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靖宇,原名马尚德,1905年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一个农民家庭,他自幼丧父,在混乱、衰败、贫穷的环境中长大,眼看着山河破碎的祖国和艰难生存的家人,他常怀忧国忧民、救亡图存的赤子之心。
1928年,他的女儿出生了,但严峻的革命形势,却迫使他必须离开河南,去完成党交办的新任务。
临行前,杨靖宇给刚出生五天的女儿起名“躲儿”。
老母亲问:“是花朵的‘朵’?”
杨靖宇说:“不,是咱村住不了,躲到孩子姥姥家的‘躲’。”
1929年春,杨靖宇受党组织委派赴东北,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领导工人运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成为中国抗战前沿,杨靖宇以顽强的斗争精神和高超的军事才能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带领东北人民进行了十余年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逐渐成为一支让日寇闻风丧胆的抗日武装力量。
1940年1月初,由于日军集中兵力持续攻击,杨靖宇率领的部队大幅减员,从2000余人急剧缩减为数百人,进而锐减到数十人。至2月15日,杨靖宇身边只剩下两名战士。虽然陷入绝境,但他决意战斗到死。由于多日战斗未能进食,而自己是日军重点通缉人物,目标太大,杨靖宇派剩下的两名战士到村子里去找粮食。但恰在此时,日军发现了杨靖宇的踪迹,追击而来。
2月18日,在蒙江县城以东6公里的大东沟,杨靖宇派出找粮食的两名战士被日军发现并杀害,杨靖宇完全陷入孤军作战的绝境。为了彻底断绝杨靖宇的食物来源,日军讨伐队严禁附近进山砍柴的村民携带干粮。
到了2月23日,日军根据情报进一步确定了杨靖宇的藏身之所。由于多日未进食,杨靖宇的体力此时已极度透支难以奔跑,但他依然利用山坡的倾斜向山脚滚动而去,并在滚落到山脚后利用地势的掩护重新向日军射击。日军此时气急败坏,他们利用人数众多并占据山顶制高点的优势,向杨靖宇隐蔽处迂回包抄,并最终逼近到相距仅20米处,然后,日军两股火力一齐向杨靖宇猛烈射击。
10分钟后,杨靖宇中枪倒地牺牲。时年35岁。事后查明:杨靖宇中弹六发,胸部三发、腿部两发、手部一发。
据日本随军记者写的《阵中日记》记载,杨靖宇牺牲后,参与追剿行动的日本警佐西谷长时间不敢靠前,甚至于不敢相信自己打死了威震东北、大名鼎鼎的杨靖宇;当最终确认是杨靖宇时,西谷不但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兴奋,反而大哭起来。
杨靖宇生前和死后都受到了日军的极大敬畏。他陷入绝境后,日军曾派叛徒向他劝降,杨靖宇说:“我是中国人,是不能向日本侵略者投降的!”杨靖宇牺牲后,日军残忍地铡下他的头颅,解剖遗体时发现他的胃里竟没有一粒粮食,只有树皮、草根和棉絮。
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岸谷隆一郎剖腹自杀。在遗嘱中,他留下了这样的文字:“天皇陛下发动这次侵华战争或许是不合适的。中国拥有杨靖宇这样的铁血军人一定不会亡。”
责任编辑:姚楠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