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度新闻对话刘德文——跨越海峡的归途:刘德文与老兵们的“落叶归根”梦

发布时间: 2025-08-12 21:38  来源:黑龙江网

  台湾里长刘德文,因一句对老兵的承诺,23年来矢志不渝地为海峡对岸的老兵寻找故里、护送骨灰回归故土。从倾听老兵的乡愁故事到踏遍乱葬岗搜集信息,从克服重重困难到带动家人参与,他用脚步丈量着“落叶归根”的距离,用行动承载着老兵们对家与国的深沉眷恋。至今,他已帮助380多位老兵魂归故里,而这份坚守仍在继续。

  一句承诺 一段旅程

  记者:为什么这么多年来,您会矢志不渝地寻找和护送老兵骨灰回归故里?

  刘德文:因为我在台湾当里长,辖区内就包括一些老兵。当时就是想稍微了解一下,于是就经常跟老兵聊天。当时一位老兵就会跟我聊家乡的事,家乡有一棵什么样的苹果树,有什么样的山水……每次说到这些都会非常地激动和兴奋。

  有一次我就问他“你想不想爸爸妈妈?”老兵先是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就流泪了,他说“我没能尽过孝道,我不孝啊。”后来我了解到很多老兵都是十几岁、二十岁就离家了,大家都非常想家。

  2003年4月,一位老兵带了两瓶酒找我说小酌几杯,在聊天过程中,老兵跟我说“里长,我有一件事想拜托您,我死后你能不能把我的骨灰带回老家,埋葬在我父母的坟旁,以赎我不孝之罪,让我跟我父母亲永远团圆。”没想到几个月之后,这位老兵就去世了。

  为了这一句承诺,我就坚持完成他的心愿,将这位老兵的骨灰送回家乡。这件事之后,有四十多位来老兵先后找到我,都拜托我完成这样的心愿,于是我就开始送老兵骨灰回乡。

  记者:您所管理的辖区里有很多老兵,这其中有没有让您印象深刻的人或者故事呢?

  刘德文:其实每一位老兵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社区最多的时候有2000多名老兵,我都把他们当作自己的父亲一样。我记得一位100岁的老兵,因为生病被我送到医院住院,他当时拉着我的手说“感谢里长,照顾了我十几年。”当时我还宽慰他好好治病,没想到第二天老人就离世了。

  如今,社区里的老兵就只有12位了,我也一直在履行着自己和他们的诺言。

  一番磨砺 一路成长

  记者:您每次寻找老兵信息的过程都很坎坷,在寻找的过程中,您都是如何做的?又遇见过哪些困难?

  刘德文:危险主要是在乱葬岗寻找线索,因为现在乱葬岗几乎没有人管理,所以里面都是坑坑洼洼,我2016年的时候就因为被绊倒摔断了两根肋骨。

  但最困难的其实是在寻找过程中,经常没有头绪。这么多年来我自己也积累了很多经验,我一般会把老兵亡故的时间点做一个划分,如果是在50、60年代,大部分都是火化后将骨灰坛摆在寺庙;80年代后,台湾开始建造骨灰楼摆放老兵的骨灰坛。据我统计,台湾有100多座这种寺庙,骨灰楼有15处,所以我寻找线索时,先去这两个地方找,如果都没有再去乱葬岗。我大概去过五十几个乱葬岗,这样也相当于层层筛选,逐渐缩小范围,相对来说比较好找到老兵被埋葬的位置。

  记者:听说你还在去乱葬岗搜寻的过程中,建立了一个自己的数据库。

  刘德文:最早的时候我只是请工人帮我到乱葬岗除草,清理一下环境,但后来发现光这样做还不够,我就用手机将乱葬岗的墓碑都拍下来,把上面的籍贯、亡故时间等信息搜集起来,再整理成数据库。目前数据库有9000多位老兵的信息,其中有将近30名老兵通过这个数据库已经被找到了。

  记者:这么多年来您送了多少位老兵的骨灰回家?您总共收到过多少封请求您送老兵回家的信件和消息呢?

