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花甲作为青春再启动——省畜牧兽医学会刘娣的科学人生

发布时间: 2025-10-09 11:12  来源:黑龙江网

  卷首语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黑龙江视察并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为新时代东北振兴和黑龙江发展明确战略定位、擘画宏伟蓝图、注入强大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为新时代新征程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将一篇篇科技创新实践论文写在龙江大地上,汇聚成新质生产力“源头活水”。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总结“十四五”成就,谋划“十五五”龙江科协事业发展蓝图,省科协策划开展“创品牌·树形象”学会创新引领行动。从“学会·人物”“学会·品牌”“学会·成果”三个方向系列报道着手,面向公众集中展现省级学会、协会、研究会按照总书记指引方向,发挥独特优势服务创新龙江建设的生动实践和崭新风貌,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龙江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贡献力量。

刘娣作学术报告(黑龙江省农科院畜牧研究所提供)。

  刘娣,现任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学会理事长、黑龙江省女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

  从业40年来,她曾带领团队建立了民猪多元化保种技术体系,率先绘制民猪全基因组图谱,探索揭示了起源进化和种质特性遗传机制,培育的优质“龙民黑猪”通过了国家审定,实现了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黑龙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刘娣把花甲作为青春的再启动,全力投入科技创新,为中国地方猪种的种质特性研究、保护和产业化应用继续努力奉献。

刘娣(右一)指导学生科研实验(黑龙江省农科院畜牧研究所提供)。

刘娣(左三)和她的研究团队(黑龙江省农科院畜牧研究所提供)。

  拯救濒危 ,彰显担当

  汉字中,“豕”在“家”里,在中国有“猪粮安天下”之说,中国不仅是最大的猪肉生产和消费国,也是猪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然而,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猪产业以国外引进猪种为主,中国猪种的养殖量急剧下降,种质资源岌岌可危。2016年农业部公布了中国地方猪种有37种灭绝、濒临灭绝和濒危,中国地方猪种产业化应用技术亟待攻关突破。

  民猪,原称东北民猪,是世界著名、东北唯一的国家级保护猪种,具有肉质好、繁殖力高、抗逆性强的特性,即“好生、好养、好吃”。上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一直是我国主要生产猪种。但由于肥肉多、生长慢,被引进的猪种大量替代,数量急剧减少,甚至到了濒危保种境地。面对严峻情况,刘娣向前辈专家取经学习,开展民猪群体恢复、核心群建立、保种体系建设;进行品种起源进化、种质特性及其遗传机制研究,并起步进行民猪杂交育种、养殖配套技术研发和促进产业应用的工作。

刘娣(左四)和她的团队培育的“龙民黑猪”(黑龙江省农科院畜牧研究所提供)

  刘娣组织团队克服困难,到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的偏远地区搜寻疑似猪只,克服搜寻中出现的各种艰难,经过筛选、鉴定和纯化,建立起第二家民猪保种场和试验站,而后刘娣又倡导帮助企业合作建立多个民猪产业技术试验示范基地,新创建了1个省级保种场、2个种质资源核心群、3个资源保种场,核心群体数量达3200余头,达到品种保护安全线以上。刘娣团队还研究建立了精液、体细胞、胚胎等多元化保种技术体系,把民猪各类样本7千余份冻存建库,为民猪资源长期保护提供技术和平台,为创新研究和产业发展提供了保障。这些工作使刘娣团队成为一支肯吃苦、能克服困难、善打硬仗的中国地方猪资源研究团队,也为他们目前开展更多的濒临灭绝、濒危猪种的抢救、研究和利用工作奠定了基础。

  攻坚克难,培育猪种

  刘娣带领团队申请到国家基金重点区域联合基金、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多项博士后基金、省重点基金等,目标直指民猪优异种质特性。在国际上首次获得民猪全基因组序列和图谱,探索了民猪的起源进化,填补了民猪起源在基因组水平上的空白。

刘娣在实验室准备为民猪做脂肪细胞抗寒性能分析(黑龙江省农科院畜牧研究所提供)

  为做好育种工作,他们创新育种技术,解决育种关键难点,研发了资源群体构建、多组学基因挖掘、模型预测与常规方法结合的育种技术,构建了3个猪品种优良父母本选育的综合指数,组建了我国第一个民猪基因组选择参考群,开发使用了提高肉质等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方法,发明应用了全基因组分层混合模型关联分析法,并将首次筛选与肉质和胴体相关的成果应用于所发明的2款育种液相芯片。为尽快满足市场对优质猪肉的需求,刘娣请教育种前辈,征求企业家意见,创制育种新素材,筛选优秀杂交组合,以尽快应用于市场和长期育种,利用中外猪种创制了 16个育种素材,在多种杂交组合中筛选出2个组合,“巴民优快组合”肉质好且生长速度快,出栏时间比纯种民猪缩短3个月,肌间脂肪含量3.3%以上高于引入猪种2倍,瘦肉率由48%提高到55%,是十多年来民猪利用的最主要方式,在全国优质猪肉评比中获 5A 金奖,“野民优特组合”生长速度提高,嫩度提高,加上配套生产技术,促进形成了这二个组合的优质猪肉和野特风味猪肉产业发展。

  刘娣制定了二十年定向育种的目标任务,利用民猪资源培育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品种,在大量前期工作和配合力测定基础上,刘娣带领联合育种院校团队和企业,以群体继代选育法,闭锁式和半开放式法培育了民猪、巴克夏和松辽黑猪三个专门化品系,并确定三者为最优配套组合,采用芯片划分血统,利用本团队研发的多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方法、育种液相芯片等技术和常规育种,历经 16 年培育出“龙民黑猪”配套系,肌内脂肪含量达4.23% , 比优质黑猪肉标准(3% )高 ,瘦肉率58.60%比民猪(47.65%)高,达 100kg 日龄 180 天,比民猪少92天。龙民黑猪已通过全国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新品种(配套系)审定获得证书,一致评价育种成效好、市场空间大。龙民黑猪填补了黑龙江省 40 年猪育种空白,在我国培育猪种中主要肉质指标-肌间脂肪含量名列前茅,体型大、生长速度快、肉质好,是国际上首个以民猪为育种素材的配套系。

刘娣为“民猪”做PET-CT (黑龙江省农科院畜牧研究所提供)。

  推动产业化,花甲再出发

  为“龙民黑猪”产业化,刘娣团队研发与其匹配的高效养殖系列技术体系,通过成果转化和科技帮扶,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产业增效。在12个省建设示范基地 180多个,支持企业 300多家,帮助创立“雪猪”、“森林猪”等六大品牌,以技术+企业+贫困户的精准扶贫模式帮扶1600余户。培育的“龙民黑猪”已推广到黑龙江省十三个地市和全国12个省市,市场销售量逐年增加,推动东北黑猪正在形成南养的态势,成为我国优质猪肉市场的生力军。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刘娣如今虽然已年过花甲,仍然全力以赴带领团队在畜牧科研产业领域不懈奋斗着。(记者 王可欣)

责任编辑:张泽国

审  核:董雪婷

统  筹:张宇

监  制:曲立伟

微信
手机版
抖音
快手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