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工程,立体监测日地空间天气

发布时间: 2025-11-06 09:59  来源:人民网

  日地空间天气的监测、研究与预报,直接影响航天器在轨安全、导航定位、无线电通信等高技术系统的稳定运行。开展对空间天气的研究和应用,是我们子午工程团队的主要任务。子午工程二期从2019年11月开工,到今年3月通过国家验收,标志着子午工程正式建成。

  这几年,子午工程已经有不少应用场景。例如在航天员出舱时,提前进行空间天气预报,避免在太阳风暴来临、空间有高能粒子时出舱,保护航天员健康安全。同时,我们还在探索解决太阳风暴发生时导航精度下降、短波通信受影响等问题。

  子午工程已经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一链”“三网”“四聚焦”布局创新监测架构:“一链”是指从太阳表面到地球表面的完整观测链;“三网”是指将电磁、中高层大气和电离层监测网沿东经100度、120度和北纬30度、40度呈“井”字形布局;“四聚焦”是指聚焦极区高纬地区、北方中纬地区、海南低纬地区,以及青藏高原4个重点区域,实现对日地空间各个圈层的立体、多要素监测。

  二期建设时,很多大型设备买不到,许多先进技术在国际上没有先例可循,我们加大自主研发力度,自己摸索尝试。让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大家在海南探索建设阵列式大口径激光雷达,通过激发亚稳态氦原子来监测上千公里的高层大气。最开始的方案是通过两站式连续发射激光来进行探测,但团队里的年轻人提出,能不能改成单台站脉冲式发射,对观测便利度、信号接收都更为有利。我们经过深化论证和大量的实验室研究和测试,将方案进行了优化。实践证明,优化后的方案效果很好。

  老实说,最开始建设时,我心里比较忐忑,一系列大型设备难度高、数量多、工期紧,但我们相信团队成员,尤其是年轻人的聪明才智,鼓励大家对方案提出优化建议、不断试错。比如,位于四川稻城的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由313部天线组成。但稻城海拔将近4000米,在高原上建设大型设备,难度非常大。团队先做好2个单元,进行测试、发现问题、进行修正,之后再拓展到16个单元。测试可行后,最终敲定下来313部天线的建设。可以说,这几年来我们就是在不断试错、修正的过程中完成设备的建设。

  随着子午工程一期、二期的融合运行,我们正在对一些大型监测设备的数据处理软件进行优化提升。展望“十五五”,我们继续推动实施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希望通过国际合作,形成服务全球的空间环境地基监测网。我们希望能把子午工程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好,不断深化大科学工程在各类场景中的应用。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子午工程二期总工程师,本报记者李君强采访整理)

  延伸阅读

  着力提升我国空间天气科学研究能力

  太阳与地球之间的空间,充满等离子体、磁场、高能粒子、电磁辐射等,与地球空间环境紧密关联,受太阳活动直接影响。

  子午工程全称“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主要目标是监测日地空间环境变化,为空间天气的研究和实时预报提供支撑,提升我国空间天气科学研究、应用服务与保障能力。工程名称中的“子午”,源于空间天气事件扰动主要沿地球经线(即子午线)传播的现象。

  子午工程二期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牵头,联合8个部门的15家单位协同攻关,由31个台站、282台(套)监测设备组成的空间环境监测网络,成为目前国际上覆盖范围最广、监测要素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目前,二期工程实现从太阳源头到地球空间各圈层的完整监测链,缩小了太阳风暴到达地球的时间预估误差,误差控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未来,科研团队将依托子午工程,推动实施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建立陆地最完整的东经120度至西经60度子午圈监测链,实现对日地空间环境全纬度、全天候的立体观测,为全球应对空间天气灾害、和平利用外层空间提供科学依据。

责任编辑:张泽国

审  核:董雪婷

统  筹: 张宇

监  制: 曲立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微信
手机版
抖音
快手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