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5-10-30 14:30 来源:黑龙江网
编者按——75年前,鸭绿江畔寒风凛冽,一群平均年龄不足20岁的年轻人,背上行囊、扛起钢枪,跨过冰冷的江水奔赴战场。从鸭绿江到上甘岭,从松骨峰到长津湖,他们没有先进的武器装备,却凭着“保家卫国”的信念在异国他乡浴血奋战;他们中,有人把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朝鲜的土地上,连姓名都化作了纪念碑上模糊的刻痕;有人带着满身伤痕归来,却从未向人诉说当年的英勇。
75年时光流转,记忆会模糊,但山河不会忘记。维度新闻联合哈尔滨市宾县档案馆,翻开一册册的档案卷宗,将散落在档案里的文字与影像整理,讲述十位志愿军老兵的故事,把英雄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黑龙江的红色记忆与志愿军精神一同,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芒。
图片由宾县档案馆提供
陈德武曾是抗美援朝运输线上的一名战士。躲避轰炸、跑封锁线、运送装备,他在这条“敌火最密集”的“生死线”上历经无数考验,用钢铁意志守护着前线的补给希望,也留下了刻骨铭心的战场记忆。
保家卫国的坚定:不顾家人反对加入志愿军
1950年10月,第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奔赴最前线。此时,国外战火纷飞,战士全力拼杀,国内继续扩兵,保障前方兵员,在这样的背景下,陈德武便心生参军入伍的念头。但他的家人却一致反对,但他还是毅然决然地穿上了军装,编入了哈尔滨二十五团,1951年调至沈阳北大营,经1月5日整编为301四大队,1月7日,陈德武随大部队过江。
陈德武清楚地记得过江时天已经黑了,敌军的飞机来来回回,时时盘旋,不停地扫射、轰炸……初上战场,陈德武和战士们便见到了敌军如此强大的军事力量。过江后部队便在“球场”驻军,此时,按照部队的命令,陈德武离开了大部队,成为运输线上的一名“运输兵”。
图片由宾县档案馆提供
惊心动魄的瞬间:炮火中的运输考验
运输线是我军装备、补给的必经之路,也是敌军重点打击目标——有人曾说,朝鲜战争中,敌军炮火最集中的地方,一是前线,二是运输线。即便如此,志愿军仍凭意志筑起“炸不烂、打不烂的钢铁运输线”,陈德武便是这条线上的守护者之一。
“敌人的飞机天天盯着运输线轰炸,我们每天都要在‘封锁线’上开车运输。”陈德武回忆,遇到敌军“掐运输线”,战士们就躲进临时挖的防空洞——破旧楼房缝隙、路边道沟里,到处都是藏身之处。一次,运输装备的汽车被燃烧弹击中,尾部燃起大火,他和战友只能遵令弃车,优先保存力量。
1951年六七月份,陈德武与战友运送信号枪等物资至丹东某交通要道,天快亮时,敌军照明弹突然升空,战士们身影暴露,敌机随即用机枪扫射。年仅19岁的他侥幸躲过,但同行的战友中有5人牺牲。
他还见证了我军装备的变化:1951年6月前,运输的多是枪支、炮弹;6月至8月,开始运送高射炮、高射机枪等重武器——这意味着我军要道防御增强,虽仍不及敌军装备,但极大提振了士气,为胜利奠定基础。1952年11月,陈德武调至丹东,任支前运输队提货员,虽远离前线,仍坚守岗位贡献力量。
图片由宾县档案馆提供
难以忘却的记忆:战友情与生死观
在运输线一年多,陈德武总说“自己能活着回来是幸运的”——他亲眼见到战友在身边负伤、倒下,而自己受伤的事,却总轻描淡写地带过。“有一次我们顶着敌人的扫射和轰炸运送物资,在敌人离开后战友发现我的腿上全是血,才知道自己被子弹打中。后来一检查发现只是擦伤,只是‘虚惊一场’。”
对他而言,战友的生死更牵动人心。有一次,陈德武的战友被敌军的炮弹炸断了腿,而这位战友正是从新甸镇同陈德武一起报名参军赶赴朝鲜的同乡,战友负伤时,陈德武把他背去了医院,也正因如此才救了战友一命。还有一次,他听说一位战友在“跑封锁线”失联,陈德武立刻赶赴敌军扫射的地点去找战友,最终在一个山洞中找到了已经牺牲的战友。陈德武强忍着悲伤背着牺牲的战友回到驻地。
陈德武说,“在我们驻地不远处有一座山,那里埋着很多战友。从驻地到山上,我不知道走了多少回,每走一回便代表着有战友离我们而去,我当时也想过我可能也会有一天被埋在这里,但却从不敢深想。”在陈德武和战友心中,唯有打赢战争,才能让“牺牲”少一点、“凯旋”多一点,这份必胜信念,支撑着他们挺过饥饿与轰炸。
图片由宾县档案馆提供
一提起这段岁月,陈德武老人总是底气十足地表示:“中国打赢了朝鲜战争,咱们的战士啥也不怕!”他还说,中国从不希望打仗、不愿打仗,但也绝不怕打仗。话语间,藏着一位老兵深入骨子里的坚强与不屈——那是历经生死考验后,从未褪色的军人本色。
(陈德武老人已离世)
(文章根据哈尔滨市宾县档案馆《厚土丰碑 抗美援朝老兵采访笔记》综编)
记者 贾博
责任编辑:张泽国
审 核:董雪婷
统 筹:张宇
监 制:曲立伟