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铭记・75 载回响】志愿军老兵吴成海:号声与炮火中的家国情怀

发布时间: 2025-10-30 14:33  来源:黑龙江网

  编者按——75年前,鸭绿江畔寒风凛冽,一群平均年龄不足20岁的年轻人,背上行囊、扛起钢枪,跨过冰冷的江水奔赴战场。从鸭绿江到上甘岭,从松骨峰到长津湖,他们没有先进的武器装备,却凭着“保家卫国”的信念在异国他乡浴血奋战;他们中,有人把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朝鲜的土地上,连姓名都化作了纪念碑上模糊的刻痕;有人带着满身伤痕归来,却从未向人诉说当年的英勇。

  75年时光流转,记忆会模糊,但山河不会忘记。维度新闻联合哈尔滨市宾县档案馆,翻开一册册的档案卷宗,将散落在档案里的文字与影像整理,讲述十位志愿军老兵的故事,把英雄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黑龙江的红色记忆与志愿军精神一同,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芒。

图片由宾县档案馆提供

  循着历史轨迹追忆往昔,老兵吴成海的面庞上刻满岁月痕迹。每当谈及战火岁月,他总难掩复杂心绪:遗憾并肩战友未能归乡,光荣自己曾披甲卫国。如今胸口十枚纪念章虽已褪色,军人底色却从未黯淡。​

  少年从军:号声中成长的战士​

  1947年2月,年仅16岁的吴成海响应号召踏入军营,编入东北野战军第1纵队第1师,成为一名司号员。“那时通信落后,号声就是命令。” 他回忆道,开饭、休整、联络、冲锋,每一次号声都承载着特殊使命。吴成海认真负责地吹响着每一次号角,也在这每一次号声中逐渐成长起来。​

  1948年3月,他首次踏上战场参与四平战役,后又投身辽沈、平津战役。“第一次打仗的时候有点害怕,那时候大家都说‘新兵怕炮,老兵怕号’,意思就是炮一响新兵就害怕,老兵是听着号响就必须冲锋。”吴成海说,“即便前面是枪林弹雨,但军号一响,战士们都会奋勇向前,因为大家都知道,只有向前冲锋,未来才会有希望。”

图片由宾县档案馆提供

  赴朝作战:血与火中的坚守​

  国内战事刚息,朝鲜战火又起。1950年10月,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38军112师,吴成海任炮兵营2连通讯员,随部赴朝。过江时,为让难民先行,部队延误两天抵达,致使敌军提前在云山筑工事。即便如此,第一次战役仍歼敌15000余人。​

  “第二次战役诱敌深入,炸桥断敌后总攻歼敌数万;第三次是追击战,第四次是阻击战。” 吴成海对战役脉络记忆犹新,其中汉江南岸守备战最刻骨。40个昼夜的坚守中,物资断绝,战士们以苞米粒子、炒面充饥。“白天丢阵地,晚上夺回来。”334团炮兵连70余人牺牲40多位。在部队撤至铁原一带后,吴成海还不幸负了伤,“当时一枚炮弹在我四五米远的地方爆炸。”据吴成海回忆,“虽然美国人的装备先进,但我们志愿军的信念更强!”

  战地温情:硝烟里的相逢与慰藉​

  残酷战场亦有温情。一次战火中的相遇也让吴成海记忆深刻。“我二哥也是志愿兵,他比我晚一年当兵,他也上过抗美援朝的战场。”吴成海说,“他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是炮一师26团一营营部炊事班里的上士。有一次战斗,他所在的部队炮一师配合我们38军作战,我们部队在前边,他们部队在后边。”于是,兄弟二人在战场上“匆匆相见”,几年的思家情绪在相遇的这一刻瞬间崩溃,但无奈身在战场为国战斗,兄弟二人只简单地说了几句话,便各自返回岗位。

  据吴成海回忆,在得知能与二哥见面时,战友们的举动让他直至今日仍旧十分感激。“知道我二哥也在附近的时候,我把平常舍不得穿的衣服都包了起来,想让二哥带回家去。战友们知道是我家人来了,都把自己舍不得用、舍不得穿的物件或衣服拿了出来。”吴老说,“就这么你一件他一件,我就攒了一包袱东西。”

  有福同享,有难同当,那些在战场上并肩作战的战士们不是兄弟,却胜似兄弟,他们彼此间如家人般守护着自己的兄弟姐妹,也守护着自己的家园。

图片由宾县档案馆提供

  红色接力:平凡中的英雄本色​

  吴成海说:“朝鲜战争停战以后,我于1953年回到祖国,当时是想继续留在部队,但我检查出了严重的肠胃病,部队领导就劝我转业。”于是吴成海结束了军旅生涯,转业到吉林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武装部,后复员到食品公司。

  吴成海常给子女讲战场故事:“一把雪一把炒面”的坚守,掩埋战友的伤痛,炮火中的冲锋。他想让后代读懂“红色精神”,却自谦“只是吃苦多些,算不上英雄”。​

  谈及当下,吴成海满脸欣慰:“幸福生活源于党的领导,国家越来越富强。” 他望向年轻人,眼神坚定:“国家需要时,一定要挺身而出!”这声嘱托,正是红色血脉最动人的传承。​

  (吴成海老人已离世)

  (文章根据哈尔滨市宾县档案馆《厚土丰碑 抗美援朝老兵采访笔记》综编)

  记者 贾博

责任编辑:张泽国

审  核:董雪婷

统  筹:张宇

监  制:曲立伟

微信
手机版
抖音
快手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