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国家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号召,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东北石油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数润乡土”实践团赴齐齐哈尔市甘南县兴十四村开展实践活动,依托兴十四村现有的教育基础和农业生产模式,实践团聚焦“大思政课”的中国式现代化思想指引和“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以“聚焦‘三农’、为党育人、助力振兴”为核心,落实“五个一”实践任务,持续深化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让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凝心聚力,挺膺担当。
在本次实践活动正式启动前,为激励实践团成员提振士气,数学与统计学院专门为此次“三下乡”实践团队举行了出征仪式。党委书记杨云峰在仪式上叮嘱全体成员,务必严格遵循“三下乡”核心指导思想与政策指引,扎实落实前期筹备的各项实践任务。党委副书记王继红同时也殷殷嘱托大家,着重强调要将安全放在首位,依照计划稳步推进实践工作,以实际行动充分展现青年学子的良好风貌。
肩负着学校和学院领导的殷切期许,东北石油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数润乡土”实践团顺利抵达齐齐哈尔市甘南县,随即与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就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的具体实施方案及实际需求开展对接洽谈,其指导思想与实施细则得到了高度认可与大力支持。随后,实践团赶赴兴十四村开展具体实践工作。
察情联意,让务实调研驱动振兴
秉持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务实态度,实践团首先将实践重心放在了考察调研工作上,聚焦学习贯彻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田间地头与产业一线,以调研赋能乡村发展,用务实行动服务“三农”。
考察村史,汲取发展智慧。实践团聚焦“农村”发展实践,走进兴十四村村史馆。泛黄的照片、老账本、“东方红”拖拉机等展品,成为团队触摸村庄过往的鲜活载体——成员们循着展品印记,系统梳理出村庄从“吃返销粮”到“粮满仓”的完整发展脉络,清晰感知到农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的迭代轨迹。通过这场沉浸式参观,实践团不仅深入了解了兴十四村的蜕变历程,更从中体悟到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落地的实践路径与发展策略,为探索乡村发展之道积累了鲜活经验。
调研产业,探寻振兴路径。考察“三农”中的“农业”,实践走进现代农业园区,调研智能温室大棚“温、光、水、气、肥”精准调控技术,记录1331栋大棚年产500万斤果蔬、168斤“明星西瓜”等产业成果,了解科技兴农的实践路径。实践团坚持将社会观察、感悟思考、调查研究等成果收获转化为建设性意见和举措,通过融合专业视角的实践观察、量化分析与调研成果,转化为具有针对性的建设性意见,形成调研报告,既为乡村振兴提出基于数据支撑的务实建议,也在实地考察中深化了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认知,用专业所长启蒙思想、检验策略可行性。
普法惠民,守护农民权益:实践团成员走进农家小院、市集街头,关怀慰问孤寡老人,陪他们聊聊天,帮其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小困难,坚持为民办好事,办实事。与此同时,发放《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手册》《防灾减灾宣传册》等宣传页并讲解“不轻信、不转账、不泄露”的反诈口诀,为保障农民权益,维持农民生活长治久安贡献青春力量,实践团深知,农民是“三农”的基石,只有守护好这块基石,农业才得以发展,农村才得以振兴。
铸魂润心,让思想引领扎根乡土
乡村振兴既需产业“硬支撑”,更需人才“软实力”。实践团在摸清乡村发展现状后,将目光投向乡村的未来——兴十四村的孩子们,希望能以思想与知识赋能下一代成长。继考察调研过后,实践团前往了甘南县兴十四学校,以“大思政课”为载体,将思想引领融入乡土实践,筑牢青年学生的精神根基,为乡村振兴的未来希望扣好第一颗扣子。
推广通用语言,凝聚发展共识。实践团以国家通用语言推广为切入口,通过有趣的“方言误解”案例解析沟通壁垒对乡村发展的制约,结合“数见不鲜”“说服”等易错字词纠正发音,以“干一行,行一行”绕口令互动,让“学好普通话,联通大世界”的理念落地,让孩子们深刻明白讲好普通话才能更好实现梦想,振兴家乡。
筑牢安全防线,传承节约美德:聚焦暑期安全,志愿者以情景模拟讲解防溺水“六不准”、交通安全及雷雨天气避险技巧,让安全意识深植人心;延伸至粮食安全主题时,讲述袁隆平院士扎根田间研究杂交水稻、吴明珠院士培育西瓜品种的故事,不仅引导孩子们感悟“每一粒粮食都凝聚着劳动者的汗水”,从珍惜碗中米做起,传承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更是在其心中埋下为国家粮食安全奋进的种子,树立担当意识。
