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网 > 记着

诗人父亲丨《记着》栏目 第13位讲述者 发布时间:2022-11-14 08:25 来源:黑龙江网

  文丨田洪波

  《记着》栏目 第13位讲述者

  很惭愧,也很羞赧,在父亲去世30年后,我才颤抖着手,在方格稿纸上,记录下父亲坎坷一生的零星片断。

  父亲是诗人,是一生对我影响最大的人。少不更事的我,那时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是父亲请了假,一次次把我再送回学校。我生在六十年代,那个年代,连环画册成为孩子们最好的玩伴和知音,也由此爱上了绘画。不敢说有天赋,我无师自通画出的素描,常使父亲欣慰着眯起眼。

  儿子的进步让父亲自豪,每次家里来了人,只要坐下,父亲就会吩咐我给客人画一张素描。我当仁不让,毫不怯阵拿起画笔。画稿完成给客人看时,对方对我竖起大姆指,也让父亲的嘴角上扬。

  那是父亲与我交流最多的年纪。长大后我才知道,我们的家原先住哈尔滨道里区,父母均是哈尔滨道里地段街书店员工。那时的我还没有出生。那年,一个到地(市)任职锻炼的机会从天而降,当时这个副科级名额给了另一名同事,求取政治上进步的父亲却动了心,与母亲商量后,主动找领导和同事,协商调换。双方一拍即合。自此,我们的家从哈尔滨迁到了鸡西,当时在全国也有名气的煤城。全家人的命运就此改变。父亲那时每天都带着笑脸,夜深了,常会坐在台灯下,写激情澎湃的诗。父亲没发表过诗,但他喜欢写。他看过的诗集和杂志,密密麻麻写满了心得和批注。1992年春天,他因肺癌去世后,我整理他遗物时,才看到他写在一个小黄色笔记本上的诗。

  父亲爱生活,爱诗,爱着家人,这使他的性情中多了些单纯。单位学习,多是由他领读。于是对当下时局的一些想法冒进了,下放农场和农村7年。等父亲再回到家,脸上的笑容很少见了,多了沧桑和缄默。他不再写诗,拼命工作,把全部心思放在我们4个孩子们身上,期待我们开花结果。

  那一年,我被广播里播送的张扬长篇小说《第二次握手》迷住了,常痴情地守在半导体收音机前,并冲动地弃了画笔,豪情万仗把自己关在房间一隅,在牛粪蛋纸上写反映地下斗争的长篇大作。父亲与我谈心,也看了我写在纸上奇丑的字,知我初衷已改,在一个雨天中午,给我带回一本《写作基础知识》的书。那一刻,我欣喜若狂,醍醐灌顶,知道了一些文学基本常识。17岁发表处女作时,是一篇不足800字的小小说,父亲给我带回家10本方格稿纸,作为奖励犒赏,至此,我也养成了在稿纸上写作的习惯。

  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下,父亲也没有用吸烟来排遣郁闷和忧愁,然而,1991年春天,却被无情地查出罹患肺癌,专程到北京八一湖医院治疗。我去北京陪护,一次与父亲深谈时,父亲脸上有了笑容,对我今后的前程作了预估:如从政,顶多官至局长级,若坚持写作,可能会有一番作为。不能说父亲先知先觉,就是知子莫如父吧,他说对了,他两方面都说对了。

  父亲去世多年后,我在他的坟前,焚烧了我出版的第一本书。那一刻,我再次流泪。如果说,父亲成为诗人的心愿没有实现的话,那么儿子代他完成了。即使这样,我依然认为,父亲是一个诗人,无论生活多么苦,他总是相信美,发现美,把它们诉诸于笔端,乐观面对生活,面对家人和朋友,把他的影响力,照耀在世间的每一个角落。尽管是微弱的,我却沐浴到了。

  谢谢父亲,一切缘自天意。

  讲述者:

  田洪波,黑龙江鸡西人,1965年出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89年起,在《朔方》《草原》《青年作家》《北京文学》等刊发表小小说百余万字,被《小说选刊》《作家文摘》等选载,入选各类试卷和年选本。获第七届小小说金麻雀奖,第三届扬辉小小说创作成就奖。出版《请叫我麦子》等七部,《故事里的事》翻译成泰文出版。

  被讲述者:

  田树仁(1932—1992),吉林榆树人,原哈尔滨道里地段街新华书店职工,先后在鸡西啤酒厂、鸡西第二建筑公司、鸡西市电影公司工作。热爱生活,热爱写诗。1992年因肺癌去世。

责任编辑:张宇

审核:董雪婷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举报邮箱:chinahljcn@126.com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