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5-09-30 17:49 来源:黑龙江网
9月29日,在哈工大2025年博士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卓越工程师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魏连峰接过校优秀博士实践成果证书和纪念凭证,开启人生新征程。就在不久前,他以校企共同承担的重大项目中形成的实践成果通过答辩并取得博士学位。这是哈工大大力推进学位评价改革、加力培养卓越工程师而推出的一项重大举措。
哈工大党委书记陈杰、校长韩杰才与魏连峰合影
今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正式实施,实践成果作为与学位论文等同的学位授予条件首次被写入法律条文。早在2022年,哈工大率先探索多元化评价范式,建立了以创新价值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去年6月,作为首批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研究生,哈工大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2022级硕士生朱澳成为首位以实践成果通过答辩的专业学位研究生。
“感谢学校和设计院在读博期间对我提供的各方面支持,感谢校企导师对我开展相关研究工作给予的全方位指导。”除了哈工大博士生这一身份,魏连峰的另一身份是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研究员、省部级领军人才。2008年从哈工大硕士毕业后,他进入位于四川成都的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工作,在多年的工程实践中逐步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技术专家、管理骨干。
2021年,哈工大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那一年,魏连峰决定“回炉”再造,到哈工大卓越工程师学院在职攻读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后,学校为他配置了校企导师,共同指导他开展理论与应用研究。
“与学术学位博士生相比,专业学位博士生选题更注重应用,与产业结合的更紧密,考核方式以实际产出为主。”担任校内导师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陈彦宾教授表示,在指导学生过程中,校内导师侧重科学问题和理论研究,行业导师则关注工程实践和产品验证。
“校企双方在项目攻关中共同破解关键技术难题,共同培养国家战略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真正实现了创新链、人才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行业导师、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专家王丛林说。
魏连峰在答辩中
为了锻造更契合产业需求的拔尖人才,校企双方团队在会议室、实验室、生产一线开展多轮深度研讨,从课程体系设计到科研项目选题,力求精准匹配。“专业学位博士生课题聚焦工程问题,实现了先进理论和技术的实际应用,也进一步强化了人才培养成效。”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四所党委书记伍晓勇说。
读博期间,在两个国家重大项目支持下,魏连峰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开展了真空激光焊接工艺开发装备研制和工程化应用研究,解决了燃料元件多结构焊缝可达性和高效柔性焊接工程难题,为燃料元件快速高品质研发提供了技术支撑。“校企以共同承担的重大项目为牵引,在培养卓越工程师中促进产教融合,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实现了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去。”担任校内副导师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姜梦说。
2022年,哈工大分别入选首批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高校和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单位。学校聚焦国家重大战略急需,先后与60余家行业领军企业、国家实验室等开展工程硕博士联合培养项目,加速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在招生、培养、学位、就业等各环节,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引领性的改革举措,成效显著——
积极推进校企联合招生,面试中企业专家占比超半数,各类校企联培专项研究生招生规模突破2000人;各培养环节考核评审小组成员中均有行业企业专家,确保学生成果与产业前沿紧密结合。
持续建强校内外导师队伍,2024年4月成立全国首家研究生导师发展中心,发布《研究生行业导师管理办法》,明确行业导师“随时申请、按月审批”,现有行业导师1800余人;今年6月,在教育部的倡导下,牵头组建“中国研究生导师发展共同体”,以构建导师常态化交流机制为目标,通过跨学科跨区域合作推动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探索卓越工程师培养与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
哈工大牵头成立“中国研究生导师发展共同体”
树立国际化教育标杆,产教融合走向国际,今年9月,由哈工大牵头的中国一上合组织博士生培养创新中心迎来首批120名博士生。中心联合来自中国、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成员国的顶尖高校、科研机构和行业领军企业聚焦前沿方向,创新性构建博士生联合培养模式,实现成员国学生同学共研、导师共同指导、优质资源开放共享、联合培养博士评价体系重构。
中国一上合组织博士生培养创新中心开学典礼在哈工大国际校园举行
“在定制化培养高素质工程人才过程中,学校肩负着产教融合机制构建者、人才培养枢纽创新者、学位评价改革先行者的使命任务。”哈工大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宗影影表示,下一步学校将持续发挥引领作用,瞄准“真问题”,推进“做中学”,评价“深改革”,培养造就更多新时代的卓越工程师。
“我将继续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共同申报重大项目和国家级人才、共建创新平台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深化校企双方的交流合作,为加快推进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智慧和力量。”从哈工大博士毕业的魏连峰对未来充满期待。(商艳凯 记者 徐楠 图片由哈尔滨工业大学提供)
责任编辑:姚楠
审 核:董雪婷
统 筹:张宇
监 制:曲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