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网 > 龙江

十五年淬炼“机械眼” 匠心铸就“诊疗手” ——青年维修工徐国乾从技校生到“机械良医”的成长蜕变历程 发布时间: 2025-08-04 09:45 来源:黑龙江网

  在鹿鸣矿业选矿厂震耳欲聋的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如同永不停歇的交响乐。在这个钢铁与机油交织的世界里,90后技术工人徐国乾的红色工装总是格外醒目。从2009年那个站在机床前手足无措的技校学生,到如今能为千万吨级设备“把脉问诊”的省级技术能手,这个90后青年用十年时光,在扳手与钢铁的碰撞中,谱写了一曲关于坚守与精进的动人乐章。

  高校技校殊途——用执着信念拼出的前途

  晨光初照,学校数控实训车间里,空气中的灰尘如灵动的精灵,在光影中轻盈飞舞,徐国乾身着那件早已沾满油污的深蓝色工装,专注地在数控机床上输入着加工程序。金属碰撞的清脆声响,宛如一曲激昂的乐章。在这声响中,父亲那略显佝偻的身影突然浮现在他的眼前——09年夏天高考放榜,成绩如同一记沉重的闷棍,将全家的希望击得粉碎。父亲默默地坐在楼道台阶上一根接一根地抽完了半包烟,烟头在夜色里明灭闪烁,“复读吧,咱家就你一个读书人”,家人和班主任苦口婆心地劝说,如同潮水一般,不断地在他耳边萦绕,每一个字都像是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得他有些喘不过气来。然而,徐国乾却紧紧攥着技校报名表,眼神中透着无比的坚定,他不想再让家人为自己操碎了心,他毅然决定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他坚信,在这条被许多人忽视的技能之路上,同样能够铸就辉煌人生,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璀璨光芒。

  2009年,一个艳阳高照的秋日,阳光如同金色的丝线,洒在大地上。一个稚气少年背着简单的行李,毅然决然地走进了伊春技师学院,走进了这所改变他命运的技工院校。

  入学后,徐国乾决心彻底改变高中时浑浑噩噩的生活状态,他暗暗发誓,要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非凡人生之路,一条用汗水和努力铺就的辉煌之路。他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目标:用一年的时间自学完成三年的理论课程。他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战士,日夜与书本为伴,与知识为友。原本,他以为凭借高中学习的积淀,学习数控技术会得心应手,如同顺水行舟一般轻松。但现实却无情地给他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教材中的中英文字、阿拉伯数字,单独看都认识,可一旦变成编程代码,就完全成了另一番模样,仿佛是一串神秘的密码,让他一头雾水,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之中。学习了一段时间后,他感觉教材就像一本天书,那些复杂的公式和代码,无论怎么努力,都百思不得其解。看着徐国乾满脸迷茫的样子,他的数学老师的一句话如醍醐灌顶,惊醒梦中人:“数控编程里的坐标系运算,和高中数学的解析几何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只是精度要求从厘米提升到了毫米的百分之一。”他深知,学好数学是数控编程的坚实基础,就像盖房子需要打好地基一样。于是,徐国乾化身教室里的“刷题狂人”,课间也紧紧缠着数学老师,成了老师不愿甩掉的小尾巴,他就像一块干涸的海绵,拼命地吸收着知识的水分。经过不到一个月的刻苦钻研,他不仅将高中的数学课程完全掌握,数控编程也初窥门径,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

  但在学习的过程中,他越发深刻地感觉到知识的贫乏,高中数学还远远不足以支持他深入地学习数控知识。于是,他又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要继续学习高等数学。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数学老师,并请求老师的帮助时,数学老师感到十分诧异,工作了10多年,还是第一次遇到有技工院校的学生主动找他学习大学知识,老师深受感动,倾囊相授,将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在学校老师的悉心教导和耐心帮助下,他很快自学完了高等数学,为之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自己的知识大厦筑牢了根基。

