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5-11-21 10:20 来源:龙头新闻
初冬的伊勒呼里山北麓,雾凇如琼枝玉屑缀满樟子松与落叶松的枝干。管护员李建国踏着厚雪,脚印转瞬被细碎雪沫填满,远处鸟鸣清脆婉转,雪兔、狍子在雪枝间灵活跃动,为这片林海注入鲜活生机。作为我国最北的生态安全屏障,大兴安岭的每一寸林海、每一片湿地,都镌刻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实足迹,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答卷。

寒地测试
这份答卷的“含金量”不言而喻:首批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东北四省区唯一)、“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有林区改革先行示范区、森林草原防灭火系统治理示范样板、绿色龙江建设先行区,所辖县区斩获“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一系列国家级荣誉背后,是林区五年来心怀“国之大者”的责任担当,是全区人民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将“两山”理念深植于心、力践于行的不懈追求。通过积极融入全省“4567”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以林下经济、特色文旅“两业”并举为核心的生态主导型产业框架,探索具有林区特色的新质生产力发展之路,大兴安岭在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推进中实现历史性跨越。数据显示,2024年大兴安岭地区生产总值较“十三五”期末增长12%;今年前三季度,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等5项核心指标增速超全省平均水平,印证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强劲韧性与蓬勃活力。

秋日湿地小天鹅
构筑生态安全屏障的“兴安实践”
在距离城区数十公里的管护区,李建国和同事们每天的巡护路程超20公里。“以前巡护靠步行、凭经验,现在智能手机里装着‘林长制巡护APP’,辖区内森林资源状况、火险等级、野生动植物分布都能实时查看。”当着记者面,李建国点开APP界面,巡护路线、打卡点位、隐患记录等信息一目了然。如今,大兴安岭已全面推行林长制,建立起“三级林长、四级管护”体系,配备管护人员1万多名,实现森林资源管护全覆盖。
在各地防火部门,超大显示屏上清晰呈现着施业区内的森林植被、高山河流。“森林防火感知系统”这一高科技利器,与地区森防指监控系统相连,协同防火检查卡口、智能监控瞭望塔、人工观测瞭望塔同步运转,为指挥决策提供可靠依据,确保火情早发现、早处置。
今年5月初,绰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突发森林火情,指挥部通过森防感知系统全程监控火势动态,精准研判火场发展,依托可视化指挥体系,果断采取“东西两线夹击”“吊桶压制+地面清理”战术,直升机与扑火队员快速集结,仅用5个多小时便成功扑灭山火。
近年来,大兴安岭充分发挥科技优势,构建起卫星遥感、飞机巡航、高山瞭望、地面巡护、物联感知“五位一体”的全天候、立体式监测体系。通过精准预测天气和森林火险等级,及时发布雷电监测信息,为森林防火争取宝贵时间。这套“空地一体”的防护系统,让这里实现连续8年“人为火不发生、雷击火不过夜”,连续15年未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的纪录。
“现在防火期手机预警比天气预报还准,发现火星半小时内就能赶到处置。”从事护林工作30年的老张,亲眼见证着管护手段从“凭经验”到“靠科技”的跨越式转变。
生态保护的成效,最终体现在生物多样性的持续恢复上。2021年末,北极村的雪地上出现一串虎爪印——野生东北虎时隔50多年重返大兴安岭!监测相机记录下“百兽之王”的矫健身影,不仅标志着我国东北虎栖息地版图向北延伸,更印证了生态保护的显著成效。随着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野生动物家族不断“扩员”:东方白鹳在此筑巢育雏,貂熊、原麝等濒危物种频繁现身,90余种新面孔加入兴安岭生态圈。如今,林区已成为102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安全屋”,鸟类物种数量呈爆发式增长。
在南瓮河保护区,红外相机近期拍摄到棕熊、原麝等珍稀野生动物的活动影像。“这几年野生动物越来越常见,上个月巡护时还看到十几只狍子成群活动。”林场管护员刘军难掩兴奋。据统计,大兴安岭目前已记录到野生动物490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6种、二级保护动物67种,野生植物种类达1000余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不断提升。常态化开展的“兴安绿剑”“巡山清套”等专项行动,让396种野生动物安心栖息,966种野生植物茁壮生长。
制度创新为护绿筑牢根基。全国首创的林、田、河(湖)“三长”与公、检、法“三长”联动机制,形成执法司法协同护绿新格局;“地、县、乡、村四级林长制+企业林长制”体系压实管护责任,连续三年获全省林长制考核“优秀等次”。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成效卓著,全区优良天数比率稳定在99.7%以上,综合指数连续四年位居全省第一,空气质量六项污染物均优于国家一级标准,稳居全国前列,漠河正争创全国首批美丽乡村先行区。“抬头看天,蓝得晃眼”,成为当地人最骄傲的日常。
大兴安岭地区林草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旭东介绍,“十四五”期间,全区累计完成森林抚育1031.1万亩、人工造林1.996万亩、退化林修复133.85万亩、森林可持续经营66.90万亩,义务植树达361.80万株,森林质量与生态功能同步提升,北方生态屏障的“防护力”持续增强,生态安全根基愈发牢固。

