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5-08-13 18:18 来源:黑龙江网
科技为桥,文化为媒,胸怀科技创新梦想,情游广袤龙江大地。8月7日,历时7天的2025中国科协海智青年科技志愿服务夏令营(黑龙江营)在黑河市胡焕庸广场圆满结营。来自14个国家的27名外籍华裔青年科技人才,以科技为纽带,以文化为桥梁,在黑龙江这片黑土地上开启了一场跨越历史、自然与科技的深度体验之旅。从哈尔滨的冰雪文化到大庆的科学家精神,从齐齐哈尔的生态保护到五大连池的地质奥秘,再到黑河的欧亚风情,营员们一路探索,一路成长,共同书写了一段关于传承、责任与友谊的青春篇章。
践行新发展理念,感悟“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在盛夏时节的松花江畔,一场科技与文化融合的青春之旅正绽放异彩。27名来自全球顶尖高校的华裔青年齐聚北国冰城,亲身探弄“冰天雪地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密码。夏令营在展现黑龙江壮美风光与振兴发展成就的宣传片中拉开帷幕。开营式上黑龙江省相关负责人在致辞中指出,青年科技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也是中外友好交流的使者。同时,期待营员们充分感受黑龙江在装备制造、现代农业、冰雪文化、生态文明等领域的独特魅力,深入了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龙江实践,成为知华友华、促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的桥梁纽带。夏令营的首站是“冰城”哈尔滨。营员们在黑龙江大学满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和文物博物馆中,感受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的瑰丽,他们赞叹着中华传统民族服饰的瑰丽,震撼于中华古代文明的伟大,一扇中西文明互鉴的窗口悄然展开;在东北林业大学的中国(哈尔滨)森林博物馆,穿行于林木葱郁的展区,目睹了龙江森林资源的壮丽图景,博物馆的沉浸式展览,让营员们领略了龙江在“绿色龙江”和“生态振兴”蓝图中取得的丰硕成果。冰雪大世界梦幻冰雪馆成为活动的高潮,营员们通过冰雕艺术与现代光影技术的交织,亲身体验了冰雪经济的活力,并在“数字冰痕·龙江新愿”志愿服务中为黑龙江冰雪产业发展设计宣传口号。此外,营员们还参访科技公司,聆听海归创业者的奋斗故事,龙江青百会的专家学者为他们讲解自己的研究方向,营员们踊跃举手提问。思绪的碰撞,灵感的交织,龙江科技创新的崭新图景在这里徐徐展开,营员们感受到了龙江科技创新的蓬勃脉动。
聆听科学家报告,与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同频共振
在大庆,营员们齐聚大庆石油科技馆,聆听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合所作的科学家精神报告。刘合院士以“大庆精神与科学家精神一脉相承”为题,深刻阐释了大庆精神的时代价值,报告围绕大庆精神的孕育形成、大庆精神走向全国、大庆精神的基本内涵、大庆精神与科学家精神脉络展开阐述。他启发海外华裔青年,大庆精神与科学家精神在追求卓越、勇于探索、无私奉献的共同理念下有机融合,既展现了为石油工业拼搏奋斗的爱国情怀与求实作风,又体现了科研领域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为国家发展和进步提供精神支撑与动力源泉。刘合院士殷切寄语华裔青年,希望他们能够学习和感悟老一辈石油人的崇高品质和优良传统,不断砥砺科技报国的初心和使命,自觉践行科技报国之志。报告后,刘合院士向营员们赠书留念,希望他们通过书籍,了解石油科技创新发展的时代画卷。同时,现场为营员代表题字“常回家看看”,希望他们记住祖籍国,经常来中国考察交流。刘合院士的话语在营员中引起强烈共鸣。营员代表在发言中讲到,他虽生长在国外,但始终拥有一颗坚定的赤子之心。他提议,要与所有营员一道,认真感悟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在未来的学习和科研道路上,从伟大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中汲取力量,不断深造、砥砺前行,为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并寄语华裔青年砥砺科技报国之志。随后,营员们走进铁人纪念馆,感悟“铁人精神”的崇高品质;参观沃尔沃汽车工厂,见证老工业基地的新发展;漫步大庆湿地,感受环境保护与城市功能的和谐共生。
走进鹤舞之乡,共护生态之美
