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网讯(记者 王林曦)7月8日下午,参加“铭记历史 共筑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两岸媒体龙江行活动的25名两岸媒体记者走进哈尔滨市呼兰区萧红故居,通过沉浸式参访与非遗体验,共同追溯民国才女萧红的文学足迹,感悟黑土地上的红色文化与抗战精神,并品味独具特色的呼兰老味道。
文学之旅:探寻萧红的生命与精神底色
在萧红故居纪念馆,参访团细致观摩了这位“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文学洛神”的生前手稿、生活场景复原及《生死场》《呼兰河传》等经典作品的创作背景展陈。台湾自媒体人黄馨巧驻足于萧红与鲁迅往来信函的复制件前感慨:“她的文字不仅是个人命运的写照,更承载了民族抗争的呐喊,这种精神跨越时空依然震撼人心。”纪念馆负责人介绍,萧红故居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年来通过举办“萧红文化周”等系列活动,持续推动两岸青年对抗战文学与爱国精神的共情共鸣。
非遗体验:舌尖上的文化传承
活动特别安排参访团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高粱饴制作技艺。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两岸媒体人亲手参与拉丝、包装等工序,感受传统手工技艺的匠心。台湾自媒体人乐岛在直播中展示刚成型的高粱饴:“这种绵软清甜的口感,就像两岸同胞剪不断的文化纽带。”此外,呼兰老冰糕的品尝环节更引发热议,其“半是松江雪、半是两岸情”的独特风味,成为两地情感交融的生动注脚。
红色对话:文学与历史的当代回响
在主题座谈会上,两岸媒体人围绕萧红作品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展开讨论。台湾媒体人刘世鑫表示:“《生死场》里农民的抗争与觉醒,与台湾光复80周年的历史记忆形成深刻呼应,这正是两岸共同珍视的抗战精神遗产。”黑龙江省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协会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以文学为媒、以非遗为桥,既展现黑土地的文化厚度,也为两岸同胞心灵契合注入新动力。
参访团成员纷纷表示,将用镜头和笔触记录这段融合文学、历史与美食的独特旅程,让更多同胞感受两岸文化的同根同源与时代新貌。
责任编辑:姚楠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