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首个系统化清洁供暖改造示范项目落地延寿县

发布时间: 2025-10-13 16:38  来源:新华社

  黑龙江省首个系统化清洁供暖改造示范项目近日在哈尔滨市延寿县启动实施。

  项目通过“政府零投入、企业全托管”的创新机制,率先实现节能建筑、清洁热源与智慧云控三位一体的系统化升级,探索出一条县域清洁供暖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径,为全省60多个市县的供暖改造提供了可借鉴的“延寿样板”。

从上至下依次是:改造前的政府办公楼、改造中的政府办公楼、改造后的政府办公楼。

  老楼新生:从燃烧到智慧的跨越

  延寿县域乡镇的办公楼大多建于上世纪80年代,墙体老化、门窗透风,保温性能低下。过去,每到供暖季,锅炉房烟囱就成了村镇的标志——炉火昼夜不熄,燃料车频繁出入,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烟尘味。虽然能勉强维持室温,但锅炉维护成本高、能耗大、排放重,已难以满足节能减排与绿色发展的新要求。

  今年秋,中国供暖集团、中惠地热股份有限公司受延寿县政府邀请,对六团乡、安山镇、玉河镇三处乡镇办公楼实施清洁供暖系统化改造。工程内容包括外墙保温升级、门窗更换为三玻节能窗,以及采用墙体电热膜取代传统燃煤与生物质供暖系统。改造后的建筑焕然一新,内部温度更稳定、能耗更可控,实现了从“燃烧供热”到“智慧供热”的跨越。

  机制创新:零投入激活清洁供暖新模式

  延寿样板的最大突破不只在技术,更在机制。

  项目采用“政府零投入、企业全托管”的创新模式,由中惠地热全额投资,负责设计、建设与长期运营。政府不承担财政支出,企业通过节能效益和长期服务回报实现投资回收。这种方式有效缓解了县域财政压力,让清洁供暖从“政府负担”变为“市场驱动”,为北方广大县域的清洁供暖改革提供了可行样本。

  中惠地热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模式的核心是“用节能收益反哺建设”,既不增加政府负担,又能形成长效运维机制,让清洁供暖真正实现“能持续、可复制”。

  技术革新:墙膜取代地膜,智慧蓄热蓄能

  与常见的地面电热膜不同,延寿项目采用了中惠自主研发的“墙面电热膜”系统。

  这一设计充分考虑了老旧建筑的结构特点和施工便利性——无需刨地板、不影响日常办公。电热膜像一张薄薄的石墨烯胶片,直接铺设在内墙之中。通电后,整面墙体成为一个“储能墙”,在夜间电价低谷时段自动蓄热蓄能,白天再缓慢向室内释放热量,稳定供暖。

墙面电热膜铺装施工现场。

  这种供暖方式既节能又经济,运行原理类似于北方农村传统的“火墙子”,但更加清洁、高效、可控。通过智能云控系统,用户可实现远程调温、定时启停、分区管理,真正实现“按需供热、智慧用能”。

墙面装饰施工现场。

  根据中惠地热的初步测算,系统化改造后综合能耗可下降约30%-40%,运行成本预计降低30%左右,现场燃烧排放趋近于零。配合外墙保温升级和三玻节能窗,整体节能效果将进一步放大。

  示范意义:一盘县域热源重构的大棋

  延寿项目不仅是一场局部改造,更是一盘县域热源重构的大棋。

  它首次将建筑节能改造、清洁能源供热、数字化管理纳入同一系统,通过整体设计、集中实施和智能管理,构建了一个可持续运转的“清洁热力生态体系”。

  这一体系的成功落地,标志着黑龙江县域清洁供暖步入系统化、智能化的新阶段。从延寿出发,这一模式具备向周边市县全面推广的条件,也可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复制应用。

  专家认为,这一创新路径有效破解了县域供暖“钱从哪来”“怎么管”“能持续多久”等难题,为中国北方清洁供暖提供了可行样板。

运行了43年的大烟囱退出历史舞台。

  一根红砖烟囱的沉默,是一个燃烧时代的谢幕;一面储能墙的升温,是清洁能源时代的开局。在这场静悄悄的能源革命中,延寿样板让清洁的电流替代了烟尘的余烬,也让北方冬天的温度,变得更清洁、更智慧、更温暖。

办公楼外墙保温施工现场。

责任编辑:张宇

审  核:刘海龙

统  筹: 张宇

监  制: 曲立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微信
手机版
抖音
快手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