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5-09-04 15:13 来源:哈尔滨新区报
近日,在国际新材料投资合作洽谈会暨哈尔滨市“材料强产”“设计强市”投资合作对接活动中,哈尔滨新区通过展示其在新材料科研成果转化及产学研深度融合方面的成果,吸引了众多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目光。如今的哈尔滨新区正以创新生态,推动新材料产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在刚刚落幕的第七届中国国际新材料产业博览会上,哈尔滨新区企业——航天海鹰(哈尔滨)钛业有限公司(简称航天海鹰)大放异彩,其重点展示的新材料领域中多款民用方向的核心产品,十分吸睛。这家隶属于航天科工三院的企业,自2013年在哈尔滨新区成立以来,已经走过了12个年头,每一步都凝聚着创新与突破。
“这种钛合金粉末,专门用于金属3D打印。在钛合金粉末领域,球化率是衡量品质的关键指标,我们的钛粉经过大批量检验验证,球化率稳定达到95%以上,细粉收得率也超过50%。我们独树一帜地采用了感应熔炼+超音速气雾化方式制备粉末,可以用中间合金加海绵钛方式直接制粉,既降低成本又可以实现新牌号粉末的快速研发。这款产品已经实现了产业化生产,年产能力达30吨,不仅能满足医疗器械领域的需求,还能为航空航天产品提供有力支持。”航天海鹰钣焊专业副总师丁锐说,“还有这款产品叫PCHE(微通道板式换热器),以前,这种产品全靠从外国公司进口,现在航天海鹰已经实现了国产化替代。PCHE的换热效率是传统管壳式换热器的5~7倍,也就是说同等换热条件下体积只有1/5~1/7,满足了核能、海上风电等领域对设备小型化的迫切需求。”
据统计,展会期间,航天海鹰已经与哈电集团所属公司、航发集团所属公司、哈尔滨工业大学等企业和高校进行了深入交流,部分项目进入了洽谈阶段。
无独有偶。深耕航天领域的哈尔滨新区企业哈玻院同样成绩斐然。“从1990年开始,哈玻院和中科院合作开展初代卫星研制,当时主流的卫星构件还是以铝合金等金属材料为主;在商业航天概念出现后,我们凭借前期积累的技术优势,快速融入这个领域。”哈玻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陈浩然说,如今在航天领域,他们的产品应用在商业卫星、商业火箭和多个国家重大航天工程中。商业卫星方面,哈玻院主要提供主承力结构、遮光罩、太阳翼帆板、卫星舱板等关键部件,这些结构部件,现在基本都采用复合材料制造而成。
陈浩然说,商业卫星对降成本、快速制造、质量把控等要求更为严格,尤其是在降成本方面。哈玻院的优势在于从客户研发初期深度参与设计,用技术和工程经验帮助客户降低成本。在材料和设计上,哈玻院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材料方面,自主研发的树脂经过多轮应用考验,能适应太空中复杂交变环境,具有良好的空间耐候性和稳定性;设计上,追求“极限轻量化”,比如遮光罩零件的壁厚可做到0.2毫米,以及对结构件在设计过程中的不断迭代优化,能有效为卫星减重。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哈尔滨新区新材料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政府的全方位支持和产学研协同的优势。
据哈尔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王虹介绍,近年来,哈尔滨新区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全面深化与高校院所深度合作,携手多名院士团队引进“哈工大材料结构精密焊接与连接”全国重点实验室,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目前,包括玻璃钢研究院、同创普润等新材料企业在内,哈尔滨新区的新材料龙头企业达20余家。哈尔滨新区陆续出台了含金量十足的政策措施,为扶持新材料的产业发展形成产业集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新区秉承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全力打造新材料产业园,整合政府自持的标准化厂房68万平方米,准备工业用地达到70万平方米,满足了企业从拎包入住到摘地开发的发展需求。
为了进一步推动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哈尔滨新区正在全力打造新材料产业园。产业园依托新区内的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链条行业包括复合材料、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航天航空、新能源汽车等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目前,新材料产业园已经吸引了众多高科技新材料产品制造企业入驻。
未来,哈尔滨新区将继续聚焦新材料产业,组建高素质科技招商服务队伍,为创业团队提供“全流程、全生命周期”保姆式服务。同时,还将加快推动企业落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努力打造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新高地。
责任编辑:董雪婷
审 核:刘海龙
统 筹:张宇
监 制:曲立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