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内首个聚焦校长研学领导力提升的“金种子”校长实训班在黑龙江省级研学营地——黑龙江省出入境边防警官轮训大队正式开班。这场由黑龙江省教师奖励基金会主办的研修活动,集结了全省13个地市的120名中小学校长、副校长及实践基地负责人,以红色研学为核心,开启了校长研学领导力专业化培养的新篇章。作为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的关键行动,此次实训首次将校长研学领导力纳入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为全国教育实践创新树起新标杆。
“金种子”校长实训班
连日来,记者与密山市230名学子走进哈尔滨,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里感悟历史,在哈工大航天馆触摸科技温度,在边防警官轮训大队锤炼意志品格;与哈尔滨继红小学校600名学生走进大庆,开启“红色研学+工业研学”之旅。这场“金种子铸魂育人研学行动”的首场实践,正是校长实训成果的生动转化。从校长“强赋能”到学子“研学行”,龙江大地上,一颗以红色研学赋能振兴的“金种子”,正破土而出、向阳生长。
校长“强赋能”:破解研学痛点,筑牢育人根基
“红色研学不是简单的‘校外春游’,而是要成为铸魂育人的‘刚需工程’。”在“金种子”校长实训班开班式上,黑龙江省教师奖励基金会会长金阳说:“这场为期两天的实训,紧扣国家战略,将校长研学领导力提升与教育强国建设、龙江振兴紧密相连。”
实地研学
金阳告诉记者:“校长是学校发展的‘领航者’,他们对研学的认知高度、规划能力,直接决定着红色研学能否从‘形式开展’转向‘深度育人’。这次实训就是要让校长们既懂政策、又会设计、能控安全,成为红色研学的‘行家里手’。”
“为破解痛点,实训班明确‘四大攻坚’任务。”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研究员余彬表示,在政策转化上,要求校长深入理解红色研学“政治铸魂、育人育心、战略赋能”三大使命,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要求转化为校本实践;课程提质方面,重点破解“娱乐化、同质化”等困境,引导校长开发跨学科融合的梯度课程;安全护航构建“三层防控体系”,细化到行前排查、行中监管、行后追溯;成果转化则要求每位校长提交《校本化红色研学实施方案》,优秀者纳入省级精品库。
研学之旅合影
黑龙江省独特的冰雪资源与红色文化交融优势,为研学创新提供了天然沃土。本次培训将聚焦“冰雪研学”品牌打造,通过“实地观览、情景体验、探究合作”的强具身学习模式,让学生在沉浸式实践中感悟红色基因,为龙江产业升级培养兼具实践力与创新力的复合型人才,推动“红色热土”向“育人沃土”转化,让每一次研学都成为学生铭记一生的“成长灯塔”。
“坐在教室里听政策解读,不如到北大荒纪念馆里看‘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精神如何融入课程设计。在AI人工智能展示中心,探索科技与红色教育的融合路径;在北大荒精神研学基地,实地体验‘从土地里长出课程’的实践逻辑。”参训的牡丹江市江南实验学校校长郭淑萍说。
学子“研学行”:红色铸魂科创筑梦,行走的思政课落地生根
实训班过后,由密山市教育局组织的230名学生,作为全省“金种子铸魂育人研学行动”的首批实践者,满怀憧憬与热情踏上了为期三天两夜的哈尔滨研学之旅。这不仅是“金种子校长研学领导力提升实训班”成果的生动转化,更标志着一种融合红色基因与科创精神的新型“行走的思政课”模式在龙江大地正式启动。
与机器人互动
首站来到了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在“人体实验”展区,讲解员讲述的史实让13岁的李欣怡红了眼眶。“课本里的文字不如亲眼所见震撼。”她在手册上写下这句话,“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必须强大。”带队教师王敏说,馆内设计的“历史追问”互动环节,让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平与发展”的意义,“这种沉浸式体验比课堂说教更有穿透力。”
科创探索环节,哈工大航天馆的“月球车”模型让学生们挪不开眼。“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玉兔号’,能在月球表面完成采样任务。”讲解员的介绍引发阵阵惊叹。在机器人展示中心,学生们亲手操作编程机器人,完成“重走长征路”模拟任务——通过代码控制机器人跨越“娄山关”“金沙江”障碍。“原来编程也能讲红色故事!”密山市实验小学学生王子豪兴奋地说,他计划把这个灵感带回学校科技社团。
与机器人互动
两天的军营生活是对意志的锤炼。清晨6时,嘹亮的哨声划破营地宁静,学生们在边防警官的指导下整理内务,“豆腐块”被子让不少人急出汗水。“叠被子练的是耐心和纪律,就像革命先辈守阵地,一点都不能松懈。”警官的话让张宇轩若有所思。晚间的“红色故事会”上,学生们围坐分享研学见闻,从铁人王进喜“跳进泥浆池”到北大荒知青“向荒原要粮仓”,一个个故事在星空下传递着精神力量。
“研学不是‘玩中学’,而是‘做中学’‘悟中学’。此次行程设计紧扣‘红色铸魂+科创筑梦+实践砺行’,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探索‘案例式、探究式、体验式、互动式、专题式、分步式’的场馆思政新的教学方式。这趟旅程不只是脚步的丈量,更是思想的启迪、精神的洗礼和能力的锻造。“密山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研学结束后,学生们提交的感悟中,“强国有我”成为了高频词。
研学开营仪式
星火渐燎原:从“金种子”到“一片林”,赋能龙江振兴
7月11日,哈尔滨市继红小学校600名学生走进大庆,开启“红色研学+工业研学”之旅——在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了解“工业长子”的奋斗史,在石化企业观察现代化生产,将“大庆精神”与“工匠精神”融入研学报告。
“从120名校长到230名学生,再到600人的接续行动,‘金种子’正在生根发芽。”黑龙江省教师奖励基金会会长金阳说,这种辐射效应得益于神内良一教育基金的持续支持。基金十余年深耕龙江教育,不仅为此次实训提供保障,还为百所学校捐建图书角、打造留守儿童研学样板,基金就像“孵化器”,让好理念能落地、能推广。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研究员余彬表示,龙江研学从“自发探索”进入“系统推进”新阶段,为全国实践育人提供了“龙江方案”。下一步将重点打造“冰雪研学”品牌:“在雪乡设计‘抗联密营寻访’研学线,让学生在雪地行军中体会‘林海雪原’精神;在亚布力滑雪场融入‘科技冬奥’课程,感受国家实力。”这种“地域特色+红色基因”的模式,正让黑龙江的“红色热土”成为“育人沃土”。
总结反思会现场
从校长们在研学基地研讨的身影,到学生们在红色场馆沉思的眼神,“金种子”计划播撒的不仅是研学方法,更是育人初心。在教育强国建设的征程上,在龙江全面振兴的实践中,这些“金种子”终将成长为森林——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实践能力成为标配,让一代代龙江学子在行走中读懂中国、扎根龙江,为这片黑土地的振兴积蓄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
责任编辑:张泽国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快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