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麟原名李超兰,1910年11月生于辽宁省灯塔市后屯村的一户农家。他自幼勤奋,但因家境窘迫,很早便辍学。东北沦陷后,胸怀救国之志的李兆麟走上抗日救亡的道路。
“老钱柜”奇袭战是李兆麟独立指挥的,一场以弱胜强、经过周密侦查和部署而取胜的著名战斗。
1936年3月19日,李兆麟接到联军司令部赵尚志的命令,要他迅速组织部队,坚决、彻底地消灭盘踞在岔巴气、老钱柜一带的森林警察大队,以便把具有战略意义的小兴安岭汤旺河一带控制在我军手中。
当时,在汤原县附近的汤旺河沟里,有一个伪森林警察大队,共有一百多人,主要驻守在岔巴气和老钱柜两个地方。“老钱柜”因小兴安岭伐木场的账房所在地而得名,是伪“满洲国”山林警察大队的驻地,也是日伪重要的军事、经济据点。他们强征劳工为日寇采伐木材,不断骚扰老百姓,对抗联威胁巨大。
李兆麟接到司令部的指示后,立刻召集汤原第三、第六军留守部队和第六军四团等部队,进行了战斗部署,并亲自担任临时指挥部的总指挥。他率领一支约二百人的队伍,冒着零下三十几度的严寒,在风雪中疾驰了一天,到达了岔巴气。
先头部队在岔巴气的前哨站,活捉了两名放哨的伪警察,悄悄包围了岔巴气的警察驻地。战士们迅速地冲了上去,还没等敌人反应过来,就缴了他们的武器。包括黄毛、丁山、张保安、宫四炮四个中队长在内的全部伪警察乖乖地成了俘虏。
李兆麟命令一部分战士驻守岔巴气,封锁进山的通道,其余战士换上敌人的服装,带着几个警察头目,坐上马爬犁向前挺进,直奔老钱柜。
第二天黄昏,在离老钱柜大约二十里的地方,部队碰见一个送粮的老乡。从他的口中得知:有几个伪警察正坐着马爬犁到这边巡逻。李兆麟命令战士们准备战斗。果然,不久就有马拉的爬犁迎面驰来。
爬犁上的人高喊:“什么人?”
李兆麟用手枪顶着黄毛的后背,黄毛急忙说:“是我!”
敌人放松了警惕。抗联部队的马爬犁飞驰而过。刹那间,这伙人就莫名其妙地当了俘虏。抗联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了老钱柜,顺利地缴获了伪森林警察大队的全部武器。森山指导官以下七名日军被当场击毙。至此,这次长途奔袭取得了圆满成功。
抗联部队在李兆麟的英明指挥下,采取突袭的战术,急行军两昼夜,行程几百里,未损失一兵一卒,一举端掉了老钱柜,这在抗联的斗争史上是一个奇迹。
1946年3月9日,在哈尔滨市水道街9号,李兆麟被国民党特务无情地暗杀,时年三十六岁。为了纪念李兆麟将军,哈尔滨市将道里公园改为“兆麟公园”,并在这里为他修建了墓碑。
责任编辑:姚楠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