  徐国乾始终牢记第一节专业课上老师的提醒:“我们的课堂在车间,课本怎能不沾油污!课堂不仅仅是教室里的那几张桌椅,更是这充满机器轰鸣和金属气息的车间。只有在这里,我们才能真正学到实用的技能,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工匠。”老师的话如同一颗铆钉,把他的决心牢牢钉在了实训车床旁。多年来,学院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操作实践紧密结合,为学生学习钻研技术提供了便利条件。学院将理论课堂设置在实训车间——讲台的下边是课桌,课桌的后边就是数控车床,理论教学结束后,学生可以直接到车床上进行实践操作。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为徐国乾打开了一番新天地,他就像一只展翅高飞的雄鹰,在这片广阔的天空中自由翱翔。他想用事实证明,读技校不等于毁前途,技校生也能撑起一片属于自己的广阔天空,也能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很快,他凭借优异的成绩找到了证明自己的契机,在学院和市级的比赛中多次获奖,多次获得全省、全市优秀学生的荣誉称号,他用技术实力证明了自己在全市学生中数控领域的领先地位,就像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闪耀着独特的光芒。2013年春季,全省数控技能大赛即将开赛,徐国乾努力在被家人和朋友误解的赛道上,怀揣着被低估的底气,凭借着被认可的实力,在冲击省赛的备战路上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

  当毫厘考验匠心——精度与信念碰撞的勋章

  备赛的日子,就像一场漫长而艰苦的马拉松,早已记不清每天从几点开始、几点结束。当宿舍楼道的灯还未亮起,整个校园还沉浸在梦乡之中,他已顶着星光,混着露珠,匆匆走进了车间,那清冷的星光洒在他身上,仿佛给他披上了一层银色的战甲。当宿舍的灯光已熄灭许久,校园内一片寂静,只有若有若无的虫鸣声陪伴着他拖着疲乏的身体返回宿舍,那虫鸣声,像是夜的使者,在寂静中诉说着坚持的故事。饿了,他就到食堂打份饭菜,坐在机床边狼吞虎咽地充饥;困了,将上课的凳子一拼,便是一张简易的床铺,在那并不舒适的“床”上,短暂地休息,为下一轮的奋斗积蓄力量。看着同学们自在轻松的生活,他也曾有过偷偷放松一下的念头,但一想到父亲当年的愁容和家人的叹息,他便咬咬牙,又坚定地走到了数控车床前,继续投入到紧张的备赛中。半年多的备赛时间,除了睡觉和吃饭,他几乎没有出过实训车间,通宵练习也是家常便饭,那车间就像他的战场,他在这里挥洒着汗水,为了梦想而拼搏。

  备赛初期,徐国乾遭遇了精度“拦路虎”——同一把刀具加工的工件精度判若云泥,部分误差竟达±0.05毫米,而技能竞赛标准中工件精度要求是±0.02毫米,这0.03毫米的差距,就像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横亘在他面前,让他急得如坐针毡,他就像一个迷失在黑暗中的行者,四处寻找着出路。在老师的指导下,他沉下心,在浩如烟海的数据中仔细打捞线索,他敏锐地发现刀具刃磨状态与精度间存在着隐秘的关联,就像发现了开启宝藏的钥匙,他从此踏上了漫漫调试征途:研磨刀具时全神贯注,如同绣娘飞针走线般精细,每一个动作都精准无误;测量记录时细致入微,似春蚕吐丝般耐心,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数据。在无数组数据中反复雕琢下,终以绣花般的精细将工件误差驯服在±0.01毫米内,远超预期。

  全省大赛的比试工件异常复杂,要求将7件零件如钟表齿轮般严丝合缝地组装成组合工件,这道难关像一座精密迷宫:公差配合精度毫厘之差便可能让装配功亏一篑,那2-3道(0.02-0.03毫米)的差距,就可能让整个作品前功尽弃;加工顺序与定位方式则如多米诺骨牌,一步错便可能推倒全局,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在老师指导下,徐国乾借助三维仿真系统为零件“排兵布阵”,就像一位高明的指挥官,精心策划着每一场战斗。分步加工检测如抽丝剥茧,让每个工件的尺寸都经得起精度的“放大镜”,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精度的细节,最终将装配精度稳稳锁在大赛要求的“靶心”。

