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安,一场关于农机产业工人技能提升的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展开。为全面提升产业工人整体素质,培育高素质农业机械制造产业工人队伍,近年来,北安市总工会构建了“1·4·8·3耕·新”工作服务机制,为打造“中国农机制造耕链”注入强劲动能。
技术研发
围绕中心:突破发展瓶颈
北安市拥有20余家农机企业,几千名从业者。过去,他们多数使用进口气吸式机械播种机,生产效率相对偏低。对此,北安的企业与高等农业机械院校携手,通过技术和田间实地测试,结合土地性质,研发出适合黑龙江乃至多省份地区的气吸式、机械式免耕播种机。针对石头地、粘土地、山坡地等不同土壤条件不断改良,使金玲牌精量免耕气吸播种机成功步入国内外农机市场,赢得了广泛认可。
为做深、做实和拓宽服务农户面,北安市总工会以1项核心目标为锚点、4项重点任务为主轴、8项工作举措为引擎、3项工作成果为标尺,精心打造“1·4·8·3耕·新”工作机制。核心目标是锻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机制造产业工人大军。
锻造新型产业工人大军
结合重点:细化服务内容
在4项重点任务中,民主管理方面成效显著。北安市总工会积极指导企业落实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北安市金慧玲农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一届三次职代会召开前,工会通过集中要约行动,收集职工提案11份,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5项问题均得到解决,职工食堂伙食改善,夜班加餐问题也得以落实。同时,北安市总工会推动全市各基层工会落实职代会制度,促进企业采纳职工建议52条,扩大了产业工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范围。
思政引领工作有声有色。北安市总工会开展“匠心铸魂 薪火相传”劳模精神宣讲活动进企业、进社区。金慧玲公司总经理熊爱辉“从田间走向世界的农机革新者”云讲述作品,通过真实、鲜活的故事,展现劳模与普通员工间互动与改变,增强了企业凝聚力。
在技能培育、激励保障方面,北安市通北镇农机跨区作业队“车轮工会”成立时,北安市总工会协调黑河市农机制造业工匠学院(北安市金慧玲农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选派技术专家,为农机驾驶操作人员讲解农机操作知识,并下发安全使用提示卡。北安市圣利达农机公司技术工人通过在工匠学院培训、实习,技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职工创新蔚然成风
此外,北安市总工会还通过建立“岗位工资+技能津贴+创新分红”多元薪酬模式,对在“五小”创新工作中做出贡献的职工给予奖励。
多措并举:打造农机工匠
8项工作举措为农机产业工人提升技能提供了有力支撑,引入“师承制”培养和“三结合”教学法,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
北安市庆农农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技术工人通过在工匠学院学习,对运粮车进行创新改进;北安市总工会积极谋划农机操作技能竞赛,鼓励职工参与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此前,金慧玲公司“电驱”播种机技术和洁效科技公司“一种多功能刮道机”技术分别荣获省“五小”创新竞赛一等奖。
建立“工会+企业+院校”产业联盟。工匠学院与黑龙江大学机电学院等3所院校共建产教融合体,与黑龙江大学联合开发智能电驱精量播种机技术,由黑龙江大学专家教授指导使用播种机导种管监测系统技术,攻关“卡脖子”技术,促进了企业产业化升级。
多元培训提升职工技能
成果丰硕:迈出坚实步伐
经过努力,“1·4·8·3耕·新”工作服务机制成效显著。
构造了多元培训体系,定向孵化高技能人才。黑河市农机制造业工匠学院配备8000平方米实训场地与先进设备,年投入培训资金4.3万元,开展线上线下培训20余期,培训400余人次,辐射周边2000余技术工人及种地大户。学员参与研发9项专利,年创造产值5000万元。
北安市总工会推行的“职工出题、工会答题、企业解难”工作法,构建了和谐企业劳动关系。为跨区作业农民工“麦客”建立“车轮工会”,创新“工会+互联网+服务”数字化维权服务模式,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通过“集中要约行动”和维权服务站,为农民工提供全周期服务。
产品升级、产量提升、销量向好……北安市总工会“1·4·8·3耕·新”工作服务机制为各农机企业发展赋能,为职工成长助力,为农业现代化发展贡献着北安力量。
责任编辑:张泽国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快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