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冬梅大豆食品有限公司的GMP车间里,蒸腾的热气裹挟着香醇的豆香。全自动流化床干燥塔前,金黄的豆粉如瀑倾泻,包装线上机械臂翻飞,一枚枚鲜亮的绿色食品标识被精准烙在袋口。销售经理李兵轻抚着刚下线的产品:“这抹绿色,是我们多年坚守的勋章。”
冬梅烘干塔上的绿标
与此同时,在桦南农盛园食品有限公司的紫苏油灌装车间,紫苏籽特有的草木清香弥漫,琥珀色液体正注入玻璃瓶。当2025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宣传月的大幕在佳木斯拉开,一场关于绿色食品企业何以“长绿”的深度探寻,在黑土地深处展开。
以坚守植入龙江“绿色”基因
踏入桦南鸿源现代农业示范园,一幅巨型“哪吒踏着风火轮”形象的稻田画震撼视野。多色稻秧在7月的阳光下翻滚,千亩稻田深处有序分布着现代化智能传感仪器。
董事长孙斌站在观景台上解释,“风火轮象征绿色农业的革新力量。过些天企业将借北斗导航精准作业,利用无人机和激光智能进行除草。现代‘风火轮’将穿梭在这片田野,以科技之力守护丰收。”
这位农民企业家坚持绿色认证25年,早已将标准植入骨髓,从种子库的恒温环境到田间气象站的物联网终端,每粒米都带着数字“身份证”走向市场。产品分为中高低端,单价在几元至几十元不等,绿色食品品牌形象提升带动产品价格上升,市场回报丰厚,整体盈利结构稳健且有增长潜力。同时,作为连续三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孙斌始终不忘初心,守护百姓舌尖上的安全。近年来,他呼吁将大米产品的外包装标注稻谷的生产日期,利于消费者了解原料稻谷的实际情况,并有选择地购买。
“商海沉浮、百舸争流。具备‘绿色食品’标识是食品企业无声的口碑。但坚守‘绿色’需要完善现代标准的追溯系统,坚持自检自查才是企业长青的秘密。”李兵说。
东梅的豆粉产品
1959年,冬梅大豆食品成为新中国最早生产豆粉的企业之一。多年来,企业以优质绿色原料为基础,黄豆、黑豆,绿豆、红小豆等来自于我省绿色基地产区。在生产和加工方面严格按照标准流程。
在加工厂区,追溯系统不停地扫描着每袋产品,从田野上大豆地块、施肥情况等,全程数据透明可查。李兵说,目前企业有绿色食品标识36个,引进并使用追溯系统后,给了企业自查自检的机会,我们申请的绿色食品认证的进程会加快。未来一年,预计新增4个-8个,数量上在省内名列前茅。目前,吸引了很多国内、国外知名的连锁快餐企业及茶饮企业前来考察合作,凭借出色口感质量与丰富营养,畅销市场,实现利润回报。
近年来,省农业农村厅不断创新工作举措,强化绿色食品监管,“全年绿色食品抽检超500批次,连续多年抽检合格率达到99%以上。”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负责人说,“我们始终坚持‘产出来’与‘管出来’相结合,落实企业年检、产品抽检、证后跟踪检查等监管制度,切实维护绿色食品品牌公信力。”
以产业赋能龙江“绿色”长青
在黑龙江华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大棚里,记者遇见令人屏息的美景:桃红色木耳如珊瑚丛生在菌棒上,在闪光灯下泛着玉石般质感光泽。
玉木耳
销售经理陈文东说,“这是吉林农业大学研发培育的桃红玉耳,富含多种营养成分,采用吊袋栽培技术,产量高于黑木耳和毛木耳。第一年引进栽培种植,推广组合栽培高产高效生产技术,提高棚室利用率,提升复种指数,其推广不仅丰富了餐桌选择,也为农业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新路径”。陈文东轻触按钮,水雾自动喷洒在菌丛间。“目前已采摘完两茬,120元/公斤的干耳刚上市被预订一空”。
受市场欢迎的桃红木耳
桦南农盛园食品有限公司的养殖区传来阵阵鸡鸣。技术员从鸡舍捡起还温热的鸡蛋磕一下,“咔”——一声清脆的破裂声传来,玉石绿的蛋壳裹挟着橙红色蛋黄,鲜艳地展现在记者面前。技术员说:“‘鸡吃紫苏,我吃蛋’是我们紫苏鸡蛋的广宣传语,也是告诉消费者,营养直达蛋芯,放心选购。”
紫苏鸡蛋
