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铭记・75 载回响】从县志数字到影像记忆:让抗美援朝老兵“被看见”

发布时间: 2025-11-06 13:27  来源:黑龙江网

  75年前,抗美援朝战场上,宾县2112名战士奔赴前线,170余人长眠异国;如今,亲历者渐少,那段战场记忆可能会随着岁月流逝而消失。2020年10月25日,恰逢抗美援朝出征纪念日,哈尔滨市宾县档案馆开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老兵口述历史抢救计划”。找寻在世老兵记录他们的故事,录制影像、整理文字,从反复核验史实到形成《厚土丰碑 抗美援朝老兵采访笔记》,宾县档案馆用行动为红色记忆“存档”,也让人们了解到那些藏在岁月里的英雄故事与家国情怀,正以这样温暖的方式被人民看见、并永远铭记。

  近期,维度新闻对哈尔滨市宾县档案馆副馆长李伟超进行专访,了解采访老兵、整理影像和文字的完整故事。

哈尔滨市宾县档案馆

  记者:为什么选择采集老兵口述历史作为档案工作的重点?

  李伟超:这个事情其实是一个巧合,我是2020年10月25日调到宾县档案馆,这个时间恰好是抗美援朝出征的日子,来之后我就认真翻阅县志,翻阅的时候就发现有一个数字2112,就是宾县参加抗美援朝的人数,牺牲在朝鲜一线的应该是170余名,各个年龄段都有,从17、18岁到40岁都有,都是正值青年和壮年,牺牲在异国他乡,让人觉得非常痛惜。

  我就一直想做点什么,根据当时的年纪推算,应该还有很多仍然在世的老兵,于是就与退役军人事务局去沟通、去联系,同时第一时间把我的想法和两位馆长和班子成员沟通,我们一拍即合。

  后来在各个部门的配合下,我们找到了11位老兵,其中一位因为老人几乎听不见声音,无法交流,最后就定下对10位老兵进行拍摄,让他们把战场上的经历复述一遍,我们进行拍摄记录以及整理,最终形成了《厚土丰碑 抗美援朝老兵采访笔记》这本小册子。

宾县档案馆馆长范晓萍和副馆长李继伟在翻阅资料

  记者:为什么这本小册子叫“笔记”呢?而不是“战场实录”之类的名字呢?

  李伟超:其实我们考虑的是“真实性”,毕竟老人年纪大,而且已经过去了七十多年了,老人的记忆难免有所偏差。所以我们根据老人口述,之后再去查阅资料,对他们参加的战役和一些相关事件、任务进行梳理,力求真实,也最大程度地进行还原。

  记者:那么这本书从记录到整理成书都经历了哪些环节?有哪些关键的环节或者困难?

  李伟超:其实这并不算是一本书,它其实是一本内部参考资料。最早的时候我们也跟出版社沟通过,但是因为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老人的记忆难免有所偏差,虽然我们进行了资料的查验和梳理,进行了一定删减,力求最大程度地保证真实性,但还是因为成书需要非常严谨,所以我们做成了一个内部参考,而非正式的出版物。

  关键环节我觉得还是整理时间线上,老兵所讲的东西在抗美援朝大时间线上,在哪一个点上,这个事情什么背景是什么?包括他们提的地名是不是真实存在,那些战斗是否真的存在?战斗是大是小是什么程度,起到什么作用?我们都需要去考量。

  每个老人的采访都在2、3个小时,故事非常多,我们进行了大量的挑选和删减,同时最大程度保留真实性、可读性。

宾县档案馆副馆长李伟超在老兵家

  记者:老兵们讲述的经历中,哪些细节让您印象最深?哪些故事超出了您的预期?