高寒充电桩
激活生态价值的“兴安创举”
在守护好生态底色的同时,大兴安岭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加格达奇区工业园区内,山产品加工车间机器轰鸣,工人们忙着赶制新订单,蓝莓果干、桦树汁饮料等特色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百盛蓝莓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里,董事长孙景波正对着手机镜头直播:“老铁们看好了,这是刚采摘的有机蓝莓,颗颗饱满……”直播间点赞不断,订单量节节攀升。这位“龙江电商领军人物”,带领企业将“小蓝莓”做成带动200余户增收的“大产业”,生动展现着生态资源向经济财富的转化活力。
丰富的生态资源催生出特色产业蓬勃动能。作为野生蓝莓之乡,大兴安岭的蓝莓成为最受消费者青睐的生态产品之一,松岭区林格贝公司等龙头企业生产线持续运转。据国有林监测中心与东北林业大学测算,当地蓝莓、红豆等野生浆果年允收量达16.5万吨,偃松籽、榛子等野生坚果年允收量3.7万吨,桦树汁年允收量30万吨,具备打造百亿级林下经济产业集群的坚实基础。
记者在大兴安岭地区发改部门了解到,作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试点,大兴安岭全面清查山、水、林、草等生态资源并开展价值评估,梳理出物质产品类、调节服务类、文化服务类共计186种生态产品。为摸清生态家底,近两年陆续建成8个野外台站、监测中心及5个科学家工作室,通过开展林下资源普查,全面掌握全区森林、河流、湿地、野生动植物等资源现状。
生态系统的核心价值同样亮眼。以2023年为基准年,中国林科院专家团队完成的生态产品评估结果显示,大兴安岭森林、湿地、草地生态产品年绿色价值高达8021.44亿元,其中森林生态系统价值6051.23亿元,湿地生态系统价值1966.28亿元,草地生态系统价值3.93亿元,GEP指标充分彰显了当地生态资源的巨大潜力。
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林下经济实现质的飞跃,89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6处绿色种养殖基地,81家培育绿色食品和农产品加工企业,28款产品入选“黑土优品”,61款产品上榜龙江森林食物“九珍十八品”,桦树汁产业纳入省级规划,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曾经的“山珍”变成了百姓增收的“金疙瘩”。

风电轻曳的冬日呼玛
极寒气候这一独特“冷资源”,正加速转化为“热产业”。长汽检漠河基地内,工程师们顶着-35℃严寒开展车辆耐寒测试,2024-2025测试季吸引长春一汽、比亚迪等91家车企入驻,服务测试装备超7600台套。AC313A大型直升机完成高寒试飞,光伏组件寒区实证结果获欧盟互认,国家级寒地测试产业基地初具规模。
碳汇交易让“空气变钱”成为现实。漠河林业局生态林造林碳汇项目成为CCER交易市场重启后首个完成登记的项目,图强“龙江绿碳”项目实现40万元交易额。作为全省唯一全国低碳试点城市,大兴安岭五年间碳强度下降12.42%,发电行业碳配额盈余67.88万吨,市场价值达4100万元,呼玛、呼中成功入选省级近零碳试点。
绿色金融创新打通价值转化“最后一公里”。东北四省区首部“VEP收益权质押贷款指引”出台,发放全国首笔国有生态资源管理框架下无需第三方增信的绿色贷款,让生态保护者切实获得红利。404种生态产品纳入目录清单,“生态资产核算”推动资源向资产深度转化,为全国寒温带地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价值实现路径。
文旅融合让边塞风光变现增值。北极村升级改造后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找北探源”“冰雪挑战”等产品体系成型,2024年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01.6%。导游王丽忙得脚不沾地:“旺季一天带三拨团,嗓子虽然喊哑了,钱包却鼓了,这就是‘冰雪生金’!”如今,“中国极寒之都”“中国康养旅游目的地”等名片让大兴安岭享誉全国,吸引着八方游客前来感受生态之美。
绘就绿色兴安新蓝图
到2026年,空气中的细颗粒物浓度将降至15微克/立方米以下;森林覆盖率稳稳保持在85.34%,草原植被覆盖度达到70%;单位GDP能耗、碳排放较2023年降低10%左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稳定在75万亩以上。
根据《黑龙江省绿色龙江先行区建设(第一批)实施方案》,大兴安岭实施分阶段“绿色答卷”。如今,这份绿色答卷已初见成效:截至目前,大兴安岭森林覆盖率已达85.7%,超出预期目标,为绿色发展筑牢了坚实的生态基底。
从森林抚育到碳汇交易,从寒地测试到文旅融合,大兴安岭用五年时间实现了从县域创牌到全域示范、从生态达标到价值引领的“三级跳”。这座镶嵌在祖国北疆的“绿色宝库”,正以绿色龙江先行示范区的担当,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着宝贵的“兴安经验”。
责任编辑:张泽国
审 核:董雪婷
统 筹: 张宇
监 制: 曲立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