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5-11-24 08:35 来源:龙头新闻
日前,哈尔滨市双城区东官镇东官村与庆胜村2025年排水沟基础设施以工代赈项目胜利竣工。这场“工程筑基、赈济惠民”的实践,不仅破解了村民的急难愁盼,更以“输血+造血”的双重效能,让乡村振兴的底色越绘越浓。
精准扩岗,家门口挣薪暖民心
“优先吸纳脱贫户、低保户和闲散劳动力,年龄放宽到60岁,只要肯干、能学,都能来上班!”项目开工前,东官镇庆胜村党支部书记张新宝就在村里进行了总动员,讲岗位职责,讲施工要领,讲薪资标准,把岗位送到“家门口”。
而在东官村,村民们更是积极参与工程建设。“我家地势低,排水不好,一下雨就倒灌进院子。现在政府给咱修排水沟了,不用咱花钱还给咱工钱,那必须得干呀!”王老哥在项目上干杂活,每天步行10分钟就能到工地,每月能稳定拿到6000多元。“既守家待地抽空收拾收拾前后园子,还能打工挣钱,这样的好事打着灯笼都难找!”
据统计,截至目前,东官村项目吸纳当地群众174人务工,发放劳务报酬127.48万元,人均增收约1.47万元;庆胜村项目吸纳164人务工,发放劳务报酬115.44万元,人均增收约1.44万元,让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挣钱有门路、生活有奔头”。

村民积极参与项目建设
扶志扶智,技能“镀金”强底气
“左手扶着涵管,右手拿橡皮锤,轻轻敲到水平仪显示绿灯就行,千万别用力过猛!”项目技术负责人手把手教村民操作。
“以前只会干力气活,现在我也能当‘技工’了!”庆胜村村民李大姐非常兴奋。为让群众“学会一门手艺、端稳一碗饭”,项目采用“基建+劳务+培训+岗位”综合模式,更着眼长期技能提升。两村通过施工安全、操作规程及技术要领等岗前培训和实操教学,培训了338人。这种“培训+上岗”模式,推动农村劳动力从“体力型”力工到“技能型”技工的蜕变。
补齐短板,水清路畅焕新颜
“以前下雨天,村里就是‘水泥路’,这下可好了!”村民们对这项工程充满了期待,受积水困扰的日子总算要结束了。
这段总长超2.2万米的预制凹槽排水沟及涵管如同一条条“毛细血管”,覆盖两村主要街道。“这回下雨也不怕出门了,房前屋后也清爽多了!”
水清、路畅、村美,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更让乡村“颜值”与“气质”同步提升。“排水沟修好了,村里环境变好了,我们这儿离市里近,也琢磨着搞个农家院,吸引城里游客来体验田园生活!”村民们算起了“致富账”,乡村旅游、特色种植等产业的发展前景,在畅通的沟渠间逐渐清晰。

项目建成家家户户都受益
共建共享,凝心聚力促治理
为打破“政府干、群众看”的传统,此次以工代赈项目创新推行“村民自建”机制,由村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的项目理事会全程负责谋划、建设与监督。
刘大哥今年58岁,是村里的老党员,自从当选理事会成员,每天天不亮就到工地巡查。“材料好不好、施工规范不规范,关系到咱们自己的生活,必须盯紧!”
“村民们从‘旁观者’转变为‘建设者’和‘监督者’。”东官村党支部副书记赵文波说,“通过共建共享,保障了工程质量与资金安全,还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增强了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极大激发了村民参与家乡建设的热情与信心。”
责任编辑:张泽国
审 核:董雪婷
统 筹: 张宇
监 制: 曲立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