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5-11-07 16:46 来源:黑龙江网
黑龙江网讯(记者 王林曦)哈尔滨市道里区经纬街道东段社区通过党建引领,探索构建“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的新型为老服务模式,成功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功能转变。据悉,该社区地处中央大街商圈腹地,常住人口3710人中老年人占比达45.8%,在社区党委书记谢金姝的带领下,以“银龄互助情暖夕阳”项目为载体,形成了多层次、广覆盖的为老服务体系。
一、激活内生动力:培育“银发志愿服务队”
社区通过挖掘退休老干部、老工人、老教师等资源,组建了首支40余人的“银发志愿服务队”。通过专业社工开展岗前培训,采用“课堂讲授+实践锻炼”“骨干带志愿者”等模式,有效解决了服务规范性问题。这种由社工催化、内部生成的“造血”模式,既缓解了社区人员紧张问题,又满足了低龄老人发挥余热的需求。
二、构建系统服务:三类精准帮扶机制
“定制守护”高龄独居老人:通过“定期入户+主动关怀”服务,开展陪伴聊天、代办事务等常态化帮扶。典型案例中,对无儿女的李淑芬老人从“有事帮忙”升级为“常态陪伴”,“帮我看看药方”成为社区与老人最真实的对话。
“靶向帮扶”特殊困难老人:专业社工牵头实施定制式服务,通过“生活照料+物资帮扶”为特困家庭送去温暖。困难家庭的冯文花阿姨收到米面油等物资时感慨道:“你们来了,这屋里才有热气儿。”
“精准守护”孤寡老人:创新推行“早看窗帘晚看灯”结对机制,9对“守护对子”通过观察老人家中窗帘和灯光状态实施无声关怀。志愿者李阿姨每日通过观察独居李爷爷的窗户状况,建立起心照不宣的默契守护。
三、专业赋能升级:服务质效显著提升
专业社工通过专业访谈技巧精准把握老人需求,如独居刘阿姨从“一切都好”到敞开心扉参与社区活动,坦言“社区工作人员现在就是我的家人”。通过8场专业培训,志愿者掌握了老年心理、应急预案等技能,独居李奶奶摔倒时志愿者杜大哥按规范流程实施救助,获家属称赞“不仅有心,更加有能”。服务中注重心理慰藉,推动受助者转变为参与者,独居杨叔从重点关注对象成长为积极参与站岗、巡逻的志愿者。
截至目前,该社区已为60名独居和高龄老人送去关怀,107名低龄老人加入志愿者队伍,累计服务达5000小时。这种“爱出者爱返”的双向奔赴模式,既提升了老年群体幸福指数,也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创新实践样本。
责任编辑:张宇
审 核:董雪婷
统 筹:张宇
监 制:曲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