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网 > 龙江

从“看天吃饭”到“四季生金”!五常粮农走上蔬菜种植致富路 发布时间:2025-05-13 11:03 来源:黑龙江日报

  “五一”小长假,来自五常市的李女士带着祖孙三代在该市杜家镇半截河子村村民王志广经营的智能温室大棚里采摘“山河白”,儿子一边摘一边品尝着最新鲜的黄瓜,入口嘎嘣脆。

  王志广瞄准高端市场,提供个性化产品,通过技术升级、绿色发展、质量管控、品牌打造等方式,把温室四季蔬果采摘打造成为周边市民的打卡项目,摆脱“看天吃饭”,成为让庭院经济“四季生金”的新农人。

“山河白”成熟了

  在半截河子村,许多像王志广一样一直依靠水稻种植为生的村民近年来通过开展蔬果种植,打造品牌农业,端上了“金饭碗”,走上了致富路。

  “山河白”采摘每斤30元

  在智能温室大棚里,王志广正在摆弄着几个大白桶,能够把黄瓜卖上高价的秘密都藏在这里。

  王志广种的黄瓜叫“山河白”,是五常特产。在特殊配方营养液的加持下,旱黄瓜正在一步步走向高端市场。

  王志广向记者透露玄机,他将苹果、梨、香蕉等水果边角料绞碎后按一定比例加入水和红糖,然后放在大桶里发酵,再将这些以果汁为主制成的营养液滴灌到黄瓜秧的根系、雾化喷洒到叶面,这样结出的黄瓜带着一股水果的香味,而且更加甜脆,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

  王志广告诉记者,西红柿、香瓜也用这种方式种植,效果同样很好。“虽然麻烦,但培育的果菜品质好,能卖上好价,值得。”

  每年四月份,“山河白”刚上市的一段时间每斤能卖到30元。“越是这样,来大棚里采摘的游客就越多。”王志广说,“这两个大棚里的‘山河白’光靠采摘就能够全部消化掉。赶上假期,采摘得提前预约。”

  “另外,先进的大棚也是‘山河白’高品质的保障。”王志广说,温室大棚有两层塑料膜覆盖,村里人管它叫“棚中棚”,最外面还有一层棉被。最关键的是,温室采用新材料建造,墙壁上有储温板,白天吸热,晚上散热,冬天不用取暖。“当室外温度降到零下30℃时,室内仍能保持在零上8℃以上,节能又环保。”

“山河白”长势喜人

  半截河子村党支部书记杨德江告诉记者,除了王志广承包了由村集体建设的3栋温室大棚外,全村几乎家家在利用自家房前屋后建造的大棚从事蔬菜种植。婆婆丁、“山河白”黄瓜、油豆角、茄子、辣椒是主打的5大产品。另外,香瓜、草莓、西瓜等水果也是村民发展庭院经济的主要经济来源。

  “半截河子”成高端蔬菜品牌

  1980年左右,半截河子村村民在种植水稻之余也发展起了蔬菜产业,尽管历史悠久,但始终不温不火。10年前,刚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杨德江就盘算着让半截河子村的蔬菜搭上高端市场的发展道路。杨德江认为,为了给老百姓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当务之急是提档升级,打造品牌。

  提起蔬菜品牌打造的艰辛历程,杨德江感慨颇多:“村两委成员勇担创品牌风险,每人出资3000元,共投入3万多元,注册了‘半截河子’商标品牌。”

  “为了使刚注册的品牌能够走出‘闺门’,先是采取白送的方式吸引客户。”杨德江告诉记者,当时把村民种植的蔬菜打上包装,先是挑五常市里蔬菜批发商以及相关大户免费送,连送代卖三四年,城里人才逐渐知道五常乡下的半截河子村还为蔬菜注册了品牌。

  “不仅要把品牌打出去,更要让品质叫得响。”为了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半截河子村党支部成立了半截河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统一种植标准、统一种植模式、统一组织生产和销售村民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引导乡亲们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把老百姓躺在村集体身上‘等、靠、要’,变成让村集体牵着村民的手一块儿走。”杨德江说。

  目前,全村已有230栋温室、140栋大棚,种植蔬菜已成为村里的一项主导产业。全村近600户常住人口中,一半以上村民搞蔬菜种植。

  乡亲们一年种两茬蔬菜,春节前后婆婆丁率先上市,然后是黄瓜、西红柿、油豆角等。除了蔬菜以外,村里还引领农户种植甜香瓜、草莓、西瓜等水果,以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蔬菜经济”蓬勃发展,一批“经纪人”也应运而生,他们在种植端和销售端之间搭建起桥梁,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把蔬菜销售出去。“村里的蔬菜经纪人每天按照各地订单数量,到各家各户‘约菜’,一个经纪人一天能卖出一两千斤。”杨德江告诉记者,亮出绿色品牌、形成规模化种植,通过蔬菜经纪人,半截河子村的蔬菜远销到邻近省市及哈市主要城区,供不应求。

  村民多渠道“抓钱”忙

  据了解,近年来,设施农业是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五常市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设施农业反季节种植的优势,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为市场提供特色鲜明、多样化、高品质的农产品。五常市实现了温室里“人造季节”,在丰富市民菜篮子和果盘子的同时,助推传统种植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进而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和农产品增值空间。

  “以前村民就是面朝黑土背朝天,向老天要饭吃。现如今,粮农利用土地流转不仅旱涝保收一笔土地流转资金,更是倒出功夫在自家庭院里搞起庭院经济。”杨德江说,以水稻闻名的五常半截河子村现在没有闲人。

  杨德江掰着手指头为半截河子村民2024年的收入拢了一笔账:“先看蔬菜种植,温室、大棚加上露地菜三块总共收入达2300余万元;土地流转1200万元;国内打工3500万元;国外劳务1320万元;经商收入1050万元……”杨德江算出的人均收入超过26000元,比10年前翻了两番半还要多。

杨德江介绍村民新建的别墅

  “这离不开政府支持、企业带动、支部引领,再加上百姓的努力。多种渠道创收致富,为乡村振兴发展之路提供了鲜活的样本。”杨德江说,如今,全村收入超亿元,村民在城里买楼房382套、私家车近400辆,村民都以忙着“抓钱”为荣。

  目前,半截河子村正倾力打造集旅游、采摘、住宿为一体的乡村旅游项目及观光农业示范项目,推进村级蔬菜采摘基地建设,同时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进绿色蔬菜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做强“一村一品”。

  “村里正筹建直播销售团队,计划通过技术升级与电商相融合,在蔬菜生长过程中定时直播,让客户们看着蔬菜慢慢长大。通过认领定制、会员定制,甚至按消费者的个性需求来种植,面向全国销售,打造定制农业样板村。”杨德江说,借助“乔府大院”的水稻育秧基地128栋大棚,在育完苗以后,半截河子村将开发酸菜产业,计划在闲置的大棚里种植白菜,建设酸菜加工厂,“让百姓也享受到蔬菜深加工的红利。”

责任编辑:董雪婷

审核:刘海龙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举报邮箱:chinahljcn@126.com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