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5-11-07 19:55 来源:黑龙江日报
收获季节的鹤岗,黑土地上稻浪翻金,工业园区机器轰鸣,项目工地塔吊林立。日前,黑龙江省前三季度经济“成绩单”正式揭晓,这座曾因“房价洼地”引发全国关注的资源型城市,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转型答卷: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1%、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4.8%、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5.6%,四项指标全部冲进全省前三,增速均大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十四五”收官的关键之年,鹤岗正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劲头,向着全年目标发起最后冲刺,书写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新篇章。
工业引擎硬核发力
老树新枝共绘转型图景
“373天!我们创造了‘3052’装置投产以来连续运行的新纪录!”在中海石油华鹤煤化有限公司中央控制室里,大屏幕上跳动的运行参数见证着这个数字的含金量。作为鹤岗工业的“压舱石”,该公司自2024年9月完成检修后,通过工艺优化和智能化管控,让这套年产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的核心装置持续保持高效运转。2025年三季度,中海石油华鹤煤化有限公司尿素和液氨产量分别同比增长7.8%和8.8%,更令人瞩目的是绿色增值复合肥产量同比激增175.5%,为全市工业经济注入强劲动力。
开足马力。
控制中心。
智慧工厂。
中海石油华鹤煤化有限公司的亮眼表现是鹤岗工业转型升级的缩影。前三季度,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1%,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6.9个百分点和8.3个百分点,位列全省第二。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6个行业实现两位数增长,新旧动能转换的“双轮驱动”效应日益凸显。
“我们创新开展‘百名领导干部包保百家规上民营企业’专项行动,97名干部精准对接124家企业,28项堵点难题得到高效解决。”鹤岗市工信局负责人介绍,为激活工业发展“一池春水”,该市打出政策“组合拳”:为46家企业争取各类奖补资金3744万元,同比增长70.8%;协调企业贷款4.3亿元,同比增长88.6%;培育省级绿色工厂1家、数字化示范标杆1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家。在黑龙江碳源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自主研发的石墨高温提纯装备将石墨纯度从95%提升至99.99995%以上,投产后为三季度石墨产业带来新增量,成为高端石墨材料领域的“新势力”。
项目建设是工业增长的“生命线”。今年以来,鹤岗实施5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92项,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2.2%,全省排名第二。“四季度我们将推动绥滨运达200MW风电、海油华鹤锅炉烟气超低排放等项目加快建设,确保全年工业增速保持全省前列。”工信部门负责人信心满满地说。
投资引擎加速轰鸣
项目管家激活发展势能
“从项目备案到开工建设只用了45天!这‘鹤岗速度’给我们吃下了定心丸。”在鹤岗市循环经济产业园,某环保科技项目负责人对“项目管家”服务赞不绝口。前三季度,鹤岗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4.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2.4个百分点,位列全省第二,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项目为王”理念的深入践行和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
大型仓储。
木耳加工。
今年以来,鹤岗市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强劲增长态势,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发展答卷。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科学决策,更得益于全市上下在优化服务、强化保障、创新机制等方面打出的一系列“组合拳”。
在服务保障方面,鹤岗市创新推行“项目管家”全周期服务模式,组建专业化服务团队,主动对接项目单位需求,精准破解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幅压缩审批时限,优化审批流程,实现项目审批“加速度”,切实为企业松绑减负,助力项目早落地、早投产、早达效。
在推进机制方面,鹤岗市坚持“项目为王”理念,建立健全动态更新的项目储备库,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同时,用足用好各项扶持政策,多渠道保障项目建设资金需求,为投资增长注入强劲动力。
站在全年收官的关键节点,鹤岗市将乘势而上,聚焦年度目标任务,按下项目建设“快进键”。在全力冲刺四季度的同时,鹤岗市将科学谋划明年项目布局,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推动“十四五”圆满收官和城市振兴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农底色绘就丰收
特色产业点燃黑土活力
