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网 > 龙江

佳木斯:小菌菇长成乡村振兴“大产业” 发布时间: 2025-07-24 08:57 来源:龙头新闻

  黑土沃野间,一朵朵小菌菇正撑起乡村振兴的大希望。在佳木斯,这片孕育了万顷良田的黑土地,凭借独特的寒地生态优势,让食用菌产业从不起眼的"小生意",悄然成长为带动农户增收、激活乡村活力的"大产业"。从智能车间里精准控温的菌包,到吊袋大棚里饱满肥美的黑木耳,再到深加工车间里身价倍增的灵芝孢子粉,佳木斯市供销合作社牵头搭台,联动企业与农户,打出科技赋能、链条延伸、品牌打造的组合拳,让“寒地菌菇”从黑土地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成为农户增收致富的“金疙瘩”。

黑木耳种植

  智能生产线赋能 开启菌包生产“数字时代”

  20日,走进佳木斯郊区的佳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基地,听不到传统作坊的嘈杂声响,取而代之的是智能设备的轻微嗡鸣。在全自动化菌包生产车间,拌料、装袋、灭菌等工序一气呵成,机械臂精准地将菌袋码放整齐,物联网屏幕上实时跳动着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数据——这是佳木斯食用菌产业"数字革命"的生动场景。

  “以前菌包生产靠人工,不仅效率低,而且质量不稳定。现在这套全自动化菌包生产线,成功实现了智能化、数字化操控。”公司负责人徐敬才介绍道,通过智能系统,车间内的温度、湿度、通风等育菌条件都能实时监测和自动调节,"就拿灭菌环节来说,传统锅炉温度波动大,现在智能蒸汽系统能把温度稳定在121℃,误差不超过0.5℃,灭菌更彻底,菌种成活率从原来的85%提高到98%。"这一转变不仅大大降低了能耗,还将产能提高了数倍。目前企业产能预计达300万袋左右。

  在数字育菌车间的监控室,技术员郑海江正通过电脑远程调整参数。"这套系统就像给菌菇请了个'私人管家',温度高了自动开风机,湿度过低自动喷雾,连通风时间都能按生长周期自动设定。"他给记者算了笔账:“智能化改造后,车间能耗降低30%,单袋生产成本减少0.12元,按年产600万袋计算,一年就能省70万元。”

  如今,这个"数字工厂"每天能产出5万袋优质菌包,不仅满足本地种植需求,还远销伊春、鹤岗等地。"以前愁技术,现在愁订单。"徐敬才笑着说,靠着稳定的品质,今年已收到了300万袋的预订单,车间正开足马力赶工。

  万亩园区串起“增收链” 黑木耳种植铺就致富路

  优质菌包为下游种植筑牢了根基,在桦南县的黑龙江省华腾有机黑木耳示范园区,一排排整齐的黑木耳吊袋种植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走进大棚,只见菌袋整齐排列,密密麻麻的黑木耳长势喜人,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

采摘黑木耳

  这个现代化园区藏着“四季丰收”的秘密。传统木耳种植一年只能收一季,而园区采用的春秋两季挂袋技术,让600万袋木耳在大棚里“错峰生长”。春季气温回升时,第一批菌袋上架;秋季寒潮来临前,第二批已经采收完毕。“就像给土地上了‘双保险’,哪怕一季遇灾,另一季也能补上。”园区负责人陈文东算了笔账,600万袋木耳能产干货390吨,按市场价每公斤60元算,产值稳稳超2300万元。

黑木耳晾晒

  产业红火了,农户的腰包也鼓了起来。在园区打工的桦南镇正北村村民宋亚文,每天的活儿是给木耳喷水、摘袋,一天能挣120元。“家里有老人孩子走不开,在这儿干活离家近,一年能挣两万多,比出去打工强多了。”她说着,指了指不远处的分拣车间,“我儿媳在那边包装,一个月也有3000块。”据了解,像张桂兰这样的农户,园区里有800多个,他们中有返乡青年,有留守妇女,还有脱贫户,年均可增收5200元,让黑木耳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致富耳”。

  灵芝产业拓新域  千万级项目点燃乡村发展新引擎

  从黑木耳的规模化种植到产业链延伸,佳木斯市食用菌产业的版图不断拓展,灵芝等高端品种的培育正是这一进程的生动体现。在东风区松江乡红力村生态园区,72栋标准化大棚里,灵芝伞盖如小伞般舒展,温润的空气中飘着淡淡的菌香。园区负责人捧着一罐深褐色的粉末介绍道:"这是今年新的灵芝孢子粉,每公斤能卖1200元,比鲜灵芝值钱多了"。

灵芝种植

  这个投资近千万元的灵芝产业链项目,不仅种出了优质灵芝,还建起了孢子粉收集、提纯生产线,依托科学的菌种研发与先进的培育技术,园区内的灵芝茁壮成长,预计年产灵芝孢子粉10吨,产值达1500万元。

  “以前谁能想到,咱黑土地上不仅长粮食,还能长出这么金贵的东西!"村民孙福贵笑着说,他在园区负责灵芝大棚管理,一年收入超过6万元。园区负责人表示,灵芝产业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还带动了周边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包装、物流等。同时,通过发展灵芝种植,还吸引了一些年轻人回乡创业,为乡村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黑木耳到灵芝,从传统种植到智能生产,佳木斯的食用菌产业正沿着“寒地菌菇”的特色赛道加速奔跑。据佳木斯市供销联社副主任张玉峰介绍,目前佳木斯市已有亮子奔腾、华腾等4家工厂化食用菌菌种生产企业,5家小微企业,食用菌种植规模达3.3亿袋,年产量2.56万吨,产值突破10亿元。"从菌种研发到菌包生产,从种植加工到市场销售,我们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更令人期待的是,《佳木斯市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0年)》已正式出台,打造全国知名的"寒地菌菇之乡"。"我们要让黑土地上的菌菇香飘得更远,让更多农户跟着产业链增收致富。"张玉峰充满信心。

  记者手记:

  踏上佳木斯的黑土地,扑面而来的不仅是泥土的厚重气息,更有一股蓬勃向上的生机。这份生机,蕴藏在智能化车间精准运行的嗡鸣里,闪耀在木耳大棚饱满的菌朵上,更凝结在那价值不菲的灵芝孢子粉中。此次采访,我目睹了这片传统粮仓如何在“小菌菇”上“破土”而出,长出一条激活乡村的“黄金链”。

  在现代化的菌包生产车间,精准运行的智能化设备彻底颠覆了我对农业生产的认知。"以前愁技术,现在愁订单",企业负责人徐敬才这句朴实的感慨,生动诠释了科技赋能带来的产业质变。

  桦南县的黑木耳示范园区展现了更立体的发展图景。创新的"双保险"种植模式不仅实现了产量翻番,更通过产业链延伸带动了周边就业。在这里,我看到了农户鼓起的腰包,更感受到了土地焕发的新生机。

  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正在崛起的灵芝产业。在灵芝种植基地,每公斤孢子粉的售价高达1200元,这种"土里生金"的高附加值农业,正在改变乡村的经济生态。更可喜的是,产业振兴形成了一股"人才回流"的引力,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最宝贵的新鲜血液。

  从智能车间到种植基地,佳木斯的菌菇产业正在书写一个关于乡村振兴的生动故事。这个故事的精彩之处,在于科技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在于传统产业与现代思维的碰撞共生。在这里,乡村振兴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由一条条扎实的产业链、一项项创新的技术和一个个奋斗的身影共同编织的现实图景。

责任编辑:张泽国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推荐新闻

微信
手机版
抖音
快手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