  终于到了比赛的日子,赛场之上,他突然发现,陌生机床与学院的实习设备性能判若霄壤,机床型号的变化如同突然换了一匹烈马,那陌生机床就像一个脾气古怪的伙伴,让他有些措手不及。但他临危不乱,迅速摸清“脾气”,以扎实功底为缰绳、经验为马鞭,将设备性能驱驰至极致,每一个细节都把控得如钟表齿轮般精准,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骑手,驯服了那匹烈马。最终,在激烈角逐中,徐国乾凭借钢铁般的毅力摘得黑龙江省第五届数控技能大赛学生组(高级技校)数控车工第三名。当他站在领奖台上,手中捧着那沉甸甸的奖杯,心中充满了自豪和喜悦。他用行动证明:信念是灯塔,在黑暗中为他指引方向;技术是航船,载着他在梦想的海洋中乘风破浪,二者兼具,便能在梦想的浪涛中扬帆远航。如今,这份荣誉化作新的船帆,载着他向着更高峰破浪前行,续写逐梦华章,他的未来就像一片广阔的海洋,充满了无限的可能。

  当理论撞上钢铁——知识向实践破壁的序章

  2013年夏末,刚走出技师学院的徐国乾怀揣着满脑子的“齿轮传动比”“轴承游隙计算公式”,踌躇满志地走进鹿鸣矿业选矿厂。然而当他站在那台直径11米的半自磨机前时,才真正体会到课本和学校实践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这个庞然大物的滚筒上,螺栓比他的拳头还粗,齿轮转动的“咔咔”声里藏着无数他读不懂的“暗语”。

  “第一次独立操作就砸了锅。”徐国乾至今记得那个难忘的夜班。当时他负责更换半自磨机的小齿轮组,抱着百分表蹲在齿轮旁,严格按照课本步骤测量、调整。然而12个小时过去了,找正数据始终差着0.05毫米。汗水浸透了他的工装,额头的汗珠滴在表盘上,晕开一片模糊的水渍。他盯着来回跳动的指针,耳边是机器持续的轰鸣,却怎么也想不明白问题出在哪里。

  直到徐师傅披着外套走来,接过他手里的工具:“小子,测的时候表座得贴实了,你这手抖得像打摆子,数据能准吗?”徐师傅的拇指在表座上轻轻一压,手腕稳定得像焊在钢铁上。半小时后,师傅报出了“0.02毫米”的精准数据。那一刻,徐国乾摸着自己发烫的耳根突然明白:课本上“找正误差需≤0.02毫米”的黑体字,从来不是冰冷的标准,而是需要千百次与钢铁对话后才能练就的“手感”。

  收工后,他在车间外的台阶上坐了许久。月光将半自磨机的影子拉得很长,他翻开笔记本,在扉页郑重写下:“机器不会说谎,但它只对懂它的人说实话。”这句话后来被他用红笔圈了又圈,成为他十年维修生涯的精神坐标。

  三个“一小时”刻度——岁月沉潜中坚守的印记

  那次挫败后,徐国乾给自己定下了“三个一”的铁规矩:每天提前1小时到岗,中午1小时扎进资料室,下班后1小时留在车间复盘。这三个“一”,像三颗钉子,把他的十年时光牢牢钉在了这片钢铁世界里。

  清晨六点半的车间里,总能看到他的身影。他带着图纸蹲在设备旁,把半自磨机分解成“骨骼(机架)”“关节(轴承)”“血脉(油路)”,在笔记本上细致描绘每根油管的走向、每个螺栓的型号。有一次为了弄清球磨机的润滑系统,他趴在地上钻到设备底部,油污沾满了头发和工装,手中的笔却在本子上飞快地记录着,直到将“润滑油从油箱到轴承的18个节点”全部标注清楚。

  中午的资料室是他的“第二战场”。他把当天遇到的问题写成纸条,一条条与《选矿设备维修手册》比对。为了搞懂气动离合器的“气路逻辑”,他的笔记本上贴满了剪下来的技术图表,边缘被反复翻阅磨出了毛边,上面的批注从“不懂”到“似懂”,再到“原来如此”,记录着他一点点攻克技术难关的足迹。