  李伟超:在采访中超出预期的地方非常多,当时我们认为老人年纪大身体会吃不消,但没想到每一位老人的精神状态都非常好,平时不爱说话的也都说个不停。

  记得当时给一位老兵做采访的时候,老人的女儿就坐在我身边,当听着父亲在战场上经历了这么多后,他的女儿一直流泪,她告诉我:“老人这么多年从没有跟任何人说过当年在战场上的事,太感谢你们了,你们的采访让我从另一个角度重新认识了自己的父亲,也知道了他们那一批人伟大的精神。”

  还有一位叫邢发的老兵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在2017年的时候,我们宾县宁远镇一个村屯发生火灾,老人知道后拿出自己的300元钱,又借了200元钱,带着钱从宾安镇走到宾县把钱交给了有关部门,饭都没吃一口,就又走回了家,前后路程大概有50公里。其实老人的经济条件不是非常好,但是他能做出这种事,这种精神非常让我们感动,也值得我们去学习。

  还有多年前,郑善禹老人的儿女想将父亲居住的房子翻修,但老人表示:“现在的条件比我们在朝鲜好多了,不用修。”他女儿觉得是老人舍不得钱,就哄骗他说资金是政府出,没想到老人更加不同意,“那就更不能修了,国家用钱的地方太多了,不用花到我个人身上。”

  这些内容其实都是我们采访问题之外的,都是一种延展,但恰恰是这些细节,打动了我们每一个人,让我们了解了那些老兵对祖国的深沉的爱。

  记者:项目入选第九届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对宾县档案馆的工作有何影响?未来是否有新的规划?

  李伟超:从我们单位角度讲影响还是很大的,包括《中国档案报》的采访,包括我们参加中国口述历史国际档案周的活动,也都让大家看到踏踏实实做事,总会得到一些成果的,从我们工作作风上也好,工作积极性上也好,对我们所有人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同时,这本书出现之后呢,很多兄弟档案馆也咨询这个事情,他们表示这种形式还是很新颖,因为我们过去都是围绕库房去开展工作,围绕着现有的东西去工作,我们现在是从资料书籍中搜集到蛛丝马迹,马上扩展形成新的东西,可以说是一种开拓创新了。

  包括我们参加传媒大学历史口述周时,主持人崔永元跟我们交流的时候就表示,这件事非常有意义,而且是不可复制的,因为老兵的人数将越来越少,所以我们也总觉得有点遗憾,没能尽早地开展这项工作。

  我们是从2020年开展的工作,2021年7月份,我们想把书交给老人过目的时候,老人已经去世好几位了。同时几位拿到书的老人都很激动,他们觉得自己被组织认可了,被别人记住了,尤其是这些影像资料,他们感觉很新颖,他们第一次从屏幕中看到自己讲述过去的故事,都非常有感触,尤其是了解到这些资料将永远保存下去,他们更激动、更感动。

  记者:回顾整个项目,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如果重来一次,会做出哪些改进?

  李伟超:其实最大的困难是没有机会了,我记得当时跟崔永元老师团队沟通过,采访老兵其实跟时间在赛跑,所以我还是那个想法“我们做这个事还是太晚了。”

  如果我们再进行一次采访,我们可能不会再准备得这么“精心”。我们拿着采访提纲,想着让老人依次回答问题,但我觉得再来一次,我想我会跳出这些框框,不给老人那么多限定,那么多引导,他去讲我们去听,这样就是最好的一种形式。

  记者:未来是否计划继续挖掘宾县的红色历史资源?希望通过此类工作传递怎样的精神内核?

  李伟超:走访完老兵之后,我们觉得这种形式非常好,后续我们继续围绕我们的县志资料继续研究,发现广西的老兵非常成系统,我们经过多方沟通,目前明确了十几位宾县籍的老兵长眠的烈士陵园等,我们就有了想去广西深入到某个州、某个市、某个县,去现场走访,从当地政府部门、档案馆、军人退役事务局以及百姓去搜集他们的故事,最后形成一些东西,补充到我们的县志和档案中去。

  实习记者 李思仪 记者 贾博

责任编辑:张泽国

审  核:董雪婷

统  筹:张宇

监  制:曲立伟

微信
手机版
抖音
快手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