  刘德文:最早的时候没有互联网,我接到过大概700多封信件,每次我都积极地帮助他们去寻找,有一位老兵我历经8年才找到。如今互联网发达了,很多人就通过微信联系我,大概有1000多条寻亲的信息。

  但比较遗憾的是,完成比例不是很高,目前我已送了380多位老兵的骨灰回家。我也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媒体去报道,更多的人去做这件事,让更多的老兵能够落叶归根回到自己的家。

  记者:每一次护送老兵骨灰回乡,心情都会有起伏吗?会是怎样一种心情?

  刘德文:每送一位老兵骨灰回家,我都十分有压力。十几年前护送老兵骨灰回家,一方面是交通不便,在交通上要浪费大量的时间,另一方面是联系不便,因为所有的地方对我来说都是第一次去,不知道具体位置,没有联系方式,完全都是靠自己找。如今,虽然手机能解决很多问题,但每次出发前依然会怕睡过头,甚至整晚都不敢睡,有时候我就只能依靠药物去睡觉。

  一家人的陪伴 一个完整的梦想

  记者:除了困难和压力,在您开始送老兵骨灰回乡这件事期间,您的家人是如何看待这件事呢?

  刘德文:我的爱人最开始是反对这件事的,当时我在银行担任主管,是有稳定收入的,为了送老兵骨灰回家而辞掉工作遭到了爱人的强烈反对,后来就每天都在吵架,持续了半年左右。大概在2006年的时候,我要去山东送一位老兵的骨灰,我就跟她说要带她一起去,我想让她知道我做这件事的意义,如果她还是不理解,我想这次行程后我们就离婚。

  整个行程是很辛苦的,当我们抵达老兵的家乡时,这位老兵90岁的弟弟看到我们就跪下来磕了三个响头,老人家对我说,“第一跪是刘里长圆了我父母亲的心愿,第二跪是迎接我的哥哥,第三跪是为了感谢刘里长。”第二天安葬好老兵我们离开时,老人再一次抓住我的手哭着说,“这就是你的家,以后一定要常来看看。”这时候我的爱人就一直哭,从那以后也一直支持我做这件事。

  至于我送老兵骨灰回乡产生的费用,很多都是父母支援的。我的父母都是农民,这一辈子的积蓄和养老金加起来给了我八十多万人民币。2024年12月时,当我父亲离世前一周,他还跟我说,“如果没有钱了,就问你妈妈要,不要有太大压力。”所以我对父母非常尊重,没有他们的鼓励和支持,我真的做不下去。

  记者:那么在遭遇了这么多,您有没有后悔做这件事呢?有没有担心今后的生活,或者给孩子们留下什么?

  刘德文:我从未后悔过。其实有很多人会担心我今后的生活,但我觉得人这一生,如果做了有意义的事情,即便我有一天也“离开”了,这些事迹也会在我的子孙心中传递下去,这才是无价的,相当于我给他们留下的遗产,我想这是最好的礼物。

  记者:那么您的儿女有没有参与过送老兵骨灰回乡的事情呢?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有什么样的感受?

  刘德文:我之前摔断两根肋骨的时候刚好儿子初中放暑假,我就请他帮我背两个老兵的骨灰去重庆,当我儿子背上骨灰坛的时候,就跟我说“爸爸这个好重啊,你这十几年就这么默默地承担这些!”之后我儿子就跟他的同学去分享这件事,说他的父亲是一个“英雄”。孩子们长大之后,每次都会送我去机场,也帮我分担一些重量。

  同时,这些年我每次送老兵骨灰回家前,都会将它带回家,因为我把他们当作亲人,让我的儿女也知道,又一位爷爷到我们家来了。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也用实际行动教会他们尊老敬贤。

  记者:那么在这个奔波过程中,您对于“家”的理解又是怎样的?

  刘德文:家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最重要的。无论我们在外做了什么、做得好不好,家都是我们的避风港,而且我们最终也会回归家庭,所谓落叶归根,想要回到自己的故土。而且有国才有家,有一个完整的国家,才会有我们一个个小家。(记者 贾博 王林曦 王可欣 实习记者 李思仪 摄影 白林鹤)

责任编辑:王忠岩

审  核:刘海龙

统  筹:张宇

监  制:曲立伟

微信
手机版
抖音
快手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