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书香满园,暑期的校园总有一群忙碌的身影,他们正为各种比赛最后一搏。前不久,哈工大获2020-2024年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院校指数第一,实现该项指数“六连冠”。哈工大“六连冠”是怎样炼成的?
竞技机器人队庆祝胜利
“最早认识竞技机器人队是大一时在‘百团大战’社团招新现场,看到机器人在地上跑非常酷炫。”从那天起,机电工程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第二十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机甲大师(RM)超级对抗赛全国赛一等奖获得者张天奕就和竞技机器人队结缘,从本科四年直到研究生,机器人成了他青春里不可或缺的部分。社团招新是大一萌新了解竞赛类社团的第一站,航天学院2024级博士研究生、中国大学生飞行器设计创新大赛国家级一等奖获得者涂奕凡在社团招新时追着学长学姐问了一路,后来顺利加入了航模协会。“看着学长学姐把参赛飞机举过头顶在招新的摊位前巡游,我被这种氛围深深吸引。”
社团招新现场大一新生观摩车模
心生兴趣只是开始,能坚持下来则是另一番考验。“进度紧的时候熬过两宿,进实验室前天是亮的,出实验室天还是亮的,这种经历是很美好的,感觉一夜间收获了很多。”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2022级本科生、第十九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镜头组一等奖获得者王刚记得备赛阶段的点点滴滴,除了收获知识和技能,他还学会了和队友沟通。“一开始,我们总是生硬地指出队友的问题,被指责时心里都很不舒服。后来我们语气变委婉了,都先从自身找原因。”“我和队友是在大一年度项目中结识的,当时我们很投脾气,大一年度项目也拿了校级一等奖,就想着参加CUPT(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试试。赛场上我们是战友,私下是形影不离的朋友,他们是我非常珍惜的人。”物理学院2022级本科生、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全国冠军队队员吴瑶说。
航模协会开展外场试验
从校内赛、省赛、区域赛到国赛,每次比赛都是一次蜕变。张天奕至今还记得2021年省赛,他的英雄组机器人摩擦轮和底盘出了问题,影响了整个队伍。“当天回来已经晚上八点多了,队长把饭拿到我面前,我哽咽了很久,一口都没吃下去。从前的我做事理念是中上游就可以了,不要求自己做到最好,所以我做事情总是差一点,这次比赛关键的一步差在自己身上,我觉得很惭愧。我哭着和大家保证,我说我不会再拉胯了,我们的英雄要成为大家进攻坚实的后盾。”在指导学长的帮助下,张天奕和队员弥补了不足,后来还实现了一项高难度技术。“英雄组机器人飞坡是非常难的,需要我们把车做得足够轻,对整车结构、加工工艺、悬挂设计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在赛场上成功飞坡,掀翻了对手。”张天奕和队友取得了全国亚军的好成绩,创造了竞技机器人队的历史,并且将这项颇具特色的隐匿技能传承给学弟学妹。
“我特别感激社团和指导学长。我写代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很大提升,人也变得自信了,我很想回馈,因此我成为了下一届的指导学长。”在哈工大,很多竞赛类社团都是由学长学姐指导学弟学妹完成比赛,团队的技能和文化就这样传承下去。“当队员偶尔可以发泄一下情绪,但作为指导学长是不可以的,我需要疏导队员的情绪,尤其在他们技术上得不到突破、感到气馁的时候,我要帮助他们成长。”王刚坦言,作指导学长的一年,思维上的转变大于技术上的成长。
刚上大四,张天奕面临着选择。因为之前在竞赛上花的时间较多,刚刚保研的他想尽早进实验室,另一方面,竞技机器人队队长的重任也需要有经验的人承担。“我希望自己再为团队多做一些,同时受上一任队长的嘱托,我决定继续带队伍打比赛。”张天奕带领队员们克服了重重困难,收获了队史上第一个区域赛冠军。“比赛结果很重要,过程也很重要,好的性格、好的心态决定你是否能走到最后。”这几年,张天奕把队里的职务做了个遍,如今他看待问题更透彻了。“我经常思考,我们队伍打比赛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后来我有了答案,队伍最核心的目标还是培养人。”
近年来,学校打破传统“先知识后能力”的培养模式,逐渐转入“知识能力并重”的模式,推行以“创中学、学中创”为理念的本科四年科研全贯通培养模式。“大一年度项目科创初体验后,学生在大二可以大面积铺开创新创业项目,大三阶段同学们竞赛成绩处于井喷状态。”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英才学院院长、创新创业学院院长、终身教育处处长赵雅琴教授说。通过四年不断线、逐级挑战的创新实践项目、学科竞赛和科研课题,引导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科研能力、创新意识。
“我的大一年度项目就是关于无人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大二的创新创业项目也结合了我的竞赛项目,大四的毕业设计继续以大负载固定翼动态逆控制为题,后来发现这个项目在控制系统设计上还有很多可以挖掘的点,我在读博阶段继续做相关研究。当协会会长期间,我还鼓励学弟学妹在项目基础上进行创新,去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和挑战杯,取得成绩后还有机会进入学校科技园进行孵化。”涂奕凡的经历就像在游戏中层层闯关,每一步探索都充满升级的快感,形成了持续的热情,激发出自驱力,收获了能力的跃升。“我们知道游戏对学生的吸引力很大,我们曾经思考能不能把我们学科竞赛打造成一个创新的游戏。从大一年度项目开始逐渐积累,到大四和硕博期间参加的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形成逐级挑战的模式。通过我的观察,在很多同学的身上已经形成了这种‘创新游戏’的效应。”赵雅琴说。
哈工大参赛队员在第十五届CUPT决赛现场
哈工大CUPT团队获得第十五届CUPT竞赛特等奖并夺冠
在哈工大,竞赛已经成为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的有力抓手,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作用越来越凸显,这种良好氛围和文化的背后是全方位的激励政策。“在CUPT竞赛结束之后,我正好赶上了学校实施本科综合设计(论文)结课答辩申请制,这几年在竞赛中的历练和成果让我有信心一试,刚刚我已经完成了中期答辩,大四我就有更多时间为研究生学习做准备。”吴瑶说。
2023年4月,学校实施本科综合设计(论文)结课答辩申请制,鼓励学生将科创项目、竞赛及论文成果与本科综合设计(论文)相结合,设计(论文)满足学校质量标准,即可提前申请结课答辩。截至目前,全校共有361人申请本科综合设计(论文),其中138人完成结课答辩。
航模协会成员在中国航天日系列活动上进行航模飞行表演
“创新创业学院给很多社团开辟了专用的工作间,还有免费的设备,比如3D打印、激光切割等。”“预约方便,很快就能出结果,好几次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学院和社团给了很大的支持,没有因为经费问题耽误过进度。”……学校、学院、老师,来自各方的支持成就了“六连冠”。
智能车创新俱乐部车模展示
科创竞赛不仅影响着他们的大学生活,这段关于坚持与突破的深刻注解,让他们在实践中找到了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方向。“这段经历让我对我的职业规划有了一些思考。将来我也想做出一些能够改变世界的产品,就像在竞技机器人队一样,为了满足一个技术要求去想方案,最终做成一个产品。”张天奕说。
2023年竞技机器人队在区域赛决赛拿下队史首个冠军
哈工大的每一个竞赛故事,都是知识与实践的共鸣,都是坚持与成长的注脚。哈工大的创新基因,正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由培远 记者 徐楠 图源:哈尔滨工业大学)
责任编辑:杨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