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5-10-30 14:28 来源:黑龙江网
编者按——75年前,鸭绿江畔寒风凛冽,一群平均年龄不足20岁的年轻人,背上行囊、扛起钢枪,跨过冰冷的江水奔赴战场。从鸭绿江到上甘岭,从松骨峰到长津湖,他们没有先进的武器装备,却凭着“保家卫国”的信念在异国他乡浴血奋战;他们中,有人把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朝鲜的土地上,连姓名都化作了纪念碑上模糊的刻痕;有人带着满身伤痕归来,却从未向人诉说当年的英勇。
75年时光流转,记忆会模糊,但山河不会忘记。维度新闻联合哈尔滨市宾县档案馆,翻开一册册的档案卷宗,将散落在档案里的文字与影像整理,讲述十位志愿军老兵的故事,把英雄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黑龙江的红色记忆与志愿军精神一同,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芒。
图片由宾县档案馆提供
75载悠悠岁月,朝鲜战争的“伤痕”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似乎早已不复存在,但那些关于战争的记忆却始终在老兵杨洪茹的脑海中,深刻而清晰……
热血参军:奔赴朝鲜战场
杨洪茹家住山东寿光,1950年12月,当地动员参军,他怀揣着一颗保家卫国的初心,不顾父亲的反对,与屯子的17个青年一起义无反顾地报了名。
经过200多公里的路程,杨洪茹随志愿兵队伍从山东寿光奔赴江西铅山县,被分至三野25军新兵团。入朝后,杨洪茹被补充到三野27军,进入阵地。后来,40军交换进入阵地,杨洪茹所在部队重新分阵地时,杨洪茹则被分至66军102炮兵师,成为一名炮兵观测员,时刻观察敌军情况,为志愿军更好地作战提供目标及方向。
图片由宾县档案馆提供
峡谷遇险:生死边缘的行军
“我的抗美援朝经历可以用八个字概括‘有惊无险,有伤无残’。”杨洪茹老人说道。
“12月份的朝鲜寒风刺骨,但对于我们这些新兵而言,更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战争的残酷。”杨洪茹说,“当时部队行进在两面高山耸立、道路狭窄的大峡谷,我们在大部队的最后,刚进入峡谷,敌军红色信号弹升空,敌机随即而至,凝固汽油弹落下,瞬间燃起‘火海’,随后炮弹又接踵而至。”一枚炮弹炸伤了杨洪茹的胳膊,鲜血浸透棉衣,他却顾不上包扎,跟着部队撤离,撤离至安全区后,部队清点伤员,由于棉衣过厚,杨洪茹的血已经和棉衣紧紧地黏在了一起,怎么也脱不下,战士便用剪子将棉衣剪开,紧急地进行止血。这一次的峡谷行军对于一个新兵来说,可谓是“惊心动魄”。
阵地坚守:使命与牺牲
行军第八天,部队在一座大山中的防空洞休整,杨洪茹和5名战士同住一个防空洞。由于环境较为艰苦,连里12名战士身上都生了“疥疮”,有的甚至长了“脓包”。据杨洪茹回忆,生“疥疮”、长“脓包”是因为战士们衣服上的“虱子”,大家衣服缝儿里全都是一排一排的虱子,战士们只能不停地挤“虱子”,这样才能保证不再长“疥疮”和“脓包”。
作为一名炮兵前沿观测所的观测员,杨洪茹的每一次观测都对于战斗来说至关重要,敌人的阵地、人员、部署……每一个细节他都不能忽视,每一次观测杨洪茹都会与其他两名战士同时记下距离,并及时汇报给指挥所,炮位便可根据敌军距离进行调整。虽然没开过枪,也没扛过炮,但老兵杨洪茹和战士们以精准的观测为战斗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在阵地前沿的一次战斗中,正是靠着他和战友们精准观测,这场战斗才取得了不错的战果。战后,司令部还统一嘉奖了杨洪茹所在的炮兵连。
回想起阵地中的战斗场面,有幸运也有不幸,有荣誉也有牺牲。有一次,杨洪茹所在的炮基地遭遇敌军袭击,一架飞机投下了一枚炸弹,当时,多名战士在炮位下站岗,共有6名战士不幸牺牲,其中一名17岁的小战士正是杨洪茹的好战友。
图片由宾县档案馆提供
回国之路:病痛与坚持的考验
1952年1月中旬,志愿军从苏联引入“喀秋莎”火炮等现代化装备,对炮兵的技术要求更高,为此,部队调派300名优秀战士回国学习,而杨洪茹便在其中。
从朝鲜到丹东,300多名战士、20多名干部分为四个区队启程回国,回国途中的第四、五天时,杨洪茹却突发急性胃溃疡,呕吐不停。杨洪茹回忆:“当时的诊断是因为我们在阵地坚守时没有水,大家都是‘一把雪一把炒面’,所以很多人都得了胃病。”
杨洪茹强忍着胃痛,努力跟上大部队的脚步,他咬紧牙关继续坚持,一晚上便要走六七个小时。从战友帮着背背包到战友扶着他向前走,这一路有多么艰难,多么痛苦只有杨洪茹自己知道,从入朝到回国,杨洪茹的体重从123斤降到了95斤,而这变化正是当时志愿军战士的常态。
抵达丹东后,杨洪茹便在医院接受治疗,身体康复后,由于大部队提前回朝,杨洪茹便接受组织安排,赴志愿军546医院总院任政治部主任的警卫员。1955年4月,杨洪茹在志愿军546医院总院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处为五级助理员,定衔少尉。1958年,杨洪茹所在的志愿军546医院的大部分战士都随入朝部队共同转业,投入到北大荒建设中,杨洪茹在北大荒852农场二分厂二连任指导员,一干便是五个年头。
从炮火前线到荒芜原野,他与十万官兵一起,将荒草之地开垦为良田,把青春热血继续奉献给祖国。如今山河锦绣,国泰民安,正是无数像杨洪茹这样的英雄先辈,用慷慨赴死换来了今日的和平与安宁。
(杨洪茹老人已离世)
(文章根据哈尔滨市宾县档案馆《厚土丰碑 抗美援朝老兵采访笔记》综编)
记者 贾博
责任编辑:张泽国
审 核:董雪婷
统 筹:张宇
监 制:曲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