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5-08-15 17:37 来源:黑龙江网
在《一生一事》的封面上,作者李昕用这样一段话概括了书的内容:“这本书是我四十年出版工作经历的记录。我试图用故事说明自己的一些出版理念,这些理念对我一生影响至深。”这位从清华园走出来的“78级”学子,先后任职于人文社、香港三联、北京三联、商务印书馆,用四十年的专一与有恒丈量了中国出版业从铅与火到光与电的变迁。
人文社十四年(1982—1996)
李昕的编辑生涯始于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文学编辑部的文艺理论组,这个起点注定了他与学术思想的深厚缘分。在《一生一事》中,他回忆了刚上岗就做《胡风评论集》责编的难忘岁月,回忆了策划“百家文论新著丛书”时的全情投入,回忆了助力杨义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成为高校教材的一波三折,回忆了与朱光潜、李泽厚、蒋孔阳、王蒙等大师的交往细节……在人文社的十四年,他练就了“为他人做嫁衣”的基本功——从内容把关到技术规范,从与学者对接到为读者考量,这种全方位的训练为他后来在香港三联、北京三联的出版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香港三联八年(1996—2004)
1996年调任香港三联书店副总编辑,是李昕职业生涯的关键转折,当然也是在他权衡利弊后的慎重决定。《一生一事》中关于香港岁月的记述尤为珍贵,那是一个内地编辑在完全不同的商业环境中重新思考出版本质的过程。在那里,他见识了香港出版管理的精准化,学会了从全局的角度考虑经营问题,克服了香港“两文三语”(中文和英文,粤语、英语、普通话)的障碍,见证了香港的回归并策划了“回归”主题的多部力作。他策划的“中国法丛书”“中国语文教学经典”等丛书,既保持了文化品位,又赢得了读者认可,对于港人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的国家起到了积极作用。这段经历,展现了一位出色的编辑在商业与文化之间的平衡智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对香港出版业快节奏的适应与反思——如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效率,如何面对市场环境的巨变开发新的产品线?这一课题随着他2005年回到北京三联主持工作,又转化为对内地出版业体制革新的尝试。
北京三联九年(2005—2014)
李昕执掌北京三联的九年,恰是中国出版业转型的剧变期。《一生一事》中关于这段时期的记录,呈现了一位传统出版人在时代浪潮中的清醒与坚守。他带着香港三联的眼光观察北京三联,发现选题中关注现实民生的题材不多,策划了“年度话题系列”。期间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尽力把好导向关,坚持按年推出。书中还详细记述了“红楼四书”、《杨振宁传》《李泽厚集》《西南联大行思录》《巨流河》等畅销书的诞生过程。特别是傅高义的《邓小平时代》一书,克服了版权、审稿、营销的三大难关,展示了严肃出版物的市场潜力——一年时间销售突破88万册,同时为北京三联创造了不可低估的品牌影响力。这一案例有力证明了优质内容永远有其读者。李昕对三联品牌的文化重塑,体现了一位编辑大家对出版机构文化性格的深刻理解:既要传承邹韬奋先生开创的生活书店之精神,又要回应新时代关切、回应读者的需求。就像他在书中所说:“顺势而为,才是生存和发展的不二法门。”
商务印书馆八年(2014—2022)
退休后的这八年,李昕主要做了三件事:编书、讲课和写书。当然,编书依然是他的头等大事。他说自己非常幸运,做编辑始终都站在中国最高的出版平台上,连退休之后都是如此。商务印书馆不仅给了他发挥余热的机会,也成全了他一个完整的出版生涯。在这里,他又创造了《作文六要》出版半年销售近10万册的奇迹。因为他始终保持着对时代思潮的敏感与对文化价值的定力。
通过《一生一事》,作者告诉我们:深度往往需要时间的沉淀。那些编辑与作者之间的拉锯、争执、默契与互相成就,那些对内容判断的敏锐眼光,那些对纸张触感、版式节奏、装帧语言的敏感和严苛,那些对市场趋势的准确把握,不是来自天赋或灵感,而是来自日复一日的阅读、思考与实践。书中描述的作者从青涩的校对员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总编辑的历程,实际上是一个人专业认知不断深化的过程。这种深化需要足够长的时间维度,让经验得以发酵,让直觉得以磨炼。
真正的出版不是追逐热点,而是参与文明对话;真正的出版不是制造商品,而是培育人文思想。这也正是《一生一事》对我们最深刻的启示——在变动不居的世界里,找到那件值得倾注一生的事情,然后把它做到极致。
(作者: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姜新宇)
责任编辑:姚楠
审 核:董雪婷
统 筹:张宇
监 制:曲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