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东北平原,沃野千里,绿浪翻滚。在黑龙江省海伦市前进镇光荣村,玉米田集中连片,郁郁葱葱。难以想象,一年前这里还被一条深达1.5米、损毁10亩耕地的侵蚀沟割裂成两块。
“你看,脚下的土地就是曾经的沟壑,如今已平整如初,老百姓特别高兴。”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副研究员郭明明站在田间,话语中透着自豪,“科技让‘沟碎地’变回‘整块田’,不仅沟消失了,而且这块土地几乎不会再受侵蚀。”
海伦市前进镇光荣村侵蚀沟治理后的农田景象。(受访者供图)
水土流失,是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的重要诱因之一。大规模开发导致森林、草地等天然屏障消失,土壤裸露。一场暴雨过后,表层黑土被冲刷,沟道不断扩张,威胁粮食生产安全。
“几年前光荣村受几十条侵蚀沟影响,3.2%的耕地被损毁。”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教授张兴义说,“侵蚀沟不仅蚕食良田,更将地块切割得支离破碎,阻碍大农机作业,影响农业现代化。”
侵蚀沟治理中“理水”是关键。郭明明解释,科研团队创新性地将玉米秸秆打成密实草捆填入沟底,再铺设地下排水暗管。“这就像一个隐形水道,93%的地表径流被引入地下,顺畅排至下游沟道或河流,仅有7%的水流会流经治理区表面,大大减少了对土壤的冲刷。”他说。
“黑土地保护要在利用中保护,既要多种粮,又要保生态。”张兴义说,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治理遵循“三个优先”原则,优先治理耕地中的侵蚀沟,优先采用填埋复垦技术恢复耕地完整,优先推广植被为主的柔性治理技术。
一项项“量身定制”的治沟技术展现出强大效能。坡度陡的沟岸,用秸秆填埋配合石笼谷坊坝拦截泥沙,把长陡沟坡分成多个缓坡段,既避免削坡占地,又降低坍塌风险。面积宽大的侵蚀沟,则用沟坡植草形成绿色屏障,搭配石笼体半柔性工程,提升措施完好率,力求打造“水畅其流、土不离田、绿意盎然”的生态廊道。
治理成效不仅体现在生态改善上,更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粮食生产能力。
“以前地里有沟,收割机得绕大圈,现在沟没了,不仅种的地多了,几百亩连成片,大型农机也畅行无阻。”张兴义说,“今年光荣村比去年增加了50多亩地!”
责任编辑:张泽国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