  最考验人的是下班后的那1小时。设备停运后,车间里只剩下他和机器的“呼吸声”。他会把白天拆过的零件重新组装一遍,闭着眼睛练习轴承装配的力度——太松会漏油,太紧会发热,指尖的力道要像捏着一片羽毛,却又必须精准到位。手上的水泡破了又结,结痂被油污浸透变成深色,后来竟练就了“指尖测间隙”的绝活:不用量具,仅凭手指划过轴承与轴颈的触感,就能判断出0.01毫米的配合误差。

  十年如一日,这三个“一”从未间断。他的点检记录仪里存着5万多条数据,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设备健康档案”:哪台机器在气温超过35℃时容易过热,哪根皮带在湿度80%以上时会打滑,他都了如指掌。这些看似平凡的细节,恰恰是工匠精神最生动的诠释。

  从“善修”到“毫厘必究”——技术精度攀援的阶梯

  在徐国乾的工具箱里,有一把跟随他8年的内六角扳手,总是被擦得锃亮。扳手的棱角已经磨圆,握柄处结着一层温润的包浆,像块被盘了多年的老玉。“师傅说,工具是手的骨头,得养着。”每次使用这把扳手拧螺栓时,他都像在进行某种庄严的仪式:先仔细擦去油污,再找到最舒服的握点,手腕转动的角度精确到“半圈”“四分之一圈”,从不会因为赶时间而“多拧一下”。

  这种对“毫厘”的较真,体现在他维修的每个细节中。半自磨机的齿轮啮合间隙要求0.2-0.3毫米(约三根头发丝的厚度),有次更换齿轮组时,测量显示0.32毫米,虽然在允许误差范围内,年轻徒弟说“差不多行了”。徐国乾却蹲在齿轮旁没动:“现在差0.02毫米,转10万圈就是2000毫米,半年就得返工。”他重新校准量具,发现是环境温度影响了精度,等设备冷却到25℃标准温度后,又反复调整40分钟,直到数据稳定在0.25毫米才罢休。

  这种精益求精的劲头,让他从“能修好”提升到“修得巧”。传统的振动筛换筛网需要4个人忙活2小时,他观察到固定方式过于繁琐,于是设计出“快速锁紧装置”,运用杠杆原理简化操作,现在两人只需半小时就能搞定,每年为车间节省大量停机时间。

  从学徒扳手到大师勋章——成长轨迹铺展的征途

  2025年6月,黑龙江省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黑龙江选拔赛的领奖台上,徐国乾的红色工装袖口还沾着机油——出发前他刚处理完车间的紧急维修。当裁判宣布他获得钳工组第八名时,他突然想起十年前那个握着扳手手抖的自己。站在台上,他激动地说:“这奖牌应该属于车间里的每台机器,是它们教会我怎么干活。”

  他的工具箱里,除了那把陪伴多年的老扳手,还珍藏着黑龙江省青年职业技能大赛钳工赛项优胜奖、“中国中铁青年岗位能手”、伊春市“优秀青年岗位能手”“杰出青年岗位能手”等证书。而最珍贵的,是一张已经泛黄的纸条,上面是师傅当年写给他的寄语:“修机器如做人,得实在。”如今,他也把这句话郑重地写给了自己的徒弟们。

  现在的徐国乾,依然保持着每天提前1小时到岗的习惯。晨曦中,他的红色工装格外醒目,蹲在半自动磨机旁,指尖轻抚冰冷的齿轮,就像在与一位老友对话。他的第16本维修手记即将记满,最新一页上写着:“把简单的事做到极致,就是不简单。”

  从初入学校时的手足无措,到如今能为设备“把脉问诊”的“机械良医”,徐国乾的十年成长历程,是一部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匠心修炼记”。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所谓工匠精神,就是把热爱的事做到极致;所谓成长,就是在日复一日地坚守中,让自己的双手与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正如他常说的那样:“机器会老,但认真做事的人永远年轻。”在中国制造的壮阔征程上,正是无数个像徐国乾这样的青年技术工人,用双手打磨精度,用匠心铸就脊梁,让“中国制造”的底色愈发坚实明亮。(记者 王可欣)

责任编辑:张泽国

推荐新闻

微信
手机版
抖音
快手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