在齐齐哈尔,营员们参访飞鹤乳品有限公司,参观了预处理配料大厅、立体库区域、干法生产加工区、智慧营销大屏、文化墙、实验室参观走廊等地,在企业工作人员的陪同讲解下,领略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雄风;下午走进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营员们在参观望鹤楼标本厅时不禁赞叹“世界大湿地、中国鹤家乡”的自然之美,并沿着特色科普路径步行至丹顶鹤野化训飞平台。途中,导游向他们讲述了“中国第一位训鹤姑娘”徐秀娟的感人事迹,感悟榜样力量,增强环保意识。在观看丹顶鹤野化训飞后,通过“足印邮心·智护鹤乡”科技志愿服务活动,营员们深刻体会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增强了环保意识。
探索火山奥秘,传承科技火种
营员们在五大连池开启了一场地质科技之旅。五大连池以其独特的火山地貌和丰富的地质资源闻名于世。这场地质科技之旅,并非简单的参观游览,而是营员们深入了解火山地质奥秘、践行科技志愿服务的生动实践。营员们在龙门石寨的徒步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地质学的魅力。他们通过观察和记录,将所学的地质知识与实际景观相结合,进一步加深了对火山地质的理解;参观五大连池火山地质博物馆,博物馆内丰富的展品、翔实的资料以及生动的讲解,让营员们对火山的形成、喷发过程以及地质演变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他们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深刻感受到地质学的魅力与奥秘;在北饮泉大家品尝世界三大冷矿泉之一的天然含气矿泉水,感受大自然的馈赠。在“护园逐绿·志启新程”科技志愿服务活动中,营员们将地质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践行科技志愿服务的使命。
解读边城欧亚文化,赓续华夏民族根脉
夏令营的最后一站是边城黑河。营员们探访旅俄华侨纪念馆,馆内陈列的老照片、旧证件、跨国贸易工具,以及华侨建设边疆、促进中外友好的真实故事,串联起一部跨越百年的“华侨奋斗史”,“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祖辈们在外求学返乡报效祖国的不易,更是我们认知祖国与世界联结的纽带。”一位来自德国的华裔青年感慨道,并在此开展了“侨心织梦·智绘非遗”科技志愿服务活动,跟随老师学习立体“春”字的剪法,体验制作非遗漆扇的魅力,他们惊叹“指尖也能传承千年智慧”。登上黑龙江大桥公园观光塔,俯瞰黑龙江的壮阔,听讲解员讲述横卧江上的地标建筑中俄界江第一座公路大桥如何从地理阻隔变为合作通途,感受国家发展的“硬支撑”;步入黑河中俄民族风情园,俄罗斯族木刻楞民居、鄂伦春族撮罗子、满族传统服饰等元素扑面而来,青年们穿民族服装、学唱民歌、体验传统手工艺,在“一步一景”中读懂“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刻内涵;走进新生鄂伦春民族乡,迎宾门前营员们接受传统的欢迎仪式并品尝甘甜的迎宾酒,跟随鄂伦春族向导走进岭上人博物馆、兴安岭道地药材文化博物馆、博奥韧广场领略马背民族原始的生态理念,感知鄂伦春人是如何用千年智慧守护着这片山林,“科技让我们探索远方,但传统智慧教会我们敬畏自然。”一位从事环境科学的华裔青年表示,这种“科技与传统”的对话,为他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友谊长存,精神永续
在瑷珲腾冲公园,这段跨越山海的相聚在热烈的氛围中画上圆满句号。结营式上,省科协代表表达了对短暂的7天诸多的不舍,并殷切寄语营员,希望他们继续做中外科技交流的友好使者。结营式特别安排了工作人员的发言环节,全程陪伴营员、精心策划活动的工作人员代表也登台表达心声,回顾了与营员们共同度过的珍贵时光,对营员们的积极配合与真诚互动深表感谢。仪式上播放了精心制作的活动纪实视频短片。短片浓缩了营员们从哈尔滨启程,探访高校、重点企业,深入考察自然生态、民族文化,参与互动研讨、实践体验等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生动而温暖的画面瞬间点燃全场,引发了营员们的强烈共鸣。看着镜头里熟悉的身影、难忘的场景、精彩的瞬间,许多营员眼角泛起感动的泪光,现场不时爆发出阵阵笑声和雷鸣般的掌声,浓厚的惜别情绪弥漫在会场。在全体营员发言环节,营员们依次来到台前,他们对主办方提供的宝贵平台和全程细致安排表达了衷心的感谢;分享了夏令营期间深入龙江科技前沿、触摸国家发展脉搏的震撼与思考;表达了满满的收获和营员间建立的美好友谊。省科协代表向营员们颁发了志愿者证书,一张张精美的证书,成为了几天以来科技青年们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最好见证。最后,营员们在胡焕庸线的一端录制了祝福视频,将志愿精神传递到即将在云南开营的冬令营。
短暂的相聚,永恒的友谊。2025中国科协海智青年科技志愿服务夏令营(黑龙江营)虽已结束,但营员们在这片黑土地上收获的知识、情怀与责任将伴随他们踏上新的征程。他们将以青春之力,为构建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科技人文生态贡献力量,让中国梦与世界梦紧密相连。
责任编辑:姚楠
审 核:刘海龙
统 筹: 张宇
监 制: 曲立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