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网 > 龙江

中国“音乐之城”里的文明对话 发布时间: 2025-07-17 09:36 来源:新华社

  谈起与中国文化的情缘,69岁的英国翻译家大卫·弗格森不禁唱起京剧《定军山》选段,感慨中国艺术给他人生带来的改变。

  “儿子跟我来中国后开始学习京剧,如今能表演许多剧目。”弗格森说,他为儿子的努力感到骄傲,也由此更加坚定地将文化交流视为自己的使命。此次到访哈尔滨,他领略了这座“音乐之城”灿烂的音乐文化,感受到中外文明交流的丰富成果。

  7月11日至14日,第二届兰花奖“走读中国”参访活动举办期间,包括弗格森在内的数十位文化领域专家学者走进哈尔滨,共话文化交流在当今时代的独特价值。

7月13日,“兰之约话文明·遇鉴音乐之城”国际文化沙龙在哈尔滨举办。新华社发

  弗格森是外文出版社荣誉英文主编,已在中国工作近20年,是首届兰花奖得主。这一奖项由中国外文局发起,旨在表彰奖励全球范围内致力于中华文化国际交流、对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作出突出贡献的外籍人士。

  “普通民众才是绝大多数文化交往的主角,我在多年前的一次甘肃之行中深有体会。”对弗格森来说,文明间的对话常在平凡生活中散发光彩。

  他回忆说,多年前,他有机会走进甘肃省的乡村地区了解扶贫情况。在一个东乡族村落,孩子们在一间简陋的教室里,演奏起《友谊地久天长》,这令他终身难忘。

  “作为苏格兰人,在万里之外的中国乡村听到家乡的旋律,让我不禁潸然泪下。这是我在中国收到的最宝贵礼物。”弗格森说,正是这样的点滴感动,让他对中国产生了深厚感情,而这种开放与包容在冲突频发的当今世界更显珍贵。

  80多年前,德国人约翰·拉贝曾将南京大屠杀期间的侵华日军罪证记录下来,因《拉贝日记》而知名。如今,他的孙子托马斯·拉贝将祖父留下的20余卷日记手稿潜心整理,并把其中的数千页内容捐赠给中国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为研究南京大屠杀的珍贵史料。

  托马斯·拉贝如今担任约翰·拉贝交流中心主席,也是一名医学家。他很欣慰看到他在首都医科大学推动的中德医疗合作项目帮助一位患癌中国女士诞下两位健康婴儿,也对中国外文局授予他第二届兰花奖友好使者奖表示感谢。

7月12日,第二届兰花奖“走读中国”活动举办期间,约翰·拉贝交流中心主席、德国医学家托马斯·拉贝(左三)在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了解中国传统技艺。新华社发

  “对我的家族来说,中国曾经是、现在是、也将永远是我们的第二故乡。”拉贝说,“文化交流让我的家族与中国成为老朋友、好朋友,也将不断增进国际和平与友谊。”

  在“兰之约话文明·遇鉴音乐之城”国际文化沙龙上,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会长、第二届兰花奖评委会副主任委员郭卫民表示,人文交流是促进不同文明相互联系、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需要更多文化使者以文为媒增进了解与友谊,共同绘就人类文明的美好画卷。

  “在国际形势变乱交织、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今天,包括兰花奖获奖者、参评者的全球有识之士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积极努力和卓越贡献,这让我们对世界的和平发展增添了信心和力量。”郭卫民说。

责任编辑:张泽国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推荐新闻

微信
手机版
抖音
快手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