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凌晨5点,哈尔滨南站的钢轨还泛着夜露的微光,38岁的寇宝昌已站在编组场信号楼前。他20年如一日地坚持着“早到一小时”的习惯,和工友们在黑龙江省最大货运编组站的“钢铁丛林”中,筑起一道流动的安全防线。
寇宝昌是国铁哈尔滨局集团公司哈尔滨南站运转车间值班主任,他所在的二班负责日均1.3万车编组量、200余列列车接发任务,每年每班要摘钩解钩上万次。货车到了编组站就像一堆的积木,寇宝昌需协调工友们拆解车辆、发信号,这样才能把不同方向的车辆拼成新的列车发往全国各地。自他任值班主任以来,他们始终保持着“零违章”的记录。
在寇宝昌所在班组中,连结员是调车作业中的关键岗位,主要负责车辆之间的摘解、连挂。车辆是靠车钩连接在一起的,摘钩时要确保车辆停稳,动作要迅速、果断,挂钩时位置、时机要对准。上班20年的寇宝昌发现连结员岗位最易出错、风险也最高,所以他总结经验,编写了《编组站安全防控三十条》。“钩位偏差超3毫米必须停车复检”“驼峰溜放速度误差不得超0.5公里/小时”,《三十条》帮助新职人员快速适应岗位,也突出了调车作业安全防控重点,它被工友们亲切地称为“寇氏宝典”。
这个日均解体70列车、编组50列车的“亚洲路网重要节点”,安全压力如同行走在钢丝上。去年冬季,一场暴雪导致车辆抱闸故障激增,车钩用普通方法摘解不开,寇宝昌连夜绘制“冰雪天气车钩状态识别图谱”,用红蓝铅笔标注出32种异常形态。当班组成员发现一列车钩存在隐蔽性裂纹时,他立即启动“寇宝昌应急处置三步骤”:停车—隔离—双人确认,成功解决了可能引发脱轨的重大隐患。
今年6月25日,在编组场线群中,寇宝昌仅凭车轮与钢轨摩擦的声响,就判断出3道列车存在闸瓦熔粘风险,避免了一起调车事故。这种“听音辨障”的绝活,来自他坚持20年的“三必看”制度:车钩闭锁状态必看、制动软管连接必看、防溜器具定位必看。
7月以来,哈尔滨高温不断,编组场钢轨温度飙升至68℃,到了作业时间,寇宝昌仍会坚持每2小时测量一次轨缝。“高温会让钢轨伸长12毫米,必须调整防溜铁鞋间距,保障列车准点发出。”寇宝昌如是说。
20年来,寇宝昌用敬业和专业实现了调车作业的“万钩无错”。(李闯 记者 石启立)
责任编辑:董雪婷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