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佳木斯8月2日消息(记者庞淼)八月的建三江风吹稻浪、稻花飘香。在这片黑土地上,大豆正处拔节孕穗的关键期,每一株豆苗都承载着丰收的期盼。8月1日—2日,来自全国各地的大豆领域专家、高校科研人员、企业代表等齐聚佳木斯(建三江)国家农高区,以思想碰撞破解大豆单产瓶颈,用协同创新为大豆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座谈会现场(央广网记者 庞淼 摄)
作为国家级农业创新高地,佳木斯(建三江)国家农高区始终守护黑土地、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此次座谈会是农高区黑土地保护创新研究院发起,以“破解大豆单产瓶颈,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既是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具体行动,更是汇聚产学研力量的重要平台。座谈会由东北农业大学教授、农高区黑土研究院院长张颖主持,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吴存祥,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王源超,东北农业大学副校长陈庆山等专家出席,共话大豆产业未来,助力佳木斯大豆大面积单产提升。佳木斯市政府副市长、农高区党工委书记仇文会对座谈会给予指导,富锦市人民政府、北大荒建三江分公司对活动召开给予大力支持。
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吴存祥作主题报告(央广网发 汪淼 摄)
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王源超作主题报告(央广网发 汪淼 摄)
围绕会议主题,专家主题报告环节依次展开:吴存祥研究员的《中国大豆发展的挑战与机遇》,紧扣“大豆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协同提升—资源高效利用—绿色增产增效”这一主线,阐释了耕作栽培理论与关键技术的最新突破;王源超教授的《大豆根腐病绿色防控技术》,从病原菌进化规律到抗病育种策略进行系统阐释,呈现了从实验室到田间的全链条解决方案;张颖教授的《寒地黑土区豆田障碍消减与地力提升技术创新及示范》,指出了黑土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展示了技术集成示范与模式的创新成果;陈海华教授的《佳家农AI+农业全产业链智慧农服平台》,从“传感器落地”到“数据上云”,从“模型优化”到“产量预测”,用生动案例展现了智慧农业如何打通“实验室—田间—市场”的闭环。
东北农业大学教授、农高区黑土研究院院长张颖作主题报告(央广网发 汪淼 摄)
佳木斯国家农高区副主任陈海华作主题报告(央广网发 汪淼 摄)
四位专家的报告从不同维度勾勒出大豆产业升级路径。在专家咨询与研讨环节,来自富锦市的企业代表围绕“大豆大面积单产提升的瓶颈与突破方向”踊跃提问,与会专家现场作答,互动交流氛围热烈。
现场观摩科创中心展厅(央广网记者 庞淼 摄)
实地观摩大豆单产提升示范片(央广网记者 庞淼 摄)
此次座谈会前,与会嘉宾还实地观摩了北大荒智慧农机中心、大豆单产提升示范片等现场,直观感受科技赋能农业的成果。从智能农机到科创园区,从试验田到产业链布局,一幅“科技兴豆”的蓝图清晰展现。
责任编辑:张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快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