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合力筑高地!北国碱地之都推介会解锁盐碱地综合利用新路径

发布时间: 2025-10-12 18:17  来源:黑龙江网

  金秋的四方山农场,曾经 “白花花” 的盐碱地如今翻滚着金灿灿的稻浪。10 月 12 日,“赋能碱地农业,共享生态优品” 北国碱地之都农产品推介会在这里盛大启幕。来自政府、科研院所、企业的百余位嘉宾齐聚,共同见证了一场从 “生态逆境” 到 “产业高地” 的农业变革。

  观摩现场:科技让盐碱地焕发新生

  清晨的四方山,空气中弥漫着丰收的气息。与会嘉宾走进田间地头,实地感受盐碱地农业的蜕变。在东零四地块的碱地玉米种植示范区,鲜食玉米植株挺拔。农场技术人员介绍,依托年加工 500 万棒的先进生产线,鲜食玉米从采摘到锁鲜严格控制在 6 小时内,最大限度保留了清甜口感。在一连二号地块的大豆科技种植示范区,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武团队刚完成测产验收。“示范田大豆平均亩产 197 公斤,增产率 11.77%。” 这个数字让在场专家倍感振奋。通过 ARC 固氮菌与生态菌肥的协同施用,当地土壤正逐步焕发新生。

  启幕仪式:多方合力破解世界难题

  在随后的启幕仪式上,北大荒集团哈尔滨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苏彦山表示,四方山农场直面盐碱地治理这一世界性难题,已成功构建协同高效的技术创新体系。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焦少杰在致辞中透露,四方山农场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统筹工程、农艺、生物等综合治理手段,创新推行 “小微农场群” 经营模式,为破解盐碱地难题贡献了可借鉴的 “四方山智慧”。肇东市副市长李纯魁则表示,将持续深化垦地合作,全力推动碱地产业实现品种特色化、种植生态化等 “五新” 目标,聚力打造 “全国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高地”。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所长李柱刚告诉记者,四方山农场与省农科院耕作栽培研究所建立了长期科技合作。“这几年,农场的大豆、玉米、水稻均通过有机栽培方式实现提质增效,既保障了产量,又提升了品质,为市场提供了更多健康食品选择。同时,我们还在探索更多改良模式:玉米种植中引进秸秆浓缩基料,水稻种植中施用生物菌剂改良土壤,为盐碱地赋能、为农场增收、为优质碱地食品生产提供科技支撑。”

  产品亮相:碱地特产成市场新宠

  在主题推介环节,四方山农场党委书记、董事长孙庆昌向与会者展示了农场的 “金色答卷”。“邻里四方”“和农场” 两大品牌下的碱地系列产品成为全场焦点。其中,碱地有机小米被誉为北国碱都的 “软黄金”。经权威检测证实,该小米富含多种天然矿物质与微量元素,蛋白质、钙、铁等关键指标均显著优于普通品种。更令人关注的是,农场常住居民中高寿老人比例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这粒小米仿佛承载着健康长寿的密码。去年,农场自筹资金 142 万元建成小米加工生产线,日加工谷子 8 吨,标志着农场正式从 “种得好” 向 “加工得好、销得更好” 迈出关键一步。

  合作签约:科技产业双轮驱动

  活动现场,8 家科研院校与四方山农场签署《技术合作协议》,8 家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充分展现各方对碱地农业发展的坚定信心。黑龙江省杂粮产业技术协同创新推广体系首席专家杜吉到在专家解读环节表示,碱性土壤中生长的农作物,因特殊生长环境往往富含更多矿物质元素,具备独特营养价值。

  未来展望:打造国家级示范基点

  孙庆昌在展望未来时表示,四方山农场将继续深化与顶尖科研机构的合作,目标打造国家级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基地,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同时计划在全国布局品牌形象店,建设集观光、品鉴于一体的 “盐碱地农产品体验园”。李柱刚告诉记者,“盐碱地是一块宝藏。目前我们倡导环保理念,盐碱地此前未经过度耕作,没有化肥农药污染,在此基础上生产的产品天然契合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准。未来,我们不仅不局限于种粮,还将探索盐碱地与畜牧养殖、高附加值蔬果种植的结合,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从 “碱地白花花,一年种一茬” 的辛酸过往,到如今 “北国碱地之都” 的荣光,四方山农场用科技和智慧在盐碱地上书写了动人诗篇。这场推介会不仅展示了碱地农业的丰硕成果,更开启了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新篇章,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新解决方案。

  实习记者 杨阳斯羽 李思仪

责任编辑:张宇

审  核:刘海龙

统  筹:张宇

监  制:曲立伟

微信
手机版
抖音
快手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