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边疆国旗红|一场跨越山河的精神追寻

发布时间: 2025-11-21 10:26  来源:龙头新闻

  从滇西抗战纪念馆的烽火记忆,到腾冲司莫拉佤族村中的幸福回响;从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的险峻峥嵘,到遵义会议会址里那盏不灭的油灯所照亮的伟大转折……11月9日至15日,由来自黑龙江、云南、贵州三省的国防教育专家、红色故事宣讲员以及媒体记者共同参与的“万里边疆国旗红”主题活动,自黑龙江启程,穿越云南,走进贵州,沿着万里边陲,踏寻红色足迹,深入了解国防建设,在行走中接受教育,在交流中凝聚共识,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边疆新貌:乡村振兴中的守边固边

  青山环抱、云雾缭绕。在云南腾冲的司莫拉佤族村,原始生态与民族文化交织出独特魅力,吸引着八方来客。

  清水镇三家村党总支书记讲述了这个寨子是如何从一个道路条件受限、资源无法变现的普通村寨,通过依托独特的生态优势和文化优势,成为如今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的。村民也在家门口做起了生意,笑容里充满自信与希望。

  中缅边境线上的瑞丽姐相镇银井村,处处洋溢着蓬勃生机。作为“一寨两国”景区的所在地,这里凭借独特的跨境风情吸引了众多游客。在银井小学的教室里,中缅学子同堂共读,诠释了边疆地区的开放与融合。

寻访团参访瑞丽银井小学

  边境国防安全得到有力保障,边民的生活也日益富足。这一路上,寻访团探寻了边疆地区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在祖国北疆的黑龙江,边境小村同样也生动地上演着乡村振兴的故事。

  据黑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秀玲介绍,坐落于黑龙江畔的逊克县卫东村,不仅党员带头巡边护边,还有由老党员、老模范组成的“五老说和团”有效化解邻里纠纷,守护村寨和谐。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持续带动村集体收入增长,让“守边就是守家、国安才能家兴”的理念深入人心。

  血色记忆:家国情怀的历史烙印

  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是我国边境线较长的省份之一。在这条边境线,处处可以感受到深沉的家国情怀与守土固边的动人故事。

  “纪念馆记录了滇西抗战的历史,展现了中国远征军以及滇西各族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事迹。每年约有160万人次前来参观,我们始终致力于传承红色记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随着滇西抗战纪念馆讲解员的介绍,参访团成员们专注地凝视着一件件珍贵文物、一幅幅纪实老照片,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今天的和平与安宁,是无数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寻访团参访滇西抗战纪念馆

  在云南,抗战时期的历史痕迹处处可寻。

  在龙陵县的松山战役遗址,中国远征军“娃娃兵”雕塑前摆满的零食与糖果,是后来者对年幼生命的深沉爱惜与崇高致敬。

寻访团祭奠英烈

  德宏州瑞丽市的畹町桥,见证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铭记着越洋归来投身抗战的英雄壮举。

  东宁要塞博物馆馆长王丹丹感慨道:“滇西战场、南洋机工与东宁要塞,是中华民族抗战的壮阔图景中的一部分。我们铭记历史,更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红色足迹: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贵州,红色底蕴深厚,是红军长征途中活动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的省份之一。在这里,革命足迹遍布山水之间,红色故事代代相传。

  寻访团沿着红军长征路,先后奔赴贵阳、黔南、遵义等地,一路参访了猴场会议、苟坝会议、遵义会议等一系列重要会址。这一程,既是一堂堂生动而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也是一次次精神与信仰的淬炼。

  走进贵阳市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跟随讲解员的声音,一个个烈士的名字重新被唤醒——小萝卜头宋振中、张露萍、黄显声……如同他们的精神一样依然在历史的长夜里闪闪发光。

  登上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望着远处的高山和脚下的乌江,记者体会到了“雄关漫道真如铁”的艰险与红军的英勇。

寻访团参访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

  遵义会议会址前排满了游客,他们端详着会议室里那盏摇曳的煤油灯,墙面上那张泛黄的长征路线图……这些文物见证了中国革命伟大转折的诞生,仿佛在“诉说”着那段力挽狂澜的历史。

寻访团参访遵义会议会址

  在“万里边疆国旗红”主题寻访活动中,来自东北烈士纪念馆和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的讲解员,分别在云南的银井小学和贵州的草塘中学进行了深情宣讲,将东北大地上燃烧不息的抗战精神与西南的红色血脉紧密相连,在边疆学子心中播下了珍贵的“红色种子”。

东北烈士纪念馆讲解员李岸洋的讲述——《忠诚战士,伟大母亲——赵一曼》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讲解员杨卫晨的讲述——《那些没能抵达春天的人》

  记者手记:在“变与不变”中追寻

  初冬时节,东北大地已是寒意袭人,而云贵高原依然温暖如春。近日,记者跟随“万里边疆国旗红”主题寻访团完成了一场跨越万水千山的深情叩访。

  这一路追寻,记者深刻感受到了采访中的“变与不变”。

  变的是地理位置,从东北林海雪原到西南热带雨林;变的是风土人情,从东北鄂伦春的狍皮帽,到云南佤族村的木鼓。

  不变的,是融入血脉的红色精神与爱国主义内核;是边疆军民“守土固边、建设家乡”的坚定信念;是跨越时空,依然能让人们热血沸腾、肃然起敬的英雄气概。

  在司莫拉佤族村采访时,记者看到的是一片热闹的场景。村民们在家门口做起了生意,其中一户的院子里坐满了游客,品尝着新鲜出炉的大米粑粑。乡村旅游带来了乡村发展,更带来了村民眼中跃动的光彩。乡村振兴的答案,或许就藏在这粑粑的米香里,藏在游客举起的手机镜头里,藏在村民们不再需要背井离乡的踏实笑容里。

  在走进贵阳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之前,“小萝卜头”宋振中对于记者,只是一个存在于教科书和革命故事里的名字。然而,当讲解员讲述他的故事,当看到他那个永远停留在8岁的瘦小身影的照片时,那个名字瞬间有了血肉和温度。红色教育报道如何才能避免枯燥的说教?答案或许就在于这“身临其境”。

  如何做好国防与红色教育报道?这次跨越万里的寻访给了我启发。

  只有到银井小学,才能看到中缅学子共读一本书的情景;只有登上娄山关,才能体会“雄关漫道”的艰险与红军的无畏。真实的感悟,永远扎根在行走的路上。

  松山战役遗址“娃娃兵”雕塑前摆放的零食,遵义会议会址里那盏仿佛仍在摇曳的油灯……正是这些动人的细节,让报道充满感染力。

  从滇西抗战的烽火到今日边疆的祥和,从长征的艰难跋涉到新时代的乡村振兴,他们一脉相承的精神内核便是为国为民的初心与坚定不移的信仰。

  记者要用充满敬畏与温度的笔触,将所见所感所悟,转化为能够引发共鸣的故事,让英雄不再遥远,让精神可感可触。

  践行“四力”,奔赴边疆,于方寸镜头中定格山河的壮美,在字里行间传递信仰的力量,在变与不变中,记者记录着,传播着,思考着,收获着。

记者(右女)采访草塘中学老师

记者在瑞丽银井小学拍摄学生们课间场景

责任编辑:张泽国

审  核:董雪婷

统  筹: 张宇

监  制: 曲立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微信
手机版
抖音
快手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