火如荼的进行中,肥沃的黑土地涌动着勃勃生机,在田野间,农机搭载北斗导航进行精准播种,无人机按预设路线播撒肥料,智慧大棚里,“智慧大脑”实时掌握农作物的生长环境情况,放眼龙江大地,“科技范”十足地备春耕,已然成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在田间地头“落地生根”的鲜活写照。
智慧农机增添春耕新动力
在逊克县干岔子乡,北斗卫星导航技术的应用已成为农民必学的技能之一。备春耕期间,农民驾驶安装GPCS北斗智能终端的拖拉机在田间作业,只需提前设定好作业路线,机器便能自动开展工作,驾驶员不用进行额外的操作,解放了双手,仅需坐在机器内观察设备运行状况,借助北斗导航系统,就能实现精准作业。此外,农户通过手机系统,能够查看作业轨迹与作业面积,实时掌握作业情况。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对我们合作社帮助很大,从播种到收获,为我们带来了产量的提升,在使用过程中精确度准,播种密度高,起垄直,能够合理节约成本,提高作业效率。逊克县金穗现代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张冰说。
北斗卫星导航技术已应用于耕、种、管、收等农业生产各环节,并在生产实践中取得了非常好的应用效果。逊克县干岔子乡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郭春华介绍,“农机搭载北斗导航可以24小时全天候不间断作业,不受天气因素干扰,增加工作时间至少20%。对驾驶员驾驶经验要求低,作业精准,节省化肥、种子、地膜和农机用油等农业物资,便于后期农田管理,降低机收难度。我们大力发挥合作社等种植大户的优势,让他们安装北斗导航系统并成为典型示范户,通过以点带面,鼓励大家购置安装高性能、智能化农机。”
智能大棚化身春耕新助手
土壤温度15.6℃、土壤湿度50.5%、光照19178LX……在绥化市北林区数字化智能育种实验基地,智能喷灌系统整齐排列,棚帘与排风系统协同运作,盛昌种业高级农艺师卢国臣正在电子屏幕前观测农作物生长环境的各项数据。在先进仪器设备的自动调控下,棚室内空气、水分、土壤、光照适宜,能够充分满足水稻幼苗生长需求。
卢国臣自豪地说,“目前正在进行良种播种,在管理上通过手机就可以直接管控到每一块区域的生长情况,通过5G智能化控制系统实现自动化精准调控,比人工更精准、便捷。我所在的这栋‘5G育秧大棚’有5600平方米,可满足500多亩水稻插秧需求,预计能产出55万斤优质香稻良种(质),在互联网和智能化技术的赋能下,我们确保研发的水稻良种粒粒有质量。”
位于佳木斯市的大锦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智能大棚同样科技感十足,走进智能大棚,一派春意盎然之景。洁白的花朵层层簇拥,似雪如云,星星点点缀满枝头。工人张俊国说,“咱们的品种叫美早,现在正是授粉时期,需要的温度是22℃到25℃,到5月中旬,它就能结果,每棚的产量在400公斤左右。像这样的智能温室大棚,果蔬种植基地共有200栋,涵盖樱桃、草莓、芹菜等10多个果蔬品种,每栋大棚都配备了智能控制系统,具有一键通风、灌溉、供暖等功能,为作物提供适宜生长的‘生物钟’。”
先进无人机解锁春耕新模式
在北大荒农业股份友谊分公司第七管理区,一台载有肥料的无人机腾空而起,按照预设的路线将百十斤配方肥均匀地撒在池田中。种植户们对无人机的先进性、精准性和低能耗赞不绝口,它不仅显著提升了作业质量,还有效减少了传统机车扬肥的能耗,让种植户真切地享受到了低空经济带来的福利。
“用无人机撒肥,效率真的高太多了!”飞手王立明一边熟练地操控无人机,一边感慨道。他回忆起过去人工撒肥的日子,那不仅是一项体力活,还效率低下。如今,借助无人机,百十斤的配方肥能在短时间内均匀播撒完毕。无人机的飞行高度和播撒量都能实现精准控制,还让种植户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真正实现了农业作业的智能化和高效化。
不同种类的无人机“岗位”职能也不同,在高种植地块上空,一架无人机盘旋作业,正在进行耕地高差测绘。科技人员朱喜洋介绍,技术人员将根据这台专业行测无人机采集的耕地坡降数据对耕地进行画像,并按照耕地坡度、等高线等数值以及随坡降方向设计垄向,以实现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坡耕地、提升粮食产能的目标。
今年,北大荒农业股份友谊分公司将依托“地块画像”技术,利用天空地立体黑土地监测与感知数据交互系统,开展航空飞行和星地同步综合观测,对全场190万亩耕地进行扫描和五级分区,构建起“工程+农艺+生物+制度”“四位一体”的黑土耕地保护体系,打造黑土地保护样板。(记者 韩俏)
责任编辑:董雪婷
审核:刘海龙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举报邮箱:chinahljcn@126.com
即时新闻
更多>融媒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