“今年种了200亩‘初香粳’水稻,亩产达730公斤,比普通品种增收100公斤,亩均增收200多元!”东山区新华镇种植户王建国捧着金灿灿的稻穗喜笑颜开。前三季度,鹤岗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47.2亿元,同比增长5.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稳居全省第三,粮食总产连续保持在60亿斤以上,为全省粮食安全贡献了“鹤岗力量”。
秋粮归仓。
粮食生产的丰收密码藏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实践中。鹤岗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70万亩,打造黑土地保护示范区80万亩,良种覆盖率实现100%,“初香粳”水稻、“北亿8”大豆等优良品种推广面积超150万亩。在兴安区万亩玉米示范田,卫星遥感与大数据精准施肥技术的应用,让化肥用量减少5.2%,单产提升8%。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9.8%,让852万亩粮食作物实现颗粒归仓。
特色产业的“破局突围”让“三农”经济更具活力。在萝北县团结镇,70多栋闲置水稻育秧棚变身赤松茸种植“致富棚”,利用水稻秸秆作基质的反季节种植技术,让每箱赤松茸售价近80元,农户实现“大棚不闲、收入翻番”。
绥滨县的大鹅产业更是上演“羽化成蝶”的奇迹。该县全力推进大鹅产业发展,致力打造集孵化、育雏、屠宰、鹅绒洗选、大鹅小镇和大鹅品牌体验店于一体的大鹅产业园。今年投资4699万元新改建大鹅养殖场47处,全县规模以上大鹅养殖场达到74处。全年大鹅养殖量超320万只,较去年增长200%,总营收预计实现3.84亿元。在绥滨大鹅小镇养殖基地,“鹅群、水域、草地”的生态循环模式让鹅品肉质鲜嫩,而孵化基地的智能环控系统使鹅雏成活率达98%以上,预计2030年大鹅产业集群产值将达到10亿元。
大鹅小镇。
萝北东方希望农业有限公司累计完成投资6.8亿元,已经建成集繁殖育肥、饲料加工于一体的全产业链项目一期工程,能繁母猪存栏1.6万头,生产能力达到年出栏商品猪30.5万头。当前,公司生猪存栏量达14.97万头,今年以来,公司通过全力推进云山合育肥场扩建投产,前三季度实现出栏生猪20.06万头,同比增长50%,产值达3.2亿元。企业依托科技赋能采用全链条闭合管理的自繁自养模式,应用环控自动系统,实现智能化饲喂和疫病防控,在提高养殖产能的同时促进节本增效,同比去年头均养殖成本降低0.5元以上。商品猪销售涵盖东北三省。
牧渔并举的发展模式让“三农”经济“多点开花”。黑龙江北三峡食品有限公司年屠宰加工肉鸡6000万只,成为哈尔滨2025年亚冬会鸡肉区域供应商;“寒地小龙虾”养殖模式带动3000亩养殖面积,新增渔业产值580万元,“稻虾共养”模式实现亩均增收500元以上。从田间到车间,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让鹤岗的“三农”经济焕发蓬勃生机。
收官“十四五”谋新篇
锚定新质生产力再出发
金秋的收获为全年拼搏写下注解,冬日的冲刺更显担当作为。当2025年前三季度经济“成绩单”新鲜出炉,鹤岗以地区生产总值等4项核心指标冲进全省前三的亮眼表现,为“十四五”规划实施写下生动诠释。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这座资源型城市五年来破茧成蝶的坚韧跋涉——从“一煤独大”的路径依赖中奋力突围,在石墨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赛道上加速奔跑,于农林牧渔的沃土中探索出增收的新路径。
石墨生产。
五载春华秋实,转型攻坚的足迹清晰可见。曾经“靠煤吃煤”的产业格局正在重塑:中国五矿600万吨低碳智能石墨矿山投产,99.99995%超高纯石墨产品打破国外垄断,形成“资源+产能+技术+新材料”的一体化石墨产业集群;112.1万千瓦新能源项目并网发电,风电光伏为城市注入绿色动能;中海石油华鹤煤化有限公司30万吨复合肥项目构建完整煤制肥产业链,传统产业蝶变升级。而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5.6%、居全省第三的佳绩,更印证了“粮头食尾”“畜头肉尾”战略的深厚成效——北三峡成为亚冬会鸡肉供应商,绥滨“鹅经济”延链补链,3000亩小龙虾养殖基地开园,多元业态让黑土地迸发新活力。
盛世欢歌。
发展的温度,最终体现在民生福祉的刻度上。从佳鹤高铁通车圆了鹤岗人的“高铁梦”,到关门嘴子水库筑牢水安全屏障;从每千人4.29名执业医师守护健康,到4.13个婴幼儿托位数托起“幼有所育”;从“山水林田湖草”修复工程让城区森林覆盖率达43.6%,到180公顷裸土覆绿造就“东山花海”等网红打卡地,城市功能与品质的提升,让89万鹤岗人共享转型红利。2025年8月27日,国家“十四五”重点项目鹤岗萝北机场开工建设。该机场按4C标准打造,总投资10.66亿元,建设跑道、航站楼等配套设施,设计年旅客吞吐量45万人次,计划2027年通航。建成后将填补鹤岗空中交通空白,助力构建立体交通体系,重塑城市发展格局。正如汕鹤眼科协作架起4000公里光明桥,民生领域的每一项进步,都是“人民至上”理念的鲜活实践。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的历史交汇点,鹤岗前三季度的经济提速,已然勾勒出清晰的前行方向:以新质生产力培育为抓手,以绿色低碳发展为目标,深化“四轮驱动”发展路径,在煤炭优质产能充分释放、石墨高质化利用、农业现代化建设、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中持续发力。这座曾因煤而兴的城市,正以“产业转型示范城、生态和谐宜居城”的崭新姿态,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笃定前行,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答卷书写更多精彩故事与篇章。
(文/摄 黑龙江日报记者 吴树江)
责任编辑:张宇
审 核:董雪婷
统 筹: 张宇
监 制: 曲立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