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网 > 原创

榜样的力量|胡喜平:奋“豆”三十载 只为“育种报国”梦 发布时间:2025-05-05 13:42 来源:黑龙江网

  编者按:

  劳动创造历史,奋斗成就梦想。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无数平凡劳动者以汗水浇灌热土,用双手铸就辉煌,在各自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故事。他们中有工艺精湛的技术工匠,有创新突破的科研先锋,有坚守岗位的人民教师,有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也有默默奉献的基层工作者……他们是时代的脊梁,是值得致敬的楷模!为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展现新时代奋斗者的风采,黑龙江网·维度新闻特别推出“五一”劳动节劳模系列报道《榜样的力量》。让我们以劳模为榜样,以劳动为荣,以奋斗为美,共同奏响新时代“劳动最光荣”的强音!向每一位努力奔跑的追梦人致敬!

  “饭碗要端在自己手里,油瓶子同样也要握在自己手里。”这是豆育种专家胡喜平的心声。扎根黑土地三十载,他始终不忘初心,用实际行动诠释责任与担当,为国家种业振兴贡献着力量。

  4月28日,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劳模胡喜平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接见。此时此刻,对他来说意义非凡,这一份沉甸甸的殊荣与鼓励,激励他更加奋进拼搏,以科技创新为笔、以热忱坚韧为墨,在黑土地上书写“中国饭碗装中国粮”的新时代壮丽篇章。

  敢为人先 开商业化育种先河

  十年前,中国大豆商业化育种体系尚属空白,传统科研模式难以满足种业振兴的迫切需求。2015年春,在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经作所,已经45岁的胡喜平做出了一个让大家都出乎意料的决定:辞职,放弃待遇优渥的事业编制。

  胡喜平亲手摔破了“铁饭碗”,带着满腔热血与梦想来到北大荒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胡喜平不是没有过思想上的挣扎,自负盈亏的企业模式、相对微薄的薪酬待遇,曾让他转辗思量是否值得放弃现在拥有的一切。但在反复的思索后,更加坚定了他的决心,“育出最好豆种是我多年来的梦想,人不能光为了挣钱,要有格局和担当,我不后悔!”

  胡喜平带着6名年轻人,组建了黑龙江省第一支大豆商业化育种团队。在开疆拓土的道路上,胡喜平带领团队克服了人力、物力等各种压力,将几十亩试验田变成了几百亩,建立了分布黑龙江省三个生态区的大豆育种站,构建了一个由大豆创新、资源、生物技术、测试四个团队组成的垦丰大豆商业化育种体系,由传统育种1.0时代向现代生物育种3.0时代的转变,实现了传统育种向精准育种和设计育种在质量上的飞跃,为中国种业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潜心钻研 取得重大突破

  在垦丰种业,胡喜平的办公室里常年备着三件“法宝”:雨靴、草帽、调查棍。为调查了解大豆新品种在各生态区的适应情况,他每年至少绕黑龙江省3圈,行程近万公里,日复一日坚持在育种第一线。每年7月酷暑时节,胡喜平总是头顶烈日,戴着老花镜,和团队的青年人一起在田间做大豆杂交。为获得更多的杂交荚,抓住最好的授粉时间,在大豆地里吃午饭是常有的事。2022年海南南繁季,他在三亚基地坚守78天,带领团队在台风到来之前抢收完种子,为后续育种提供了关键材料。

  走进田间地头,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晨露打湿衣袖,泥土布满裤脚,与大豆相伴三十载,胡喜平早已如一株牢牢扎根在田间的大豆,任尔东西南北风,也无法阻挠他挺拔向上的“生长”。正是这样的精神,支撑他与团队不断攻坚克难,培育出曾经不敢想、不能想的黑龙江省突破性大豆新品种——龙垦3092。这个大豆新品种集高产、高油、抗病、耐密、广适优点于一身,在2021年创造了黑龙江省四积温带大豆实收亩产超600斤的高产纪录。更成为热销品种,3年累计送纸面积超过400万亩,是当之无愧的“金豆王”。

  在大豆耐密理想株型育种上,胡喜平带领团队增育出龙垦317、龙垦302等系列半矮杆大豆新种源,并利用这些半矮杆新种质选育出耐密理想株型新品种,弥补了国内理想株型育种的空白;为满足高端食品加工需求,胡喜平带领团队选育的“垦保小粒豆1号”攻克炸荚难题,成为日本纳豆原料的首选品种,让中国小粒豆在国际市场站稳了脚跟。

  薪火相传 锻造“育种天团”

  在垦丰种业大豆研究院的荣誉墙上,一张合影引人注目,胡喜平站在中间,身边是平均年龄38岁的30余人团队。“育种工作就是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在田间地头反复验证实验室的数据,实践出真知,绝不能偷懒。”在胡喜平的言传身教下,曾经的“科研新兵”如今已挑起育种大梁。

  不同年龄不同学科的育种人因为一个共同的梦想凝聚在一起,从“一颗星”到“满天星”,大豆育种团队逐渐壮大,并由垦丰牵头组建全国十八家优势科研院所和大学参加的全国大豆创新联合体,实现了企科深度融合、联合创新。

  在胡喜平和团队的努力下,黑龙江省第四积温带大豆单产水平实现万亩平均亩产500斤以上,成功地解决了黑龙江省高寒区大豆亩产400斤“卡脖子”问题,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大豆单产和总产提升,增加了豆农种植大豆的经济效益。2024年胡喜平入选农业农村部国家级领军人才,团队成为我国大豆育种的“国家队”。

  育种报国 逐梦种业未来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一个优良品种的诞生,过程漫长,凝聚着育种人扎根土地的心血和育种团队长期的科研投入。三十载春秋,胡喜平将自己的全部身心交给了这片黑土地,早上一身露水,中午一身汗水,晚上一身泥水,年复一年泡在田间地头“修炼”育种人的“苦”功夫。他始终把入职时的誓言牢记在心:“端稳中国饭碗,先要攥紧中国种子。”

  2025年,胡喜平带领团队正朝着亩产350公斤的新目标冲刺。与此同时,他们向着更广的功能性大豆领域拓展,如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高油酸大豆、提高人体免疫力的乳铁大豆,这些过去只能从牛初乳中提炼。胡喜平信心满满地说,“大豆这种中国原生的古老作物可以向高端方向发展,新的功能性大豆可以为人类健康作出新贡献!”

  “日暮平原风过处,菜花香杂豆花香。”这句诗描绘的美好景象,经常浮现在胡喜平的脑海中。“我们要和时间赛跑,早日实现‘大豆自由’,这也是每一个育种人心中的梦想。”脚下的这片黑土地正承载着时代重任,承接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使命。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率先垂范、带动一方,胡喜平用行动诠释了育种人的北大荒精神、躬耕精神。(记者 韩俏)

责任编辑:杨卉松

审核:刘海龙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举报邮箱:chinahljcn@126.com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