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网 > 即时新闻

建设教育强国,习近平总书记为何将这件事作为“重要突破口”? 发布时间:2023-06-02 13:57 来源:上观新闻客户端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并要求“进一步推进数字教育,为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教育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

  近年来,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深入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5G通信等新一代数字化技术得到广泛发展与深度应用,以数字化驱动社会发展已成时代性风潮。当今世界,数字化技术正全面赋能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各领域转型。能否有效地适应和引领数字化转型浪潮,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我国要实现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就要借助数字化技术的“东风”,为教育插上数字化“翅膀”,进一步推进数字教育。

  第一,凝聚数字教育的价值共识。

  数字化已不再是一种应不应当的理念,而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和正在进行的变革。在世界范围内,数字化是教育转型的重要方向,数字教育的勃兴乃大势所趋。面对数字时代的崭新境遇,视而不见的“鸵鸟心态”、冷漠旁观的怀疑姿态和盲目抵制的逆风而行,都是不合适的。只有让教育与数字技术“尽情碰撞”,大力发展数字教育,才能在数字时代奏出人类教育文明的优美乐章。

  数字教育是积极适应和有效引领数字时代的教育新形态,也是人类教育文明发展的新路向。数字教育就其价值内涵来看,是公平包容、更有质量、适合人人、绿色发展、开放合作的教育。在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推进数字教育,构建网络化、个性化、精准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打造“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向度,是奋力谱写教育强国建设新篇章的应有之义。

  第二,完善数字教育的设施平台。

  数字教育以数字技术为依托,并以网络媒介为载体。要充分利用数字时代的“技术红利”,进一步推进数字教育。其中,完善数字教育的设施平台是基础性工作。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开通5G基站231.2万个,移动物联网终端用户数达18.45亿,数字基础设施的规模能级大幅提升。

  面向未来,需要积极推进我国数字基础设施的规模优势向数字教育的实践效能转化,进一步打通数字教育的基础设施大动脉,不断提升数字教育基础设施覆盖的广度、深度和效度。同时,稳步推进教育场景的数字化改造,加快打造新一代数字教育平台,聚合起广阔充盈的数字教育资源,源源不断地为数字教育的实施提供高质量内容供给。此外,还要强化数字教育关键设施和平台的保障机制建设,构建数字教育的风险评估与应对体系,让数字教育的发展更加规范有序、安全有效。

  第三,优化数字教育的评价体系。

  有什么样的评价体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导向。进一步推进数字教育,需要重构数字时代的教育评价体系,形成支持和保障数字教育的评价机制。除了要在教育的评价理念、评价制度、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工具等方面进行数字化重构之外,更重要的是确立合理的数字教育评价导向。

  数字教育的评价体系优化,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对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目标,要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数字教育的评价体系优化,要坚持“育人为体、数字为用”的原则,在充分释放数字教育效能的同时,注重用教育之“道”来驾驭数字技术之“器”,以规避教育评价领域因数字化技术过度使用而导致的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侵蚀。数字教育的评价体系优化,要坚持人本评价与科学评价相结合、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存量评价与增值评价相结合、单向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的基本方向,以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为立足点,并以驱动数字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实践指向。

  第四,促进数字教育的均衡普惠。

  教育公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基本指标,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应然指向。数字教育应该是更为公平包容的教育,能够让更多人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进一步推进数字教育,就要促进数字教育朝着更为均衡普惠的方向发展,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借助数字技术所具有的互联互通、即时高效、动态共享的特征,能够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和共享度,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跨学校、跨学段、跨区域、跨国家、跨文化的传播分享,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优质教育资源的差距,让每个人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进一步推进数字教育,必须坚守教育公平的价值底线,致力于消除数字壁垒,不断消弭数字鸿沟,规避因数字技术异化带来的种种教育不公,让那些身处不同环境的人都能够平等地获得教育机会,让每个人都能成为优质教育的受益者。

  (作者为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韩雪

审核:张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举报邮箱:chinahljcn@126.com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