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5-08-15 17:24 来源:黑龙江网
在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历程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的文书档案工作作为新中国档案事业最直接的根基与源泉,与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相比,都有着迥然不同的风貌与特点。但在专业研究领域,这段历史鲜少进入研究的中心视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文书档案工作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一书的出版,将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呈现在世人面前。作者刘迎红通过对大量历史资料的梳理,为读者呈现了该时期文书档案工作在我国档案事业发展整个历史进程中的贡献与地位,并以深入浅出的叙述方式告诉读者:那些看似枯燥的文书格式、档案分类和文件传递系统,实则是理解中国共产党组织优势与革命成功的一把钥匙。
全书共七章:第一章清晰勾勒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文书档案工作的演进轨迹。第二章全面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书档案机构设置状况、职能与特点。第三章细致梳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书档案人员选择与任用的基本概貌、制度设计。第四章系统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文书档案工作法规制度建设及时代特点。第五章详尽呈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文书处理与档案管理的各项具体业务流程,真实反映该时期文书档案工作水平。第六章深入探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文书档案工作的理解与认识,展示领导人的重视、关怀与该时期文书档案工作发展之间的关系。第七章客观评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文书档案工作的时代特点、历史贡献及当代启示。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文书档案工作开启了无产阶级档案工作的新时代,从而为近代中国档案事业注入了最进步、最富有朝气、最具时代性的力量。该时期中国共产党文书档案工作的发展,主要依靠自身在革命斗争中不断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创新,展现出与其他任何历史时期文书档案工作迥然有别的、鲜明的时代特征,它是社会环境、中国共产党政权建设与文书档案工作自身发展综合作用的结果。
该书最突出的学术贡献在于构建了纵向研究——横向研究——历史与人物研究的三维分析框架。作者没有停留在对历史文件的简单整理与描述层面,而是立足于整个近代社会性质、政治军事斗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形势、中国共产党自身政权建设这种宏阔的背景下,探究影响该时期中国共产党文书档案工作开展的诸多因素,对该时期中国共产党文书档案工作的创获及历史贡献、在革命发展进程中的应有作用给予全面、客观地审视,并与以往旧政权的文书档案工作进行比较,以彰显中国共产党文书档案工作不同以往的历史样态。我们可以看到,土地革命时期,一个原本松散的革命团体通过《文件处置办法》等基础性文本,逐渐形成了等级明确、职责清晰的现代政党组织架构;抗战时期的密级制度、文件传阅范围和保存规则不仅反映了党在恶劣环境下的生存智慧,更体现了党将革命理念转化为可操作制度的非凡能力。这些看似琐碎的文书规范,实则是党的组织理念的物质化呈现,是抽象原则在日常工作中的具体实践。
尤为重要的是,作者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文书档案工作的创新性特征。在革命斗争十分严峻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发展出了高度灵活、适应性强的地方文件系统。该时期文书档案人员模范地执行了有关档案文件保管、保护与保密的相关规定,从而有效地维护了党的安全与利益。这些创新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突破,保留下来的珍贵档案材料也成为党和国家的财富。它们作为极其重要的凭证与参考,在以后开展的肃反、清理阶级队伍,以及清理产权债务、恢复和发展生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这种原则性与灵活性的辩证统一,使得中国共产党能够在城市地下工作与农村根据地建设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中始终保持组织机体的生命力和执行力。
该书对现实的观照同样值得称道。作者对革命年代文书档案工作的挖掘绝非怀旧,而是对文书档案工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挥的独特作用给予客观的肯认,对中国共产党文书档案人员忠诚信仰、不负使命的事迹与崇高精神给予充分的彰显,同时省思存在的不足,使其为今天文书档案工作提供丰厚的物质与精神财富,也使之成为未来档案事业持续发展与传承的历史鉴照。书的最后,作者呼唤一种既保持规范又注重实效的新时代文书文化,这一见解体现了一位严肃学者的社会责任感。
总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文书档案工作研究》以其独特的视角、丰富的史料和深刻的分析填补了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它告诉我们,革命不仅发生在战场上,也发生在文件收发室的方寸之地,发生在档案柜的井然有序之中。对于当代研究者而言,该书不仅是一部跨学科研究的专业著作,亦是一部折射出中国共产党将革命理想转化为治理能力的教科书,其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发彰显。
(作者: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姜新宇)
责任编辑:姚楠
审 核:董雪婷
统 筹:张宇
监 制:曲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