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哈尔滨市民政部门深入推进“物质+服务”转型发展,切实发挥社区作为困难群众感受党和政府温暖的“第一窗口”作用,从“精准服务、情感共情、长效机制”三个维度发力,让温暖可感、可及、可持续。平房区新伟街道万米社区在这“三个维度”上精准发力,通过社区“小窗口”传递“大温暖”,见证服务类救助如何从“纸上政策”变为“身边实事”。
精准服务:按需点单解急难 暖到群众心坎里
“这窗户敞亮得能照见人影儿,风一吹凉丝丝的,可比从前那歪歪扭扭的旧窗框强太多啦!”新伟街道万米社区212楼的吴忠芳大娘抚着崭新的塑钢窗,眼里闪着光。作为独居低保户,吴大娘靠捡废品、卖鞋垫为生,原先的窗户不仅歪裂变形,还小得只能开条缝,夏天屋里像蒸笼,冬天漏风灌雪。
社区网格员走访时把这事儿记在需求清单上,立刻联动共建单位中航工业哈飞质量适航部理化试验室,不仅换了新窗,还改成大开扇式,加装了纱窗。“大娘,您看这光线多好,晒鞋垫都方便。”志愿者边安装边笑着说。
吴忠芳大娘家改造前后
这样的“按需点单”服务,在万米社区已成常态。针对吴大娘房屋墙面脱落、地板翘起的问题,社区又联系爱心企业免费装修。米白色墙面刷得平整,防滑地板铺得严实,卫生间还装了坐便器和扶手。“这哪是装修啊,这是给我换了个新家。”如今,吴大娘逢人便念叨,“社区比我自己还懂我需要啥”。
情感共情:以心换心消隔阂 暖出民生真温度
在万米社区的街角,那个陪伴居民24年的修鞋棚,如今已变身“红色驿站”。修鞋匠张大娘曾因户籍不在辖区,与养老补贴、廉租房等政策“绝缘”,但社区民情日志上,“张大娘”三个字旁始终画着红五星——这是工作人员为特殊困难群体特设的帮扶标记。
“张大娘,今儿降温,您这棚子漏风可不行!”社区支部书记柳志影无数次叩响塑料布门帘。看到张大娘用三层塑料袋裹着棉絮御寒,社区四处奔走协调。联系街道争取支持,对接闲置报亭改造,甚至带着张大娘丈量新驿站尺寸,“您看这位置放修鞋台合适不?靠窗光线好。”如今,防雨棚取代了漏雨顶棚,恒温置物架代替了冻手的胶水,修鞋机的嗡鸣伴着驿站里的报纸翻页声,成了社区最温暖的“背景音乐”。“这不仅是驿站,更是大伙儿给我建的‘家’。”张大娘摩挲着“红色驿站”的标识,指尖久久不愿离开。
修鞋棚变身“红色驿站”
这样的“情感温度”,还流淌在万米社区28名脑瘫儿童的“第一次”里。这些随家人租房住在小区的“折翼天使”,虽非户籍人口,却被网格员当成“自家孩子”。第一次坐地铁看城市,第一次吃汉堡乐开花,第一次逛太阳岛闻花香……“别人总说我家孩子是‘麻烦’,可社区从来没嫌过。”一位家长握着网格员的手哽咽,“是你们让孩子知道,这世界这么美。”
长效机制:常态关怀不停步 暖成民生新常态
服务类救助不是“一阵风”,而是“四季雨”。万米社区用“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模式,让温暖成为常态。针对10余户低保家庭的卫生难题,社区联合爱心企业开展“暖居清洁”行动。家政人员蹲在地上擦厨房油污,踩着凳子清吊柜杂物,帮独居老人捆旧报纸,给残疾家庭除霉味。
“孩子们总说请人打扫,我舍不得花钱,没想到社区直接把‘干净’送上门了!”王大爷摸着擦得锃亮的玻璃窗,眼眶湿润。社区还建立“回头看”机制,定期回访维持环境,动态更新困难家庭信息库,将清洁服务与健康义诊、物资救助“打包”,让关怀更系统直接。
“社区是群众的‘第一窗口’,我们不仅要‘把事做了’,更要‘让群众感受到了’。”万米社区负责人说。从“户籍框定”到“需求导向”,从“物质帮扶”到“情感共鸣”,这些发生在社区“小窗口”的民生故事,正绘就着冰城服务类救助的新图景——它不仅解决了困难群众的急难愁盼,更让“党和政府时刻牵挂着你”的温暖住进了群众心里。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这“第一窗口”的温暖故事,正成为龙江大地上最动人的民生注脚。
责任编辑:张泽国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快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