包装车间里,紫苏蛋被装入定制礼盒,与紫苏油、紫苏月饼组成特色矩阵。隔壁车间的发酵罐隆隆作响,紫苏籽渣正在转化为生物肥料——全产业链开发让每株紫苏身价倍增。产品定位中高端市场,实现高附加值,利润空间较普通产品高约10%-15%。
紫苏油加工车间
桦南县绿色食品工作负责人康唤君介绍,为帮助企业开展绿色食品标志认证,我们经常深入企业,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采取现场指导方式,帮助企业在标志申报前、申报中组织完善材料,标志获批后,指导监督企业落实好质量控制体系,确保生产的产品符合绿色食品标准。
以品质擦亮龙江“绿色”品牌
在孙吴县黑尊牛(黑龙江)产业管理集团有限公司的全自动屠宰线上,安格斯牛肉大理石花纹如霜似雪。“我们填补了全省绿色食品牛肉空白。”营销部经理武晓云语气自豪。作为省内唯一安格斯核心育种场,企业构建了从饲草种植、智慧养殖到冷链物流的全产业链,600天寒地谷饲育肥技术让牛肉奶香四溢。匠心奉献高端安格斯牛肉,产品认证为绿色食品,并获得了“黑土优品”授权,系列牛肉单价超80元/斤,较普通牛肉产品高约60%,增收效果明显。
黑尊牛生产车间
武晓云说,“多年来,对绿色养殖生产的坚守,铸就了如今的品牌成就。”公司建立了绿色食品养殖技术规程、屠宰分割技术规程和质量控制体系,实行了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措施。完全按照绿色食品标准执行,并保存有完整记录。
在“2025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宣传月启动仪式”展销区,来自宁安市海浪启杰种植家庭农场的农户陈启杰带来自家种植的草莓柿子深受来宾欢迎,争相品尝、抢购。“吃到小时候柿子的味道了,一尝就是有机种植,必须留下联系方式以后得常买。”佳木斯市民杨柏飞说。近年来,海浪启杰种植家庭农场的产品凭借优秀的品质,在市场上备受青睐,价格比普通同类蔬菜高10%-20%,利润十分可观,成为当地农业增收的亮点。目前,海浪启杰种植家庭农场的柿子产品已获得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品牌证书,正在积极申报绿色食品标识。
陈启杰在展销会现场
谈到农场的成长史,陈启杰激动地说,“20多年前,我是一名体育老师,后来转行参与农业种植,如果我自己种出来的蔬菜,自己都不想吃,我的良心绝不允许我卖给别人,这是我做人的原则。我不停地琢磨,怎么才能种出既美味又健康的西红柿?经过摸索和考察,尝试用有机肥和酵素种植,经过多次失败后改良配方,终于种出绿色健康,味道独特的西红柿,周边人都知道,我家西红柿摘下来就能吃,不用担心有农药残留。有回头客说这柿子有‘妈妈的味道’让我特别开心。”
走进哈尔滨中央大街“黑土优品”旗舰店,印有“绿色标识”的产品深受当地市民和外来游客的欢迎。“绿标就是品质保证!”福建游客陈波女士的购物车里堆满各类绿色食品。
龙江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顶层设计的强力支撑。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负责人介绍,黑龙江省1990年开始发展绿色食品,是全国开发最早、基地最大的省份。截至2024年底,全省绿色有机食品基地面积超过1亿亩,其中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近7600万亩,占全国总面积的38%,遥遥领先其他省份,稳居全国首位。全省绿色食品企业1119家,认证绿色食品3261个,形成了米、豆、菜、菌等14个产品系列。连续获证20年的绿色食品企业达到40余家,正是这些企业多年的坚持,精心守护这块金字招牌,才使广大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认知度不断提高,龙江绿色食品品牌逐步叫响。
夕阳为鸿源集团的稻田画镀上金边,“哪吒风火轮”在晚风中翻涌。从冬梅车间蒸腾的豆香到黑尊牛业的急冻库白雾,从华腾生物的粉红木耳到陈启杰篮中的西红柿——黑土地上,一场由标准筑基、产业驱动的绿色革命正在静默生长。
责任编辑:张泽国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