传承大庆精神,厚植家国情怀。继粮食安全宣讲根植“为国担当”的意识后,紧接着,实践团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核心,讲述了铁人王进喜“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的奋斗故事,诠释“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精神,并结合兴十四村“战天斗地、改土造田”的发展史,深度剖析大庆精神的时代价值与精神内涵,引导孩子们感悟“中国式现代化是拼出来、干出来的”深刻道理。最后,以合唱一首我和我的祖国收尾,厚植家国情怀,引导孩子们在振兴家乡的人生道路上传承优秀文化精神,以家国使命为己任,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结。
在对孩子们进行了一系列思想上的锤炼后,实践团立足“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实践育人目标以及“寓教于乐”的理念,通过趣味活动激发孩子们对知识的探索欲,在实验里遨游知识海洋,在互动中锤炼青春本领。
科学实验点燃探索热情:“趣味实验”环节中,实践团成员们化身“科学向导”,用柠檬、铜片、锌片制作“水果电池”,手把手教孩子们组装电路,当小灯泡点亮时,同步讲解电子流动原理;“泡泡龙实验”中,用洗洁精水和纱布吹出绵密的泡沫,解析“表面张力”科学知识,让孩子们在惊呼与欢笑中埋下探索科学的种子。
数学角搭建思维桥梁:在进行了有趣的科学实验后,实践团发挥专业优势,开设“数学角”小课堂,以高斯“快速求解从1加到100”的故事为切入点,通过“1+100=101,2+99=101”的规律讲解,让枯燥的计算变得生动有趣,孩子们从最初的疑惑不解,孩子们逐渐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纷纷举手想要分享自己的发现,课堂上不时响起惊喜的呼喊声,氛围十分活跃,让孩子们真切体会到找规律比硬算更省力的妙处。
后续,实践团与当地学校深入洽谈协商,决定持续推进“数学角”助学模式的建设。实践团将定期在线上采用动画演示、互动问答、趣味游戏等多种形式,开展趣味知识课堂。以结对共建的形式为孩子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业辅导,解答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通过这些举措,助力乡村孩子提升学业能力,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扇子画绘出童心期许。最后的最后,实践团开展“画笔绘童心,折扇藏童趣”活动,孩子们拿起画笔为扇面卡通形象填色,将对生活的热爱与未来的期许融入画作。一把把独一无二的扇子,不仅成为夏日纪念,更描绘着青春力量为乡村点亮的振兴蓝图。实践团将为党育人的信念贯彻到底,牢牢把握为党育人主责主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思想和实践上点亮孩子们对未来家乡发展的憧憬,为国家发展,乡村振兴绘制绚烂的未来。
凝心聚力,让青春创想赋能乡村振兴
基层干部是乡村振兴的“主心骨”与“排头兵”,其作用贯穿于乡村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为了在基层对乡村发展的工作上贡献青春力量,在完成了对孩子们的教导和期许后,实践团前往了兴十四村委会与乡村基层干部展开了交流会谈,给予他们一些实用建议,降低工作负担,提供一些发展设想,为乡村发展注入青春活力。
AI赋能,提高办公效率。作为数学与统计学院的学生,我们深知数据处理、智能工具应用在提升基层工作效率中的作用。在与兴十四村的基层干部们的交流会谈之初,实践团专题讲解了人工智能与办公软件的融合应用,聚焦智能数据统计、自动化报表生成等实用功能,助力简化村务流程。讲解过程中,实践团不仅对各类人工智能软件在各个方面的实用性做了讲解,更进行了现场演示,模拟了不同场景下人工智能软件的实际应用,并针对反馈的疑问做出了细致的解答。后续,团队也与村里达成结对共建意向,将通过线上答疑、实际应用案例分享等方式,持续协助村干部熟练运用相关工具,用专业知识为乡村治理添力,让青年力量为乡村振兴赋能。
恳谈献策,共话未来发展。经过了前期的大量调查研究和到地方后的实地考察,在讲解完AI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之后,紧接着,在乡村发展上,实践团结合调研成果提出一些建议:其一抓住新媒体传播工作,在配置专业设备航拍村庄全景与大棚集群;拍摄有机农产品“播种—加工”全链条短视频,通过“龙江第一村”等话题标签引流,形成“内容引流—电商变现”循环等方面出谋划策。其二是在发展旅游业上,建议其抓住特色文化IP,解决游客来往不方便,游玩模式不系统等问题,并提醒要紧跟当下潮流做出改变。让其对游客既要“招得来”,更要“留得住”,要“文明其发展,乡土其文化”。实践团笃信“脚下沾满泥点子,才能想出金点子”,从实地调研出发,结合村子实际情况给出建议,让乡村振兴涌现青年思想,凝聚青春力量。
在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中,东北石油大学“数润乡土”实践团以“聚焦‘三农’、为党育人、助力振兴”为核心,将“大思政课”的思想引领、“寓教于乐”的实践锤炼与“扎根三农”的调研献策深度融合,既为兴十四村的发展注入了青春动能,更让实践团在乡土课堂中深刻体悟到:中国式现代化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由每一个乡村的振兴、每一份青春的担当共同铸就的生动实践。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虽然已经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可是实践团和乡村的故事却远没有结束,“数学角”的课堂才刚刚拉开帷幕,“AI赋能”的建设也正进行中。实践团必将以久久为功的实践,书写青春担当,回答时代育人之问,助力乡村振兴之路。(王国豪 张惠泽 张家乐 付永旭 记者 石启立)
责任编辑:张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快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