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5-08-06 09:26 来源:龙头新闻
小草破土、山花摇曳、茁壮的小树苗迎风而立……当汽车沿着伊勒呼里山脉公路行驶,夏日的清爽随风飘来。很难想象,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曾是因采矿而裸露的山坡,如今正经历着精心的“立体修复”。
在大兴安岭呼中区一处采石场的坡前,护林员老李指着眼前的景象告诉记者:“以前这坡跟块烂疤似的,下雨就滚石头。如今经过治理,这些大地伤疤总算穿上绿衣了!”
呼中区曾有4处总面积10.74公顷的历史遗留废弃矿山,80%以上的植被被剥离。当地创新思路,将矿山削坡修整与松散岩体清理工程产生的土石料纳入公共交易平台统一销售,利用所得资金围绕地貌重塑、环境重构、恢复植被等方式开展生态重建,使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得以逐步恢复,开创了大兴安岭市场化修复废弃矿山的先河。
作为绿色龙江建设的先行示范区,大兴安岭凭借85.7%的森林覆盖率打下了扎实的生态底子。近年来,当地依托林下经济、寒地测试、碳汇交易迈上了产业转型的新赛道,通过市场化修复、智慧监管、跨区域合作织密了生态保护网。从林海雪原到江滩湿地,从守护生态到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大兴安岭书写着生态文明的“兴安答卷”,努力在绿色龙江建设中走在前、作表率。
甘河风光
分阶段冲刺“生态KPI”
建设绿色龙江先行区,需要清晰的目标指引。大兴安岭根据《黑龙江省绿色龙江先行区建设(第一批)实施方案》,实施分阶段“绿色答卷”:
到2026年,空气中的细颗粒物浓度需降至15微克/立方米以下——简单来说,就是空气干净得能让人放心大口深呼吸;森林覆盖率稳稳保持在85.34%,草原植被覆盖度达到70%;单位GDP能耗、碳排放较2023年降低10%左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稳定在75万亩以上。届时,将实现生态优良、经济兴旺的“双优秀”。
2030年,生态环境质量将实现稳步跃升,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基本建成,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绿色兴安”的蓝图将从愿景变为现实。
如今,“答卷”已初见成效:截至目前,大兴安岭森林覆盖率已达85.7%,超出预期目标,为绿色发展筑牢了坚实的生态基底。
兴安景色
呈上绿色答卷有“底气”
生态是大兴安岭的“根”和“魂”。这些年,当地一边大力种树,一边精心护林,森林资源实现了“三增长”。据大兴安岭2023年数据显示,三年来,按照宜造则造、宜补则补、宜改则改、宜抚则抚的原则,精准提升森林质量、不断优化生态功能。全区共完成人工造林4.62万亩、补植补造84.64万亩、低产低效林改造3.13万亩。目前,森林面积已达到688.52万公顷、森林蓄积6.30亿立方米,森林蓄积年均增长1000万立方米。
在森林防火方面,大兴安岭天上有卫星监控,空中有飞机巡护,地上有瞭望塔和巡逻队,构建起“天空塔地”立体式防扑体系,创下了连续7年“人为火不发生,雷击火不过夜”、14年无重大森林火灾的纪录。
护林员老张告诉记者:“现在一到防火期,手机上的预警信息比天气预报还准,发现火星子半小时内就能赶到,想烧起来都难!”
这一成果的背后,是“林长+企业林长”协作机制的顺畅运行,更离不开无数护林人顶着烈日寒风、日复一日的坚守。
不仅如此,大兴安岭还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大气环境质量在全省始终名列前茅,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连续三年全省第一,全年优良天数占比超过90%,“兴安蓝”成为常态,当地人常说“抬头看天,蓝得晃眼”;江河湖泊、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全部优良,通过无人机排查300个入河排污口,确保乱排废水现象能被及时发现并处理;农村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8个行政村的垃圾污水得到有效治理,黑土地上的重金属被牢牢锁住,兴安大地的“绿色底子”越来越厚。
让生态变成“绿色福袋”
守好绿水青山,更要让它变成金山银山。大兴安岭在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道路上,开创了独具特色的新路径。
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当地将林下的蓝莓、蘑菇、药材等视为珍宝精心培育。全区开展林下资源大普查,为每种山货都确定了“身份认证”。目前,有机农产品基地认证面积达126.4万亩,建立了14处示范基地,67款产品入选“黑土优品”和“九珍十八品”。2024年,林下经济产值较上年增长50.7%,以前“藏在深林没人知”的山珍,如今成了带动老百姓增收的“金疙瘩”。
把“冷资源”变成“热价值”。依托“中国最北”“极地森林”“零下53℃”这些独特标签,大兴安岭推出了“极地森林生态康养季”“冰雪嘉年华”等活动,升级后的北极村更加热闹,游客不仅来打卡找北,还能体验泼水成冰、雪上摩托等特色项目。红色旅游项目也备受欢迎,2024年全区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分别较上年增长39.2%、101.6%。
“旺季的时候一天带三拨团,嗓子都喊哑了,钱包却鼓得很!”导游王丽说。
“极寒”天气还成了香饽饽。2024-2025测试季,长春一汽、比亚迪等91家车企前来进行车辆抗冻性能测试,仅这一项就带动当地餐饮、住宿行业火爆起来。以前冬天冷清的小镇,现在随处可见工程师和技术员,“冷资源”真真切切变成了“热产业”。
“大兴安岭的林子多,树能吸收二氧化碳,吸收的量能变成‘碳汇指标’卖钱!”当地碳汇办的同志解释说:在“双碳”目标下,大兴安岭积极参与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建设,推进国家和省级森林碳汇试点。漠河林业局造林项目的碳汇量核证备案与上市交易稳步推进,让每一片林海都成为“储碳库”,碳汇经济正成为林区发展的新增长点。
绿色发展的背后,是治理模式的创新和制度体系的完善。大兴安岭用“数字赋能”推动生态监管升级,借助生态环境监管平台,实现环境问题全流程闭环管理。跨部门联合督导机制常态化运行,2024年以来,6个县区、20多个点位的生态问题,通过9次座谈会、现场核查得到有效解决,推动保护地监管从“被动改”变为“主动防”。
打造生态型新质生产力示范区
记者从当地发改部门了解到,2025年是大兴安岭推动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关键一年。按照规划,全区正在制定实施《绿色龙江先行区建设工作方案》,安排22项重点任务和28项建设指标,通过“绿色龙江生态兴安”专题宣传扩大示范效果。同时,继续深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着力解决“四难”问题,建设“六大机制”,让林下经济、文旅、寒地测试、碳汇等产业形成发展合力,打造具有兴安特色的生态型新质生产力。
随着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更加稳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体系逐步建立,大兴安岭这座用林海书写生态文明的高纬度地区,正以绿色龙江先行示范区的担当,快步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的绿色兴安建设目标迈进。
责任编辑:张泽国
审 核:董雪婷
统 筹: 张宇
监 制: 曲立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