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提出打造“能出汗的体育课”,开展学生“班级赛”等,让校园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溶江小学邀请俱乐部游泳教练担任兼职体育教师,给孩子们上好游泳课;深圳市推行“每天一节体育课”政策,为中小学生体质提升创造更多的条件与基础……一段时间以来,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有效推动健康学校建设走深走实。
健康是美好人生的根基。当下,青少年中仍存在近视率偏高、超重肥胖率偏高、由不良学习姿势引起的脊柱侧弯等问题。学校教育是加强青少年健康教育的重要一环,应把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培养的方方面面、贯穿到学校教学管理的全过程,如此方能不断提升学生健康水平。
打造健康学校,首要的就是加强体育教育,让孩子们跑起来、能出汗,逐步锻炼出健康体魄。创新方式激发学生在校参与体育运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包括耐力练习、力量练习、脊柱健康练习等。也可引入“智慧体育”,更全面掌握每位学生的运动数据,从而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对肥胖、近视的孩子而言,智能设备提供的数据不仅能较早发现孩子的潜在健康问题,还可提供个性化建议、定制锻炼计划,有针对性地改善学生健康状况。
打造健康学校,当大力倡导校园健康行为。为学生提供品类丰富、营养均衡的学生餐,引导学生保持读书、写字的正确姿势,科学合理使用电子产品,避免“小胖墩”等健康问题出现。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理念,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比如,通过开展健康教育课,让学生观察不同培养皿中的微生物菌落,从而直观认识到洗手是有效隔绝病菌的方法,增强个人卫生意识。此外,还可打造健康教育特色课程,鼓励学生学习急救知识、护眼方法,增强食品安全意识等。
培养学生的健康理念和健康意识,是健康教育的目标。从“要我学”“要我做”到“我要学”“我要做”,从被动接受健康知识到积极维护自身健康、努力追求健康理念,学校教育的目标日益清晰而明确。学校积极开展公共卫生专题教育,聚焦肥胖、脊柱侧弯、龋齿、流感等常见病或传染病预防进行科普,同时开展心理问题和精神卫生问题专题教育。在常规的健康教育课程之外,也应努力挖掘各学科中的健康教育元素,在学科教学中进行渗透,增强课程的健康育人实效。通过多方合力,努力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帮助学生提升健康素养,养成自我健康管理的能力。倡导对自己健康负责的相关理念,培养学生的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让健康的知识传授、意识形成和行为实践相统一。
责任编辑:姚楠
审核:董雪婷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举报邮箱:chinahljcn@126.com
即时新闻
更多>融媒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