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意将这份精神和工作延续下去,因为他是有意义的一件事,我也不后悔做出这份选择。”
徐帅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数学学院2021级强基计划本科生。在学习生活中,他是一名品学兼优的本科生,先后在班级和学校担任多个职位;而在社会实践中,他在3年时间里前往山西壶关、黑龙江拜泉、河北赞皇、新疆喀什4个地区进行支教,共16次社会实践,累计志愿时长 853 小时。按照强基计划培养方案已取得保研资格的他本可以直接“转段”继续在哈工大读研,但是他却选择延迟入学一年,加入研究生支教团,继续支教工作。
近日,维度新闻在哈尔滨工业大学采访了徐帅,走近他的生活,了解他为何做出这样一个选择。
支教的初心和缘起
记者:是什么样的契机,让决定参与到支教的工作中?
徐帅:其实在刚上大学时,我误打误撞参加了一次志愿活动。当时刚刚到校报到体检,因为我到校早,就引导其他人体检,一些学长学姐就向我推荐了志愿组织,我就在大一加入了青年志愿者协会,并在志愿服务中体会到了助人为乐的快乐和成就感。
在这个契机下,我参加了第一次支教。当时是前往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在这里可以看到巍峨的太行山,在自然景观带给我震撼的同时,我也感受到了支教的多元性。这次支教我们进行的是爱绿课程,在教孩子们文化课的同时积极传授环保意识,这也是我们支教的意义所在。
记者:听说前往新疆支教给了你很大触动,也是你选择延迟入学加入研究生支教团的主要原因,那么在新疆你遇见了怎么样的事?
徐帅:去新疆和山西支教都是一个组织主办的,当时要求非常严格,去山西支教一共只有10个名额,当时差不多有200多人报名,经过初筛后要有一个面试,我当时准备了10分钟的试讲。为达到最好效果,我精心准备了板书,将课程练习得非常熟练和流畅,并且制作成笔记发给每一位参与面试的老师和学长学姐,所以第一次就成功入围。
有了第一次成功的支教经历,所以我第二次去新疆就水到渠成。去新疆的路程我印象非常深刻,因为一共坐了50个小时的火车,从西安到喀什,一路上的地貌变化让我非常震撼,而且到了新疆后虽然大面积是戈壁滩,但也有很多地方种上了绿树,这背后都是国家在环保上的努力。我特别珍惜在喀什支教的这个机会,在这里我们主要工作是推广普通话,看望慰问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虽然只有短短两周的时间,但给我的感触却非常深。
支教经历和成长
记者:离开喀什的时候,你收到了一个纸条,当时是怎么的一个情况?
徐帅:在即将离开新疆喀什时,一个孩子小心翼翼地把一张皱巴巴的纸条递到我的手中,纸条上写着“老师你们什么时候还回来?我很舍不得你们,你们要多来一下喀什古城。”我看到纸条时候眼泪就止不住了,我告诉孩子们,我一定还会回来的。
我觉得这两周的支教非常值得、非常有意义。虽然由于时间短,不能带给他们很多知识,但我们给他们带来了希望,点燃了他们心中对知识的渴望,让他们有了走出小县城,去祖国各地看看的想法。这两次支教活动在我的心中埋下一颗小小的种子,就是想将这个火种延续下去,我就想再去支教。
记者:在新疆支教期间,遇到过什么困难吗?当地的生活环境和教学环境怎么样?
徐帅:换了一个环境肯定是有不适应的地方,因为新疆比较干燥,我那时候每天早晨起来都会流鼻血,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就是多喝水去克服,同时风沙也确实比较大,每天放学回寝室,屋子里都是一层沙。但这些都是生活方面的,都不是什么难题。
在支教方面,我们教的都是维吾尔族孩子,他们的普通话不标准,这是我们去推广普通话的意义所在。我们就从拼音、偏旁等最基础的地方教起,同时引申含义,解读这些文字背后的意义。同时也帮助孩子们开阔眼界,带给他们外面的东西。
记者:我听说,在你的志愿活动中,有一位老师对你的影响很深,具体情况是怎么样的?
徐帅:2022年,我报名成为哈工大中心成立后的首批讲解志愿者,在参与宣讲哈工大“八百壮士”精神过程中,我有幸认识了哈工大数学学科开拓者吴从炘老先生。
吴从炘老先生说过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算不上一位数学家,没有对数学作过什么贡献,我只是愿为数学教育和研究奋斗不息、始终不渝。”在我们看来,老先生已经是一名数学名家了,但他仍致力于教育和研究,想把数学的火种传递给更多的人,这与我们支教活动相契合,用我们微薄的力量去将知识的火种传播和推广。
记者:目前,你从参与者变成了组织者,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你遇到过什么困难吗?是如何解决的?
徐帅:作为参与者其实很简单,只需要去完成支教工作就好,对学生负责、对授课负责就可以。但作为一名组织者,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说,更多的是需要沟通和联络,怎么去把这个支教地很好地洽谈下来,然后根据同学们的意愿合理分配支教科目,这其实是比较困难的。
比如将班级分为两个组,让他们分别带一组人,最后再进行经验交流,得到一个很有借鉴意义的教学效果。
延迟入学的抉择
记者:保研后直接转段读研本是顺理成章的选择,是什么让你决定延迟一年入学?
徐帅:其实这些与之前的支教经历关系非常密切。哈工大有20多年研究生支教的传统,每一年都有数百名学生前往新疆、西藏、青海、云南、广西等22个支教地接力开展教育支援工作,我也早有耳闻,直到自己参与其中,才让我觉得我应该这么做,我要尽一份自己的责任和力量。
其实在高中的时候,我的老师就对我有了一些志愿服务的影响,到了大学,我大一参加一个实践课程,前往河南探寻焦裕禄精神,让我理解了“敢闯、敢拼、敢奉献”的精神内核。支教这个种子在我心里发芽并逐渐成长起来。
记者:做出这个决定后,家人给出了怎样的反应?
徐帅:其实最初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家里人是挺反对的,因为他们会觉得有点偏远,更多的是舍不得、怕我受苦;另一方面因为我已经具备了保研资格,我还是“直博生”,所以家里觉得没有必要停下学业去做支教。
对此,我是这么跟我的父母说的,“我觉得我是热爱这个事情,我觉得这个事情对我有意义,这个‘意义’是由我自己定义的。”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我愿意去做这件事,随心就可以。所以我最终也说服了父母。
未来的展望和感悟
记者:支教的经历会对你未来的这个人生的规划有哪些的影响呢?
徐帅:这个支教引发了我另外一条道路,就是我加入了“国优计划”,参与该计划的学生在完成毕业要求后,可以享受免考获得中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双学位、按协议到中小学任教等就业优待,也相当于我同时修两个学位。
但目前,我更倾向于未来从事科研工作。有更前沿的科技在革新,整个社会也会向前推动、变革。
记者:回顾支教的过程,如果用三个词去形容支教,你觉得是什么?
徐帅:这个问题其实我自己也思考过。我觉得第一个是奉献,“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是我们所有志愿者的心态,因为热爱我们才去做这些;第二个我想是意义,在前面我也多次说过,我觉得这件事是一个有意义的事情;最后我觉得是无悔,我愿意秉持着这份热爱,将这份工作一直延续下去。
记者 贾博 韩雪
责任编辑:姚楠
审核:董雪婷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举报邮箱:chinahljcn@126.com
即时新闻
更多>融媒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